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获快乐,原来这么简单

2024-08-22侯宏伟

光明少年 2024年7期
关键词:霸凌同伴力量

备受瞩目的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你有没有关注到,北京卷微作文的第1个题目是关于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寇彧的学生前不久刚做过一个关于“发微信朋友圈与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更多点赞和评论的人,孤独感较低,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而且这里的人际关系满意度还不限于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也会因朋友圈获得点赞和评论而提高。

人际关系满意度高意味着什么?与心理健康有怎样的联系?有没有帮助青少年提升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诀窍”?探索亲社会行为三十余年的寇彧教授说:“多做亲社会行为,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还能让自己越来越开心!”

在学校“我”怎么找到快乐?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刚上学的“小豆包”都特别开心,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孩子在学校越来越不快乐,也就是说,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但有一个奇妙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同伴关系好的孩子、师生关系好的孩子,学校满意度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孩子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喜欢待在学校,对自己满意,对周围的人际关系满意,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力量,愿意付出努力做更多的事。”带着这样的期待,寇彧带领团队开展了诸多“亲社会行为改善学生与同伴、教师关系”的相关研究。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中的个体在与社会中他人交往的情境中有意识地做出对他人有益的行为”。

你可能会想:只为别人好,我自己会不会有很大损失?其实,与利他行为强调纯粹的、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身没有明显益处不同,亲社会行为强调个体行为动机和外在表现的多样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群体亲社会行为被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友好的行为,其特点是使他人乃至整个群体获益,并且能够促成交往双方的和谐关系。

寇彧教授的团队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对别人好,给自己、给他人都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益处。“我们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三年追踪调查了全国1500多名学生,发现孩子们亲社会行为越多,越开心。还有一个让我们没想到的发现,那就是这些孩子自我感觉身体也更健康了。”

寇彧分析说:“做好事,对同学好,看到别人有困难、情绪低落时,去安慰他、帮助他,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或思想与别人分享……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同学们就会对你好,当你遇到困难时同学们也会主动帮忙。老师打心眼儿里肯定你,你的内心也会获得一种积极力量。你会因此觉得开心,积极情绪就会比较多,这样自然也会觉得身体更健康,从而能更专注于学习,而且能在学业上得到更多的帮助,使学业成绩提高,对学校的满意度也提高了。”这说明,亲社会行为能帮助学生改善同伴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些对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帮助。

“我”的价值何在?

近些年,关于年轻人“空心病”的讨论在网络上时有出现,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是主要“症状”。

寇彧教授团队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当一个孩子亲社会行为比较多时,他的“自我概念”会更清晰。他很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比如在同学中,他知道自己是个“好人”,能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尊重,知道在学校“我”能做什么。他很明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同学关系怎么样等等。当他们对自己有清晰而稳定的自我认识时,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容易迷失,也不会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

清晰明确“自我概念”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自我概念”很复杂,人的一生都在建构它,寻找自我。当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价值时,有的人会混沌、迷茫,有的人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觉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获得价值感,拥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毫无方向地漂泊时,发现了一座发光的灯塔,它指引着方向,照亮前行之路。心理问题?就让它永远“石沉大海”吧!

发现“我”有力量!

在最近上映的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中,主人公朱同在教室摔了个大马趴却不敢哭,骄阳下奋力跳广播操只为得到老师的肯定……连同电影海报上的一句“小时候以为被叫家长是天塌了一样的大事”,引发强烈共鸣。

在你眼中,哪些是“天塌下来”一样的事,是心中的沉重负担?或许,“被霸凌”是其中之一。有研究显示,一个孩子如果在遭遇霸凌时身边有同伴,哪怕同伴很弱小,也会降低遭遇霸凌的程度。“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更好的同伴关系,能让自己产生自主性和能力感,有助于避免被霸凌。”寇彧说,“面对霸凌,不要怕,一方面要想办法获得社会支持,包括从小伙伴那里获得帮助,向家长、老师求助等;另一方面要相信自己有反抗的力量。”

被欺负了,或许你不敢告诉老师,觉得丢人,也怕遭到更加激烈

的报复;或许你也不敢告诉家长,怕家长一生气闹到学校,让你没面子、被嘲笑。但无论如何,主动获得能力感、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你感觉到自己有反抗的力量,能让你获得来自外界的支持,产生“霸凌者不敢接近”的“力量光圈”。

成年人的干预、引导,能不能让青少年更有力量感、效能感和自主性呢?“我们进校园,从提升自我认识、提高情绪胜任力、澄清价值观念、学会人际交往、表达感恩情感、规划职业生涯这六个主题来引导孩子们,效果真的很好。”寇彧回忆起曾经遇到的一件事,让她看到亲社会行为干预的实际效果。

有一次在一个实验学校的三年级教室,我和班主任在讲台上讨论问题,两个孩子在教室后面起了争执。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我和班主任赶紧站起来想干预,其中一个孩子马上挥挥手说:“老师,你们不用管,我们用‘六步法’解决。”六步法就是我们教孩子们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步骤。具体来说,包括阐述冲突的想法、描述冲突的感受、分析冲突原因、换位思考、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和找到最佳策略来解决冲突。

“未来,我们想通过新技术,采用‘智慧干预’,让更多的孩子开展亲社会行为,既能帮助别人,又能让自己收获快乐与力量。”今年9月开学后,寇彧教授团队的“智慧干预”就会走进一些学校的课堂。

“我”可以很受欢迎!

你的身边有没有特别愿意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为集体做好事的人?有没有人因为多做好事而变得积极、和周围的人关系很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十年前,寇彧带领团队访谈了四十多组孩子,问的就是以上问题。她想了解在孩子们的眼中,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

在访谈中,孩子们举了很多例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四类行为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好评:一是遵规-公益,就是遵守规范、多做公益;二是社交性,与别人关系友好;三是利他性,愿意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四是特质性,为人诚实、友善、可信。

“我一直好奇,在这四类行为中,哪一类是孩子们最看重的?但限于技术手段,当时并没有得出结论。”寇彧说,“直到最近,我的几个学生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得出,‘遵规—公益’是最受孩子们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尤其在初中生中获得最高评价。”

发展自己的亲社会能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你知道可以怎样做了吧?

QA:

Q:我很想帮助别人,但万一别人并不需要帮助,会不会弄巧成拙?

寇彧:有时候确实会“好心办坏事”,这就需要你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了,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Q:我是个害羞的人,我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吗?

寇彧: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Q:我不敢帮助不认识的人,怕遭到讹诈。

寇彧:这确实是个社会问题,但请相信,这不是你的错,更不要因此而止步。

Q:亲社会就要完全利他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吗?

寇彧:帮助他人与关爱自己同样重要。当你因为帮助别人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或行为时,可以向其他人寻求帮助。

Q:我“社恐”,是不是我“有问题”?

寇彧:你们是被互联网包围的“Z一代”,无论是不敢社交,还是只喜欢在网络上社交,我都不认为有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线上人际关系满意度可以扩展到线下。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有时候达不到社交的真正目的,总好像欠一点点火候,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寇彧教授对你说——

如果你找不到成就感、幸福感,不妨先从帮助别人做起。当你收到别人的一句“谢谢”,或许就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使帮助了别人,也不会被感恩,请换一种想法:相信你一定可以帮助别人。有研究证实,受到帮助的人是会感动的,他们不仅有可能回报你,还有可能把这份帮助传递给更多的人。

不管你有多少种美好的想法,把它们转化成行动,就是最好的办法。

猜你喜欢

霸凌同伴力量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逆转人生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寻找失散的同伴
麦唛力量 (一)
嘿,这欢乐的日子!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孤独的力量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