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饮食之五味,摆脱湿之“负累”
2024-08-23唐晓玲周贵凤
四季各有其时令、气候,如春多风,夏多暑热,秋多燥,冬多寒。湿邪四季皆有,外湿尤盛于长夏——八月夏秋交接之际为长夏。长夏多湿,湿乃重浊之邪,对人体的伤害较为广泛。如《难经》《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伤湿”“中湿”“风湿”“湿温”等有关湿邪之名。
食疗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安全无毒、不良反应少、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祛湿的作用。
酸以消食祛湿
夏天天气炎热,因人们饮水量增大,胃酸会被稀释;加上夏天贪冷饮者多,会使得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减少,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而且夏天白昼长,人们入睡晚,吃夜宵的频率增加,脾喜声音,闻声音而动,晚上夜静,食则不易消化,久则损而生湿,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酸性食物具有生津开胃、收敛止汗、助消化等作用。对于白日食欲不振,喜欢吃夜宵的人来说,日常可食用一些酸性食物,如乌梅、山楂、木瓜等。但酸性食物不宜空腹服用,且多食易损伤筋骨,故有筋骨疾病者不宜食用。
代表食物:山楂、乌梅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善消宿食、痰饮,可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小儿亦可食用。
乌梅味酸、涩,性平,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但小便不利者不宜多食。
代表膳食:酸梅汤
取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洛神花、桂花、冰糖放在一起煮汤,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
苦以燥化湿邪
长夏主湿,暑多夹湿,人易得暑湿、伏暑之病。近代名医曹炳章在《暑病证治要略》中曰:“惟暑湿与伏暑皆兼挟湿邪,故其初病虽异,迨至化火化燥。”苦味食物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适合夏季湿热病证患者食用。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UEoXNMy3xscGTvT2FB7hwv.webp)
代表食物:苦瓜
《滇南本草》中载,苦瓜味苦,性寒,有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的作用。但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苦瓜,否则容易导致腹痛、腹泻。
代表膳食:苦瓜蛋汤
取苦瓜200克、鸡蛋1枚、葱花及调料适量。将苦瓜去籽、洗净、切块,用适量盐腌制片刻;将鸡蛋打成蛋液。锅中水开后加入苦瓜,再次煮沸后加入蛋液搅拌均匀,加入适量调料即可。亦可搭配适量丝瓜。丝瓜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通经络,行血脉等功效,可助苦瓜祛湿,相得益彰。
甘以健脾祛湿
《黄帝内经·素问》中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体脾胃虚弱者,无法有效运化水谷和水液,易引发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湿从内生。《济阳纲目》中提出:“脾胃本自虚而生湿者,则用补虚为主。”《赤水玄珠》中亦记载:“湿虽有内外二因,然治法大抵要实脾土为主。”因脾喜燥恶湿,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常,湿气更易乘虚而入。甘味食物具有能补、能和、能缓、和中补益的作用,可以通过健脾来调节脾胃功能,达到祛湿的目的。
代表食物:薏苡仁、山药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等作用。《养生类要》谓薏苡仁主治脾胃虚弱,能疏风湿,壮筋骨。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1/EWX4Z9kyS6GGX9QtrmBN3X.webp)
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
代表膳食:薏苡仁山药粥
用薏苡仁、粳米、山药一同熬煮成粥,或将山药与其他食材一同炖汤,有助于健脾祛湿,去水肿。但此类食物多食易腹胀,故腹胀满者不宜食。
辛以发汗祛湿
夏令时节,空气中的水分常处于饱和状态,使得人们的汗液难以及时蒸发,停留于肌肤表面不去;或者未出的汗液积堵在汗腺,不能正常排出。初受外湿者,有头重如裹、身体不舒、四肢倦怠的现象。中医认为,外湿的治疗应从表解,以发汗为宜。
代表食物:生姜、紫苏叶、香菜、葱白
生姜味辛,性微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等作用。
紫苏叶味辛,性温,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作用。
代表膳食:生姜粥、葱豉汤
若为感受寒湿者,宜服生姜粥或葱白粥。取生姜数片捣烂,与糯米50克共入锅内,加水煮至米熟,下入葱白数段,再煮稠,加入米醋两三勺,趁温热食之,温覆取汗。若为外感湿热者,宜服葱豉汤。
咸以补肾利湿
夏令心火亢盛,全凭肾水滋润。若肾水亏虚,不能上承,则津液匮乏,难以传输于手足;且夏天湿盛,湿之为气,入肾则出现腰疼髋痛、四肢无力之象。现代医学表明,夏天出汗较多,饮食适度偏咸,可补充人体无机盐和体液的损耗。《饮食辨》中云:“咸能补肾,故有坚筋骨、令人壮健之功。”
代表食物:海带、紫菜、牡蛎
海带味咸,性寒,具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但因其咸寒,对脾胃有碍,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代表膳食:冬瓜海带汤
取冬瓜100克切片,海带30克,虾皮、精盐各适量,煮汤食用,消暑除湿的功效。
责任编辑/陶宪凝
大家都知道薏苡仁、白扁豆、冬瓜、荷叶等食物具有祛湿的功效。但若服用后出现尿频、口渴等症状,则不宜再继续服用此类食物。尿频则提示肾气受损,口渴则提示津液亏虚。
此外,日常饮食,五味应均衡,不可偏嗜,多食则易导致相应脏腑有所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