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画描绘方言浪漫
2024-08-28魏浩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出一方独特的方言。那或婉转悠扬、或质朴醇厚的语调,如同悠扬的乐曲,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着属于自己的旋律。当我们用方言诉说着爱意与思念时,那其中蕴含的深情仿佛能穿透时空,直达对方的心底。就如沈从文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那一声声充满爱意的“三三”,用他的湘西方言,将无尽的温柔与眷恋传递,这方言里的浪漫,是独属于他们的甜蜜密码。
而今,我们在青岛遇见了一场有趣的展览,它童真诙谐,又描述着与方言相匹配的画面,方言与绘画间相辅相成,成为了相互成就的“伙伴”。问及究竟是个什么展览,那便是“画说青岛话”曹曰平漫画展。该展览一经开展,便受到了青岛市民的追捧,不仅如此,外地游客也纷纷前来,一探“青岛话”的精髓。
方言浪漫,在画中展现
近日,青岛画家曹曰平的“画说青岛话”漫画展在洛川家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88幅写意漫画作品,其中所描绘的方言涵盖了老青岛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曹曰平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外地人了解青岛,让本地人记住乡愁。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mYewdF3uP7UtpHWbpot4Rf.webp)
在青岛常会听到“吃蛤蜊、哈啤酒、洗海澡”这句话,现在这句话不仅是本地方言,更已经成了青岛的地域名片,提起这句话来,就能想到青岛的夏天,青岛人的热情好客。“普通话虽然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有无法忽视的作用。”曹曰平说。此外方言也是维系游子与故乡的纽带,是地方文化的坐标、共同记忆的符号。
此次展览的88幅作品是曹曰平在之前创作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内容涵盖了青岛人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使用的老物件、喜欢吃的海鲜和老青岛特有方言4个方面。用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身边物、身边话会让市民更亲近,脑海中的画面感也更强。
此次展览不仅让青岛本地人心生同感,更吸引了众多来青岛旅游游客的注意。“山东方言本身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文字与图画的描述中,再加上青岛朋友的介绍下,我们感受到了青岛方言的魅力。”外地游客韩女士说道。方言是一座城市的百科全书,是了解一座城市历史、生活很好的途径,比如“米达尺”“古力盖”都是国外文化融入了本土文化产生的独特印记,通过这次展览她也更深入地了解了青岛这座城市。
“方言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有点湖泊和岛屿感的方言。青岛方言恰是五方杂处而被创造出来的独特方言,因此显得弥足珍贵。”策展人、著名书画家宋文京说,曹曰平能够保持对青岛方言敏锐的觉察力,源自于他对青岛家乡以及方言的热爱,同时又以形象的绘画语言一一图之,这让青岛话有了立体感和场景感,让人置身语言的沉浸式体验中,从而还原了许多历史和成长。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SBXfp99FwXFW8pFZqzUhPX.webp)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根与魂,是活着的传统,积淀着一个地域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温奉桥说,透过方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地域的民风民俗、日常百态、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等。画家独辟蹊径,以写意笔墨,为青岛方言赋形,尺幅纳万象,寸毫现百态,风格夸张,智趣幽默,雅俗共赏。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地域文化的艺术形态和内涵,为建设“艺术城市”,构建青岛文化新形象,做出了积极探索和独特贡献。
小院里的美术馆
承接此次漫画展的洛川家美术馆,也十分有特色。洛川家美术馆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海泊路43号,自开馆3年来洛川家美术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了70余场公益展览。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鲍岛街区,这处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和艺术爱好者争相打卡。这栋建筑前身是章丘孟氏家族的“蚨”字产业,因此称之为“蚨字楼”,是青岛最早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庄的创建人、鲁商领袖孟洛川宅邸的一部分。这栋始建于1905年的建筑,由中国建筑师张遇平等设计,面积约524平方米。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KWxb5QQaB3wT98UAbspF8t.webp)
据了解,美术馆主要的展览方向以怀旧风格的摄影,传统创意的版画,小幅温馨的油画和水彩为主,其中会穿插一些学术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展览。开馆展览“张岩《大鲍岛 —— 一座城市文化发祥地的影像》” 吸引近万名市民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打卡,反响热烈,引起众多市民共鸣。
怀旧风格的摄影,传统创意的版画,小幅温馨的油画和水彩……洛川家美术馆集结了本土艺术家资源。除此以外美术馆也定期与岛城艺术音乐名家等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学术讲座、音乐讲座、漫游青岛等一系列文化艺术项目。“我们希望在老城区的老建筑里,依托里院氛围打造一个小而精的美术馆,以艺术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一个能够呈现历史文化记录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将当代艺术的能量注入于此并使其发散、拓展,更好的传承、推动岛城的艺术文化发展,给未来岛城艺术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洛川美术馆馆长刘海涛如是说。
(本文部分图片由洛川家美术馆提供)
Illustrating the Romance of Dialects Through Comics
Recently, the Luochuanjia Art Museum hosted the comic exhibition “Speaking Qingdao Dialect Through Art” by Qingdao artist Cao Yueping.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88 expressive comic works that capture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in old Qingdao through the local dialect. Cao hopes to use this form to introduce Qingdao to outsiders and evoke nostalgia for locals.
In Qingdao, it’s common to hear the phrase, “eat clams, drink beer, and bathe in the sea.” This phrase, once merely in local dialect, has become a cultural emblem of Qingdao, instantly bringing to mind the city’s summer and its people’s hospitality. “While Mandarin is undoubtedly the trend of the times, dialects serve as carriers of regional culture with an undeniable influence,” Cao Yueping explains. Additionally, dialects are a vital link between expatriates and their hometown, serving as cultural coordinates and symbols of a shared memory.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QU6tMCskEVPzEsGZDNvSXR.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