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的三伏,需要“贴贴”吗

2024-08-23吕沛宛俎亚宏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8期
关键词:甘遂伏贴白芥子

每到夏天,前来中医院贴三伏贴的患者络绎不绝,都想要“沾”一下夏季阳气的“光”,把身体问题一扫而光。

“冬病”之人适配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如针对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在阳光充沛的夏季,通过辨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可以补充身体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复发或缓解其症状。

每年“冬病夏治”时节,总有患者咨询,自己是否适合贴三伏贴。该如何判断呢?首先需要看体质,如果一受寒便腹泻,触碰凉水便流鼻涕、打喷嚏,进食生冷食物便手脚冰凉,一到天冷各种疾病来袭,平常总需比别人多穿衣服,舌质淡、苔白,脉微弱等,可考虑使用三伏贴。反之,若平素怕热、喜冷、舌红、苔黄、声高气盛,若使用“冬病夏治”的各类方法,就可能会“火上浇油”。

未赶上头贴,是否还能“候补”?

夏至日“阳气之至极,阴气之始生”。此时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阳气也在此达到最强盛。三伏贴一般在夏至后就可以开始贴,一般每7~10天贴敷一次,共贴敷4~5次(夏至、初伏、中伏、末伏),每次贴2~4小时,具体应根据个人皮肤耐受程度、体质及药物配方来定。

针对不同疾病,三伏贴选穴有所区别。如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等;风湿性疾病常选用发病关节周围穴位,如内、外膝眼,血海穴、梁丘穴、阿是穴;消化系统疾病常选用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

有人会问,如果没赶上贴头贴,还能补上吗?其实,三伏天是一个时间段,并非一个点,也并非严格到只能在三伏天内贴。头贴可以在夏至与处暑节气之间任何一天进行贴敷。当然,如果到了处暑节气开始贴,只能贴1~2次,之后再贴,可能达不到冬病夏治的疗效。

多温阳散寒之药

三伏贴又称“天灸”,是指利用热性药物,通过穴位贴敷的方式,刺激皮肤发泡,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同时以天之阳补人体之阳,防治冬季易发作的疾病。一般医院常用性善走散、具有温阳散寒功效的药物,常用药有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等。

白芥子可以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凡痰阻气滞的咳逆、胁痛,或痰留经络的肢体疼痛等,皆可应用。此外,因其具有辛散走窜之力,散结消肿之功,还可用治阴疽满肿。白芥子泥外敷,对寒痰哮喘及肺炎喘憋、胸胁刺痛者,取效尤速。

延胡索可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是活血、理气止痛的良药,凡一身上下诸痛属于气滞血瘀者,均可使用,常用治脘腹胁痛,妇女气滞血瘀之经闭、痛经、腹中肿块、产后血瘀腹痛以及疝气作痛、跌打损伤肿痛等,近来临床还用治冠心病、心绞痛。

细辛可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

甘遂(醋制)则可泻水遂肿,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

不同科室的三伏贴配方会有些许差异,如肺病科会选用主要治疗肺系疾病的药物配方,以白芥子、细辛、麻黄、紫菀、甘遂和射干等为主,温阳散寒,止咳化痰;风湿科治疗关节疼痛类者,则会增加防风、草乌、川乌等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脾胃科会加用吴茱萸、肉桂、干姜等具有温脾止泻作用的药物;儿科由于儿童皮肤娇嫩,一般会调整白芥子、甘遂在组方中的比例,或者通过减少贴敷时间来防止发泡造成皮肤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药物需要经过特殊炮制才可使用,不可擅自配方制作、使用,以免产生不良效果。

三伏贴使用注意事项:

①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进行局部清洁,敷药后一旦出现水疱,应防止擦破。

②敷贴后,需要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疼痛难忍,可提前取下膏药。

③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或皮肤易过敏者禁用。

④过敏体质者慎用。

⑤贴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鱼虾、烟酒、辛辣食物。

责任编辑/贾荣曼

猜你喜欢

甘遂伏贴白芥子
基于水负荷模型的醋炙前后甘遂的泻水逐饮功效研究
煨甘遂炮制的历史沿革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三伏贴联合西药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治咳嗽痰喘
玉屏风配合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
甘遂古今应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