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少年都是小小发现家
2024-08-22苏北
有人说,孩子们都是天生的画家。也有人说,孩子们都是天生的诗人。还有人说,孩子们都是天生的探究者、科学家。
其实,这些说法的源头都是相通的:孩子们天赋一双慧眼,能够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画意和诗情,发现世界的神秘和新奇。
这弥足珍贵的发现力从何而来?
生活是源头活水。应当让孩子们尽情释放天性,在生活的滋养中与世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忘不了小时候许多奇妙的趣玩:春天里观看小燕子如何在屋内的房梁上衔泥筑巢;夜色中追寻萤火虫怎样在村头的河面上闪烁放光;还有与小伙伴们透过一片片涂上墨汁的玻璃,等待观察“天狗”一点点吞食太阳的神秘天象……每一次细心的观察,都犹如踏上一场倾心的发现之旅。
回望当下,世界无比广阔,可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出门就是学校,学业就是应试,人生就是赛道。缺失真实的自然接触、真切的实践体验,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那种好奇心、探索欲和发现力,自何处生成,又向何方张扬?
比之于观察,发现是一种更见深度的认知。如何在与生活的亲密互动中进阶孩子们的认知思维?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体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形、色、声等,并由此形成记忆、想象和思维。如何在心灵、身体、环境的融合交互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为依托,不断唤醒新的身体感觉,提升形象思维的能力?循着儿童认知与体验生活的实践性思维路径,用诸多感觉统合的犁尖划开土地的表层,翻腾起知识的泥浪,由此可以持续磨砺孩子们的生活观察力、问题反应力和愿景想象力。
要紧的是,我们应当努力拓展孩子们思维的自由。
值得警醒的是,孩子们种种随心的观察和新奇的发现,常常在成人的视界中被忽略,被认知模式固化的种种“标准答案”所规制。这种“标准”化的泛滥,很可能消解激发问题求索的价值和意义,压抑探秘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欲望,遮蔽那些从孩子们的观察和发现中源源不断漫溢出来的更宝贵的想象和意念。成人眼中的“胡思乱想”,却很可能是孩子们的 “奇思妙想”,可以让生命迸发智慧,为世界带来惊喜。
探究者的冲动是强烈的,科学家的梦想是高远的,而成长为优秀的小小发现家,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