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问题研究

2024-08-28蒲恩灿陆姝彤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摘 要】在新的世情、国情、社情、教情背景下,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要完整准确理解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基本内涵。当前我国宗教传承在思想教义传承、管理方式传承、传教途径传承、存在形态传承方面仍然存在与新时代宗教健康传承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对此,新时代要从以提升宗教界的理论水平奠定健康传承的思想基础、以提升政治素养保障宗教健康传承的前进方向、以中华文化涵养构建健康传承中国特色经学体系的内核、以完善培养体系保障宗教健康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财产管理水平保障宗教健康传承物质基础、以持续开展教风整顿树立宗教健康传承的精神风尚、以遏制非法宗教活动保持宗教健康传承的纯净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

【关键词】宗教健康传承;教义阐释;中华文化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24.03.010

【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24)03-0052-05

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切实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①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面对新的世情、国情、社情的背景下,针对我国宗教发展新情况新动态,作出的关于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新论断新要求。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围绕宗教领域议题开展国际政治斗争日益成为新动向、新趋势,这要求我国必须更加努力开创党的宗教工作新局面、取得更大新成果,通过解决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推动新时代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基本内涵

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的角度理解把握宗教健康传承的基本内涵,从新时代宗教工作实际情况的实践视野,完整准确理解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

(一)宗教传承

传承,是指某项学问、技艺、教义等学识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遂见,宗教传承则意指关于宗教的学问、教义等在宗教团体中上下传授继承的过程。同时,从人类宗教产生、发展、演进历程看,宗教传承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围绕宗教经典、教义等知识层面,在宗教团体建设、教职人员培养、信徒生活礼仪等方面也都体现着宗教传承的样态和领域。此外,宗教内部的运转规则、程序、礼仪等制度亦是宗教传承的重点内容。

(二)宗教健康传承

宗教健康传承是个历史范畴。易言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地域背景下,宗教健康传承的内涵是个流动的概念,在政教合一的中世纪与宗教世俗化的现当代,宗教健康传承的内涵自然不同。因此,宗教传承加上“健康”二字后内涵就有了时代化的要求和特点;宗教在不同地区传播演变而伴随本土化,因此宗教健康传承也具有地域性。概言之,宗教健康传承是个价值判断,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价值性、主观性。

在上述宗教传承概念所涵摄的内容中,思想教义、经典诠释、教本编撰等关于宗教思想内核、精神文化、知识学识上的健康传承,其核心在于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和实现本土化。宗教健康传承的现代化,在于宗教传承要与时俱进吸收借鉴新事物、新理念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信众具体的时代化精神需求。宗教健康传承的本土化,在于宗教传承要立足当地的风土人情,吸收所在地域空间的养分,为当地信众和社会服务。概言之,宗教健康传承的立意是宗教要为所在地域空间服务,既要为信众谋求美好生活增添精神动力,又不能给宗教空间以外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引致负面影响,即要发挥宗教传承对全社会的积极正面作用,并要在全社会的层面上保障宗教传承的客观积极性。

(三)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

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此中“全面”在于宗教健康传承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并非单纯围绕宗教思想文化学识的教义经典领域,也包括了宗教团体建设、教职人才队伍培养、宗教制度及其运转体系、宗教院校运行规范、宗教风尚风貌导向、宗教活动(含国内、外事活动)规范、宗教传播发展规则、宗教财务管理方式等领域。从横向领域层面上,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要整体把握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的各类因素,要宏观涵摄到诸多领域;从纵向延伸层面上,要以现代化的时代性思维、视野和眼界看待判断把握宗教健康传承的标准和方向。

二、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重要性

面对新局势、新格局、新形势,宗教传承要发挥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责任使命,使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具有了现实的重大意义。

(一)宗教健康传承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新成果

从理论层面,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根据宗教工作实际新情况而不断创新发展,有力有效地指导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切实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回答了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一是开拓了宗教工作的新视野,即补充完善了宗教工作的涵摄面,从注重宗教传播、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建设、宗教教职人员培养,到宗教纵向传承、横向影响。二是聚焦了宗教传承的突出问题,即从宗教历史绵延发展演进的宏观视野审视我国宗教工作的突出问题,注重从宗教内部历史“传帮带”的视角把脉影响我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内在问题深层根源。三是明确了宗教传承的标准,即以“健康”二字提出宗教传承的积极性层面,以此作为评价宗教传承的方式方法方向正确与否的判定价值标准。

(二)宗教健康传承关乎新时代宗教工作全局

从实践层面,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关乎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全局是否有利于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一是关乎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即宗教健康传承影响到各宗教内部教职人员之间、信众之间、宗派之间、宗教之间等关系是否和顺融洽,影响各宗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指导下各宗教和顺的基本面貌。二是关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宗教健康传承中关于宗教活动、传播宗教等方面的规范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空间所形成的渲染,影响其对宗教信仰的看法、态度。三是关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即宗教健康传承要突出本土化和时代化,传承中华文明、时代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素,使我国宗教中国化走实走深走真。四是关乎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即宗教健康传承中通过吸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来促进宗教教义诠释、思想活化、理念现代化进而进一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五是关乎提高宗教界自我管理水平,即宗教健康传承是全面从严治教的重要内容,宗教团体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是宗教健康传承的内容之一。

三、当前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宗教传承在思想教义传承、团体建设传承、传教途径传承、存在形态传承等方面仍然存在与新时代宗教健康传承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在思想教义传承上:构建中国特色经学体系不全面

一是偏重围绕古典经本开展阅读学习,缺乏诠释宗教古典教义文本、反映现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情况的新经学著作成果,对宗教古典教义文本进行改革创新式解读解释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不够足,对重新解释诠释古典宗教经典文本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二是受宗教一元化思维影响较重,思路不够开拓、开放、多元,对宗教典籍偏重学、传,不善于重构和塑造体现、表达当代中国现实生活情况的宗教话语和教义阐释。三是宗教界代表人士研读教义的研究方法相对有限,缺乏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训练,对传统宗教教义在中华大地的不适应表现缺乏深刻的理性分析和扬弃。四是思想文明互鉴不够,对一些宗教人士而言“不同共同体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相互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①,尚存有门派主义、排它性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吸收涵化能力不够强,缺乏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创新理论等话语概念应用和转化到宗教经典文本中予以有力有效吸收借用引用的应用性、转化力。

(二)在管理方式传承上:宗教团体建设现代化水平不够高

一是宗教团体自身建设理念亟待转型创新,存在不适应现代化宗教团体建设方式的情况,一些宗教团体建设模式保持较强的历史惯性,积重难返、缺乏应有活力。二是宗教事务管理民主化观念不够强,对领导班子内外部监督都不足,推进落实宗教事务程序化、公开化的监督制度不到位。三是财务管理理念现代化不足、执行收支规范化不够细,对现代财物会计管理制度适用于宗教集体财物管理体现出的积极效能认识不全面、不积极,对宗教活动场所、团体财物属性认识不准确、不到位,对自身非营利性的非经济主体定位认识不到位,宗教活动与经济活动、资本活动联系过多、关联过密导致宗教活动延伸出的经济性、商业化特征久治不绝。四是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不够强,宗教教职人员对宗教所处的政治背景、社会环境认识缺乏足够的学习研究兴趣,进而对宗教所承载的伦理价值②背后蕴含的政治逻辑学习不足;教职队伍人员具有国家教育学历水平整体不高,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人员比例偏低,遂致阐释宗教经典文本能力不够强,如天主教自十六世纪在我国设堂定点传教已有几百年③,但天主教教职人员仍面临如何积极吸收中华文化以诠释天主教经学教义的时代化、本土化任务。

(三)在传教方式传承上:宗教传播形式呈现多元化蔓延

一是一些宗教过于寻求发展新信众数量增长,机械化追求扩大自身宗教影响力,将传教发展新信众作为其主要使命任务。二是宗教活动小型化、零散化使宗教传播更广泛,有学者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迅猛发展的原因时认为基督教教会分散化、小型化使得传教能更加灵活、简单、容易地在民间基层传布④,互联网时代更扫除了宗教传播的组织壁垒、物质障碍。三是传播宗教渠道泛娱乐化,寓“教”于乐即通过娱乐方式如星座、占卜、看相、婚嫁、运势、文玩等形式潜在宣传宗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传播宗教、发展信众的客观结果。四是通过家庭教育传播宗教,宗教以家庭为单位载体表现为出生即入教的自动传教特点,即将宗教教化混为家庭教育子女乃至成年家人的内容,某些宗教存在父母在家庭日常生产生活学习中向子女潜移默化传播宗教思想的情况,致使亲缘渠道传教形式依然存在且不宜干预,进而影响学校落实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五是发展宗教信众数量新增过快,如2010年中国大陆基督教信众约2305万人⑤,到2018年则达到3800多万⑥,该趋势对推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造成繁重压力。六是高校宗教传播的隐蔽化、政治化、专业化趋势。一些外来宗教人员以各种隐秘方式,如文化交流、英语角、资助等方式吸引大学生信教。

(四)存在形态传承上: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性不充分

一是宗教教规对信众的社会身份认同归属影响较大,某些信众宗教身份认同超越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信众以超越国别的宗教身份强化了同其他国家宗教信众的共同体意识,即超越了所在国家公民身份的共同体,特别是跨境民族区域信仰某种宗教甚至成为民族身份识别标识⑦,如信众出境朝觐⑧反映出各宗教信众的精神家园同广大中国人民共有的以中华文化为基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然存在偏差。二是宗教因素渗透信众日常社会生活各空间领域,如对信众日常婚姻家庭生活、子女生养教育、饮食习惯、丧葬殡埋、节日庆典、道德律行等明确了严格的教规指引①,并演化为民族习俗、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行为规范结果。三是教义教规意识大于法律意识,即信众将宗教教义教规奉为日常生活的清规戒律而不辨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如某些宗教教义教规形成的丧葬殡埋等约束成为影响全国统一落实火化制度的因素。四是商业逐利倾向影响社会教风,宗教团体宗教活动的非营利性弱化、虚化,影响社会各界对宗教风尚形象的认识。

四、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建议

针对前文所述问题与原因,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要从宗教界理论水平、政治素养、中国特色经学体系、宗教团体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体系、财物管理、精神风尚、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等方面发力推进。

(一)以提升宗教界的理论水平奠定健康传承的思想基础

提高宗教界对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思想理论水平,一是要引导其认识到全面促进宗教健康传承的内涵要旨“关键是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②,善于从国家、民族、人民的整体利益立场上审视宗教传承的价值判断。二是要促进宗教界丰富和细化对深入推进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论逻辑阐释,并认识到“一种宗教传统是因为合理化的社会需求,而必须发展反思性思想:必须要对每一代人解释为什么在该传统中,事情是如此这般”③的宗教逻辑、思想逻辑、社会逻辑中所蕴含的宗教生存发展之道。三是要引导宗教界认识到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必然要求宗教传承需达到“健康”标准,即使宗教健康传承与全面从严治教相辅相成。

(二)以提升政治素养保障宗教健康传承的前进方向

一是不断强化“五个认同”,要不断强化宗教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使其善于以中国立场、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着眼宗教健康传承之道。二是加强“五史”学习教育,要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从而使其善于从历史的纵向发展趋势视野整体把握宗教健康传承的规律和方向。三是铺开“三个主义”教育,要在宗教界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而使其善于从现实的横向基本样态全面把握健康传承的政治要求。四是落实宗教活动场所“五进”,切实做好国旗国歌、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宗教活动场所,从而使其善于在精神层面上展示健康传承的积极风貌。

(三)以中华文化涵养构建健康传承中国特色经学体系的内核

宗教传承的内核是经学教义,要坚持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各宗教在中国的经学体系内涵。一是立足中国立场、中国气派并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教义经典文本,要“从整体上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按照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基本精神对自身做出创造性的解释,从而经过新的阐发以后相融于中国文化整体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④,从而在思想教义内核上形成传承具有自主特点的中国特色经学体系。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时代价值、现代价值作为推动宗教经学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健康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最小阻力点,统合各方向、各流派经学诠释思路,使古典教义经典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焕发时代新活力。三是要发展出符合中国宗教场域特征的自主概念话语体系,如基督教可以发展经学、理学、礼仪学、心性学等领域建设⑤,发扬伊斯兰教“伊儒会通”的历史经验智慧,促进各宗教向中华文化学习,内化中华文化思想内核。

(四)以完善领导班子民主建设引领宗教团体组织健康传承

宗教团体组织健康传承需要完善宗教团体领导班子民主建设,进而以上率下模范引领宗教团体组织迈向健康传承。一是要落实集体领导制度,建立健全宗教团体组织民主决策、集体领导的健康运转制度体系。二是细化民主监督的规范制度,保障宗教团体组织日常健康运转,要完善领导班子换届交接制度保障组织长期和谐稳定,实施对领导班子民主评议制度,善于乐于倾听广大教职人员、信众意见建议,建立重大事项民主议事制度以保障团体组织、全体成员各项正当权益,建设宗教内部纪律监督制度以及时发现、纠正、清除影响健康传承的消极因素。

(五)以完善培养体系保障宗教健康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三支队伍”①,解决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突出问题不仅要培养宗教界代表人士,也要加强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训,即要完善宗教界教职人员、代表人士培养体系。一是要坚持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由于宗教中包含着某些超越性因素,从而使其具有跨民族传播的能力”②,遂要将爱国作为提升强化外来宗教人士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核心价值标准,以之作为培养与选拔代表人士、教职人员的第一标准。二是要加强开放思维、活化思维课程培养训练,灵活开展有利于各宗教对话交流的培养模式,突破囿于教别、门派、教支所见,促进形成多元化、开放式思维观念,培养宗教界代表人士、教职人员多元开放的知识结构。

(六)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宗教健康传承物质基础

以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保障宗教团体、场所财产的集体属性,落实《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是解决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是要提高财物收支透明度,实行统一接收捐资对公渠道,严禁以个人账户收取对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的捐资,落实定时定点定事公开财务收支情况,保障集体财产安全、用途正当、开支合理。二是要规范资产保值增值方式,合理管控商业性、金融性运作的资本性投资,确保稳健安全的财产管理方式,坚持财产增值收益是集体财产的根本属性,规范薪酬、劳务发放、接受监督。

(七)以持续开展教风整顿树立宗教健康传承的精神风尚

一是要实行教风自查自核的常态化制度,各宗教团体组织内部建立健全教风规范,建立违反宗教规定人员黑名单制度,严肃惩戒违规行为。二是要遏制宗教活动商业化倾向,定价公开宗教界人士参与商业活动、经济性活动的费用标准,对商业售卖性宗教活动物品予以收益性控价,旗帜鲜明反对用金钱思维、商业思维、资本思维主导宗教活动的错误做法。三是反对宗教活动娱乐化,禁止教职人员、信众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发布宗教节庆、仪式、物质载体及其展示、解说,不得假借生活娱乐、文化娱乐形式寓宗“教”于乐,加强规范宗教信息发布行为。

(八)以遏制非法宗教活动保持宗教健康传承的纯净

一是要正确看待“宗教发展”的概念内涵和现实表现,善于从政治上清醒认识到宗教的整合功能虽然“有助于缩小社群与个人的差异及社会统一”并在特殊时期对维护政治秩序发挥了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③,但要坚决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持续有效制止和取缔非法宗教组织,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二是要落实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严禁宗教因素以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载体形式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出入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引导未成年人崇尚科学、现代的文化生活观念。

(责任编辑:许 烨)

基金项目: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智库2023年招标课题“新时代全面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问题研究”(编号:sxsyzbkt087)

作者简介:蒲恩灿,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学报编辑部)讲师。

陆姝彤,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学报编辑部)编辑。

①《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第1版。

①[意]马西莫·莱昂内:《宗教的文化符号学》,魏全凤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7页。

②[美]路易斯·P·波伊曼:《宗教哲学是什么》,黄瑞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

③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5页。

④赵晓阳,郭荣刚:《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2页。

⑤根据《中国宗教报告(2010)》数据,该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发布。

⑥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

⑦王晓朝、李磊:《宗教学导论(第三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76页。

⑧2023年,我国首批朝觐人员平安抵达沙特,首批来自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地朝觐人员就达到386名,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AwNTQ5MDYwMg==amp;mid=2651114010amp;idx=1amp;sn=2ff97c09cce4cca764c9fa17fbca237eamp;chksm=80ebb8dfb79c31c9f95c7198ccd1f

2bb784dbe258ce0a48eb208c34b75b4aa631a1c39182c68amp;scene=27,中国伊协在线,2023年12月10日。

①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②加润国:《中国宗教与宗教政策》,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102页。

③[美]彼得·贝格尔:《宗教社会学:彼得·贝格尔读本》,魏德东、钟智锋编,谢夏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74页。

④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⑤卓新平:《中国宗教学的现状与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第123页。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让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宗教知识,不断提升导的能力。要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要培养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

②张践,齐经轩:《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44页。

③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修订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8-89页。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民族迁徙:重构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