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酷热难耐,如何通关高温“试炼”?

2024-08-23刘必旺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7期
关键词:暑气高温人体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夏季正式来临。在我国传统历法中,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都会有三个或四个10天的特殊时期,被称为“三伏天”。三伏天通常被认为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我国多地会出现持续的高温、高湿度天气,常使人们感到闷热、不透气。

暑,亦正亦邪

暑,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特征。气候变化异常,暑气太过,则会成为暑邪,易侵袭人体。

中医认为,暑邪“独见于夏令”,其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夏季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黄帝内经》中关于暑邪的描述。由此可见,暑邪致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气通心。因此,暑热伤人时,常直入气分,导致人体里热亢盛,心神被扰,阴液受损,易出现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等症状。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使人体出现口渴汗多、体倦少气的症状。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故暑病多夹湿邪,兼见胸闷,或身体困重、小便不利,或泄泻,舌苔多白腻。夏季高温还容易引起情绪烦躁,情志与五脏相通,情绪管理困难,则内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老弱妇孺更“怕”热

面对夏季高温,适时做好避暑措施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体弱人群、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往往存在阴阳失衡、气血虚弱的情况,暑邪对他们的影响相对严重。

从心脑血管系统来说,高温会使人体血管扩张,使血液集中于体表,心脑血液供应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人进出空调屋时,身体忽冷忽热,容易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从呼吸系统来说,“热浪”刺激人体呼吸道,会使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此时,花粉、真菌孢子及霉菌等的活动也更加活跃,容易诱发呼吸道过敏。从消化系统来说,高温会使人体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则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其他胃肠道疾病。从情志方面来说,高温不但会引起人们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还会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老年人和体质弱者的适应能力较差,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高温可引发其中暑,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的重症中暑表现,危及生命。

饮水防暑有讲究

那该如何避暑呢?中医对此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方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未病先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预防中暑,首先要注意饮食。夏季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食材,如绿豆、西瓜、冬瓜等,避免摄入过多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其次,适当补充水分很重要。视情况的不同,应饮用不同类型的水。正常情况下应多饮温水,帮助排热;若出汗过多,宜补充淡盐水,以防脱水;热证明显者,可以饮用中药代茶饮,如菊花茶、枸杞子茶等。

最后,生活上需注意以下几点。日常穿着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有助于排汗和保持身体凉爽;保持室内通风,外界紫外线强烈时,可使用窗帘遮挡阳光,避免室内过热;调整作息,适当午休以补充体力;应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采取中医理疗方法预防暑邪,如拔罐、推拿等,有助于清解里热,缓解夏季炎热感;调节情绪,保持心绪平和,注意戒怒,心静自然凉。

不爱出门,也可能中暑

暑虽为火热之邪,但暑邪致人中暑,仍有阴阳之分。中医认为,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种类型。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下暴晒过久,或因工作场所闷热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吹空调、喝冰镇饮料,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等,表现为头昏乏力、汗少或无汗等,为中于寒,属阴暑。

阳暑者,可以使用清暑益气汤进行治疗;阴暑者,则可以使用藿香正气水、香薷散等。若情况比较危急,在中暑急救方面,中医有掐揉水沟穴(即人中穴)、委中穴放血等方法,也可使用一些单方、验方,如水煎鲜荷花或鲜荷叶,取汁服用(具体应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陶宪凝

小贴士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2024年的初伏为7月15日至7月24日,共10天。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2024年的中伏为7月25日至8月13日,共20天。

末伏:自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俗称“秋老虎”。2024年的末伏为8月14日至8月23日,共10天。

猜你喜欢

暑气高温人体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江澜新潮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燎沉香
高温来袭,警惕寒湿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