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起来,摆脱精神内耗
2024-08-22刘明杨东
提到卡皮巴拉(水豚),青少年一定都不陌生,呆萌诙谐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不少同学都购买过周边玩偶。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卡皮巴拉总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无论被怎样折腾,总是泰然处之。它的出现,让情绪稳定有了可视化的载体,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内卷、emo等情绪。当青少年被这些情绪裹挟并感到疲惫,便会对卡皮巴拉的精神状态心生羡慕,这或许就是这个小家伙“出圈”的理由。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渴望优秀的成绩,却担心自己学不好而踌躇不前;内心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放大日常摩擦,却又害怕冲突而主动示好;期待获得关注,会反复思索他人无意间的言行……实际上,这些情绪都属于“情绪内耗”,是心理资源被过度消耗而出现的精神倦怠。被精神内耗困扰的人,遇事或做决定时,内心仿佛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他们把80%的精力放在处理内心冲突上,导致想得太多、行动太少。当人追求完美,想要达到理想状态又思虑过甚,会过度消耗个人心理能量,使人自我怀疑,丧失自信。
其实,消耗心理能量原本是正常的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行动,都会消耗心理能量,但如果心理能量在行动前被大量消耗,就会使人缺乏足够的能量去完成任务,进而感觉十分倦怠、被掏空。龙年春晚节目《导演的“心事”》,是一则典型的精神内耗故事。演员接到导演发来的信息“在吗”,他没有立即回复,而是反复揣测导演的语气以及这条消息背后的含义。他还没揣测明白,导演就把消息撤回了,他又开始不停揣摩导演撤回消息的意图,一会儿怀疑导演对他不满而惴惴不安,一会儿安慰自己应该不是大事儿。最后,在同伴的建议下,他给导演打去电话得知,原来导演是群发消息,想让他帮忙买杯咖啡,撤回消息不过是因为买到了咖啡。
节目是虚构的,但内耗的情绪不是,很多人看节目中演员的心路历程和做法就像在“照镜子”。精神内耗会消耗人有限的认知资源与心理能量,长期如此会吃不好、睡不着,甚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精神内耗为何缠上了青少年?
高期待与完美主义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缺乏自信、过于重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时,会反复思考对方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从中推测对方的态度。如果我们的推断得不到证实,心理负担就会加重。
内心敏感、不自信
作为学生,我们身处学校与家庭,既有学习压力,又肩负着父母的期待,但这些可能与我们的兴趣、能力并不匹配,当我们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又追求完美,就会被“无力感”包围,消耗心理能量。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自我意识高涨,内在世界愈发丰富,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我们渴望成为“大人”,通过行为彰显个性,一旦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会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当一次次与现实“交手”并败阵,会产生自我怀疑,陷入精神内耗。
消极的反刍思维
当不良事件发生后,我们容易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反复思考事件本身的细枝末节及带来的后果。一次次回想,就一次次陷入懊悔,比如努力后考试依然失败、与某个朋友闹了不愉快、被父母忽视和不认可……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我们陷入情绪内耗的漩涡,消耗精力和自信,变得畏首畏尾。
精神内耗并不是不可跨越的磐石,如果能及时意识到它的侵袭,学会愉悦地接纳自我,就能跟精神内耗Say bye-bye。我们都喜欢卡皮巴拉,不如就学习一下它的钝感力,这是治愈我们的一剂良药。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