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宣讲“接地气” “出新意”“常态化”
2024-08-21陈芳
近日,有读者在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留言,想知道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为此,我们选编了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大英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陈芳撰写的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宣讲是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宣讲者要让宣讲“接地气”“出新意”“常态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内容“接地气”,做新时代的“翻译官”。理论宣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吸引党员和群众的注意。说空话、讲套话,故弄玄虚、云里雾里,只会使宣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宣讲是否足够生动,是否能够引起共鸣,关键在于宣讲内容是否“接地气”,是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上接“天线”的同时下接“地气”。宣讲者要做新时代的“翻译官”,进村头、下地头、坐炕头,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把学和做结合起来,讲解党员和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实事,破解理论宣讲“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让他们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
方法“出新意”,做新时代的“说书人”。宣讲者可以多说“乡音”,采用丰富的宣讲形式,促使党员和群众进一步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者在宣讲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载体,把党的创新理论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深化改革等结合,回应党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明白、讲清楚。宣讲者要广泛开展特色宣讲活动,设立“田秀才”“土专家”“夕阳红”“文艺星”等理论宣讲小分队,与相声、民歌等形式相结合,通过“板凳会”“茶话会”等活动,及时准确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基层一线,切实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过程“常态化”,做新时代的“领航员”。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党的创新理论有了许多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需要党员和群众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准确掌握其内涵,反复思考,逐渐消化其精髓。宣讲者作为党员和群众学习的“领航员”,肩负着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宣讲者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做好宣讲的选题策划、进度计划等工作,“慢火精炖”循序渐进,引导党员和群众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丰厚营养、体验真理味道、感悟实践伟力,进而汇聚起“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磅礴力量,确保党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