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嘴馋、犯懒与焦虑,易引湿上身

2024-08-23陈岩明王吉安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8期
关键词:水液邪气湿气

“太湿了”,想必是不少朋友此刻的切身感受。尤其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夏季环境湿度远高于北方地区,湿气弥漫的持续时间也更长。以记者所在的杭州为例,得益于其东南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夏季雨量丰沛,空气湿度经常达到90%以上。

进入夏季梅雨季节后,生活在杭州的朋友总会来几句灵魂拷问:“这雨什么时候停啊?我的衣服什么时候才能干?”周遭湿漉漉,浑身黏糊糊,湿热的环境总是闷得人透不过气。

此时,一部分人会出现口黏、口苦、口臭,身体沉重,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大便溏稀、粘马桶,舌苔厚腻等湿气较重的症状。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宋欣伟从事中医40余年,长期生活在高湿度地区,与湿气“对弈”数十年,颇有心得。关于湿邪,他有话要说。

不良习惯通过伤脾而生湿

外湿是环境气候变化时产生的邪气,常见于暑季。而内湿多是由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起,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宋欣伟表示。

爱吃凉

冷饮性寒,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影响水湿的正常代谢。因此,长期喝冷饮者、脾胃虚寒者,更容易产生内湿。

重口味

肥甘厚腻或重口味食物、高糖食物、油炸食品,通常难以消化,也容易增加脾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水湿停滞。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引发内湿。

爱饮酒

长期或过量饮酒会损伤脾胃,影响其运化水湿的功能,从而可能引发内湿。此外,人在饮酒时多搭配食用肥甘厚腻食物,会增加体内湿气。

不爱动

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可能导致内湿的产生。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预防和改善内湿状 态。

总焦虑

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过度思考会导致气机不畅,气滞不通。七情之中,脾主思虑、主运化,过度思考、焦虑,会影响脾的运化,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物质不能得到有效的传输、布散,水液停滞而成湿。人思考时,气血汇聚于心,以供心神之用,但过度思考会导致脾胃气血不足,升降功能障碍,运化不力,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还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人体感受湿邪。身体局部受湿,如洗完头发不及时吹干,此时受风,会导致风湿夹杂,伤及头部阳气,引起头昏、头痛的症状;多雨时节外出后,双足可能长时间浸泡在雨水中,寒湿之邪就会由足部入侵体内,此时需要及时擦干水,更换干燥、温暖的鞋袜,如条件允许,最好进行足浴,以驱赶寒湿。此外,有些看似“养生”的行为,也会导致人体生湿,如不当进补,脾胃虚弱或实证患者过度服用滋补品,可能导致脾胃负担加重,产生内湿。

湿邪致病有多种表现

湿邪常与其他邪气如风、寒、热等相互夹杂,形成复杂的病症。这是因为湿邪本身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容易与其他邪气结合,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不同的病症表现。

例如,当湿邪与风邪结合时,可能导致风湿型游走性关节炎;与寒邪结合时,可能引起寒湿型关节疼痛和身体不适,导致胃痛呕吐、腹泻等病症;与热邪结合时,则可能引起湿热型发热、炎症等症状。这些邪气之间的结合,使得湿邪的致病力增强,后续的治疗也将更为复杂。

宋欣伟介绍,在中医理论中,水液代谢异常,不仅仅会产生湿这一病理产物,还有可能滋生痰、饮、水等。这些物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水:通常指的是体内水液输布失常而停聚形成的病理产物,主要表现为水肿。

湿:也称为湿气,是一种弥散性较大的病理产物,可以困阻脾土,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痰:是由湿邪积聚而成的较黏稠的病理产物,可以流动到身体各处,引发多种病症。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如咳嗽时咳出的痰;无形之痰则是停滞在脏腑经络中的,需由专业中医师通过症状和体征来诊断。

饮:是由水液停聚而形成的、较稀薄的病理产物,常停留在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类似临床上常见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

这四种病理产物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可相互转化,常常出现在水肿、脾胃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呼吸道疾病(如痰液积聚在呼吸道引发的咳嗽、哮喘等)、皮肤病症(如湿疹、皮炎等)、关节疼痛(如关节疼痛、肿胀等)中。

责任编辑/陶宪凝

猜你喜欢

水液邪气湿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防治“湿气重”10方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别轻易拔罐刮痧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