以高质量数据能力助力实现金融强国
2024-09-03张伟李沛钊李轩轩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本文指出,要以数据为要素通过做好“五篇大文章”达到支持实体经济和有效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等目标。通过数字化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实现以数据为要素、以数智化为特征、以人民性为理念的高质量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并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对于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优先发展战略和推进当前重点领域指明了实质性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设拥有强大货币、强大中央银行、强大金融机构、强大国际金融中心、强大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等六大领域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建设金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数据要素×”行动规划公布,数据的经济学理论的广泛实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数据被赋予了与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相同的生产力构成要素理论支持后,数据不仅在遵循基本的成本—收入框架下仍然适用于规模报酬变化,而且遵循一般的资源配置定律,即数据要素同样以生产力要素赋予和数据资源集聚方式来做好“五篇大文章”、建设金融强国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国际风云变幻与国内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多维发展格局中,要坚持以高质量数据能力建设助力实现金融强国,依靠数据要素做好“五篇大文章”来持续使新金融活水涌入高质量发展领地,引领更多资源要素向国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迈进,实现加速集聚,促使国内社会生产力进入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进而确保国内经济金融安全与繁荣,为以数据要素为特征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能力支持,依靠数据治理能力参与全球金融监管规则制定。
金融强国建设应通过数据要素做好“五篇大文章”,进而满足金融强国“六大领域”要求
数据要素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做好科技金融是金融机构全方位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体现。科创企业具有天然的数据属性和参数特性,在科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金融机构可通过数据的适时介入提升对科创企业信息对称性,即,可在“干枯季”送来“及时雨”,也助力科创企业利用金融数据, 使生产经营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绿色金融在促进金融业助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以以数据应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方向。此外,可通过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以数据能力降低企业负担成本,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做好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大文章”。
立足于宏观审慎调控,结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坚持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应以金融数据要素作为强大央行建设发展的基础之一。要践行数字央行理念,推进金融数据集中管理。要抓住数字货币建设的机遇期,通过数字手段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实现强大央行的内在要求。同时,以高质量数据能力为手段,持续提升央行数智化货币调控治理能力。
金融强国必须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以数据要素做优做强“五篇大文章”来锤炼金融强国中的强大机构担当。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 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高达2789.65亿笔,金额3110.13万亿元;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199.31亿笔,网上银行业务104.33亿笔。面对持续增长的电子支付规模,全社会各数字化支付场景促使数据存量与增长的不断扩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据要素盘活全社会多种生产资源,激发影响“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核心数据要素,通过解决当前社会数据要素痛点,理顺影响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数据治理和应用关系,分批次多场景在做好“五篇大文章”领域创造样板式的价值创造,并在多元场景中发挥出集群效应,打造具有明显数字化特征的强大金融机构。
发挥数据之力建设高水平的全球数字金融中心,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做好“五篇大文章”中的数字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等数字技术手段来开展金融服务和交易的一种形式。新时代的强大金融中心建设应该符合数字化特征,因此以智能、科技为特征的新时代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不仅需要强大的资金交易量,更需要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强大的数字化业务经营水平、以数据优势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高效的数据、算力、算法满足全球资金交易需求,为建立更包容、自信、负责任、可持续的全球数字金融中心贡献积极力量。
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能力建设助力提升金融监管适应力。尽管数字能力不会引发金融交易本质性改变,但是由于数字能力能够改变现有金融系统的运行特征和形态结构,因此需要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字能力建设来助力提升金融监管适应力,探索新型数字化监管机制,落实防范风险的目标,实现大国金融的强大监管。
建立有利于金融强国建设的数据治理体系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站在我国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以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充分履行数据新生产要素在实现国家经济强大和金融强国的时代使命中的职责。数据新生产要素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本质是数字应用技术对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和流程的数智化,进而以数字化特征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完全依托全新的数字技术,通过依靠数据要素做好“五篇大文章”,为实现金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数字经济建设中,尽管经济部门呈现出爆发式的海量数据,但是更多的数据是以各自领域的数据质量为特征的数据存储存在,缺乏高效、标准化、可挖掘的数据能力,所以建设金融强国也面临系统性、全局性做好数据治理的需求。要建立有利于推动做好“五篇大文章”,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的数据治理体系。
推动数据治理是对金融机构过去赖以依存的商业模式提出的挑战。数据驱动做好“五篇大文章”就是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但核心本质是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迭代。而推动实现这一要素范式转变的关键,就在于纵向贯通、横向集约、融通共享、安全稳靠的数据驱动。推动以数据要素助力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有利于推动“五篇大文章”发展的数据治理体系,通过建构基于数据标准化、数据集成化、多维协同、风险管控、符合应对多重高复杂应用场景的数据治理管理体系,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业态数据分类并纳入金融强国一体化建设中治理。通过数据智能化集采、推动“业态内、领域中、系统间、数据链”整体式集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协同,将做强“五篇大文章”列为建设金融强国样板间建设规划: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数据建设平台设计,将涉及“五篇大文章”的数据治理系统与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等的平台大数据系统深度对接,推动数据智能接入金融机构业务中台管理机制;建立金融机构数据业务系统与做好“五篇大文章”、做强“六大领域”数据共享融通机制,实现不同行业数据之间的传输兼容,最大限度发挥出数据信息对称效应,避免因形成“数据孤岛、数据鸿沟”而造成数据共享受阻。另一方面,要根据数据治理运维需要,通过建立普惠式的数字公共设施运行机制,将数据资源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输出共享,也可通过数据治理要求,引入社会上的不同数据资源,形成公共数据治理结果,以瞄准强大货币、强大中央银行、强大金融机构、强大国际金融中心、强大金融监管、强大金融人才队伍的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构建可追溯、可预测、可调控、可准确反映当前状态的全周期的全国一体化金融数据管理运行机制。
受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多影响,全球市场的负面情绪明显上升,这对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构成了极大挑战,尤其是以人工智能、数智化为特征的新业态突发迭代升级,对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造成错位式影响。而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的推进,事关金融服务能否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能否保持强大、数智化水平能否达到国际领先、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能否突破“卡脖子”问题。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环境,就需要通过以金融强国建设为愿景,制定金融强国数据战略规划和实施步骤,通过数据治理整合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政策、金融工具与监管的核心数据要素,形成对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高效的数据支持能力。截至2022年末,数字人民币已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持续拓展,多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这为数字人民币应用过程中的数据沉淀提供了难得的应用机会。在数字人民币推进过程中,要通过建设满足高标准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来形成数字人民币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跨境资金数字化支付的审慎管理框架,以数据精准化应用场景建设来拓展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系统的业务能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在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要以数据治理与应用为重点,制定符合金融强国特征的数据治理战略和架构。通过对未来形势的正确判断,抓住本轮经济社会数智化机遇,以建立全社会数据管理运营架构、数据资产供应链、数据应用品牌、数据产品等全产业支持体系,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同时,要通过数据治理打通妨碍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有效性的关键堵点,畅通货币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应用的流程;以数据治理为契机推动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数据堵点分析规则痛点,以数据聚焦点分析应用实务场景的共性问题,为推动金融业改革、完善高质量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贡献数据力量。
金融强国建设作为新时代强国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对金融力量最深刻的描绘,是彰显金融贡献强盛中国的最佳时机。因此,要以数据为要素通过做好“五篇大文章”达到支持实体经济和有效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等目标,通过数字化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实现以数据为要素、以数智化为特征、以人民性为理念的高质量金融强国。
(张伟为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处理中心成都分中心研发支持二处副处长,李沛钊为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处理中心成都分中心研发支持二处高级经济师、需求团队负责人,李轩轩为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处理中心大数据工作室专家、研发支持二处业务经理。特约编辑/孙世选,责任编辑/丁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