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
2024-08-21路军
1949年9月的北平,一片兴奋、欢欣,“老北平”们都说,男女老少比日本投降的时候还要高兴。平素不大关心时事的市民抢着看报。9月22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却出成了“晚报”。为此,从早晨到中午,催问者不断。究其原因,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的李庄回忆,这一天的报纸下了“倾盆大雨”,对开六版,全是人民政协开幕的新闻、评论、文章、访问记和照片,制版印刷难度较大。
时光无声,但总会在泛黄的纸页上留下历史的痕迹。翻开1949年9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大字突出醒目,“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毛主席开幕词”头条报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 中国人民政协开幕”,“‘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等内容将那一天的报纸头版占得满满当当,每一个字都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牺牲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斗争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苦奋战写成的!
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天安门广场,54门礼炮齐鸣28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隆重举行,解放军接受检阅的部队以及各界群众共30万人欢聚一堂,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陈毅在参加开国大典后作诗《开国小言》,其中写道:“东方红日起,火焰照人寰。”新中国的红日初升,将过去的丧权辱国、污泥浊水洗刷一新、曝晒干净。
1949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成立。中国海关主要负责人员由英美人担任,在各海关用英语办事行文成为历史。刘少奇评价,“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当天,出动干部和人民警察2400余人,在12个小时内就封闭了北京市224家妓院,千年污垢在短期内得以消除。
北京东交民巷,自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后,就成为列强的使馆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东交民巷仍驻有美、英、法、荷等国兵营。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布告,宣布收回在京的外国兵营地产,征用兵营及其他建筑。天津、上海等地也先后收回、征用外国兵营地产。至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大陆的驻军权被彻底取消。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宋庆龄说,“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的政纲。孙中山先生领导创建的国民党在执政期间没有实现这一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实现了革命先行者的夙愿。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中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分到田地的农民在地桩上写下:“春雷一声平地起,斗倒地主分田地。农民翻身心欢喜,感谢恩人毛主席。”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摧毁。
正当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持续为新中国奠基时,朝鲜半岛战云密布。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多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钢少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少”。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朝鲜板门店举行。
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新中国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经过118天的艰难跋涉进驻拉萨。
1951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按照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很快开展起来。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在全国展开,其间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打响了新中国反腐败“第一枪”。
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基。在中国过去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工业基础上,新中国白手起家、奋力拼搏。1952年4月,新中国治理开发长江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荆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开工。1952年7月,新中国成立后完全采用国产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之后,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一五”计划顺利实施,“156项工程”顺利开展,工业化建设捷报频传: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1954年7月3日,第一架国产初教机初教-5型教练机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组装完成并首飞成功;1954年12月25日,康藏(后改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全线通车……新中国彻底摘掉了“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旧帽子!
毛泽东提出:“治国,须有一部大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53年底,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来到杭州,集中精力投入宪法起草工作。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为党带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共产党是胸怀天下的大党,新中国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大国。近代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淋过雨”,因此不会忘记为兄弟国家“撑起伞”。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以至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声望的提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代表团成员回忆,本来这个会议是政治和军事会议,解决越南战争和朝鲜问题,但周总理却不仅仅参加了政治和军事的谈判,还积极打开了对英贸易。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面对一些攻击共产主义的言论,周恩来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围绕会议上有人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向与会代表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表示,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他一讲完,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通过这次会议,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广泛交往的大门。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