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之弊” 减“基层之负”
2024-08-21程正雨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困扰,深刻认识破除形式主义的重要性,准确把握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的实现路径。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强调,要“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破除形式主义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但形式主义的危害仍不容忽视,整治形式主义的体制机制建设仍需强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持续努力、常抓不懈。
一、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困扰
基层当前面临多种表现形式、表现特征的形式主义困扰,形式主义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一)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
形式主义在工作中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注重形式而非实质,过分关注表面而忽视本质。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
一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形式主义在实践中的一个显著表现是知行不一,即在言行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追求表面功夫,注重言辞而忽视实际行动。一些基层干部在口头上表态支持某项政策或工作,强调实干和务实,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付诸实践,只注重表面形式。这种现象影响了实际工作效果。一些官员追求“虚头巴脑”的政绩,注重取得表面成绩,不注重解决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种知行不一的行为使许多政策难以真正实施,百姓享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
二是文山会海、花拳绣腿。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基层单位常常因会议频繁召开、文件层出不穷以及督查检查考核频繁而备受困扰。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工作时间,也使得基层干部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实质性工作,阻碍了基层单位正常运转。过于频繁的检查不仅让基层干部压力倍增,还会出现一些应付现象,使得基层工作变得虚有其表。甚至,因不同上级机构未联合作统筹规划,基层单位常常面临来自不同上级机构的任务,基层干部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在各个任务之间来回奔波,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类形式主义的背后往往是对绩效的片面追求,即追求数量而非质量。
三是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少数基层干部贪图虚名,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名声,而不是真实的工作实绩。他们通过夸大事实、捏造数据、虚构成绩等弄虚作假的手段,迎合上级的期望,从而获取表面的荣誉和评价。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是对实际工作的逃避,也是对公众和上级的欺骗。这使得实际的工作开展困难,因为形式主义的虚假成绩常常掩盖了问题的真实状况。
(二)形式主义的表现特征
一是过度强调“留痕”。少数基层单位为了迎合上级检查的要求,将工作重心放在各种档案材料的准备和整理上,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未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在各种检查考核中,通常过于关注“是否有记录”等表面上的形式,而忽视了结果或工作质量;在应对多而杂、重而难的任务时,少数基层干部更倾向于追求形式上的完成,而不是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这就导致基层工作效率低下,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
二是过度强调“一致”。这种现象体现在一些文件和政策的标准过于笼统和一致,缺乏具体性和灵活性。“一刀切”的执行方式,往往缺乏对遗留问题的明确指导意见或补充政策规定。这导致许多政策,特别是那些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在基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这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最终损害党的公信力。
三是过度强调“依据”。强调政策依据和文件支持,无疑是政府管理和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体现。然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样且复杂,有时很难与已有的规定一一对应。当过度依赖“依据论”,而缺乏对政策的全面理解和统筹考虑时,一些基层干部可能会因为担心被追责而不敢主动担当。这些现象在经费预算、规划设计和政府项目申请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制度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的缺陷为滋生形式主义提供了土壤。
(三)形式主义的成因
形式主义作为一种行为倾向,其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主观因素,也涉及客观方面。深入了解这些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有效应对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干部个体的主观意愿。一是存在功利性心态。一些干部过度追求短期的功利,注重迅速完成任务、取得眼前成绩,而忽视了深层次问题。这种功利性心态可能导致对形式的过度追求,为出现形式主义行为埋下伏笔。二是受官僚主义思维影响。部分干部受官僚主义思维影响,过分追求程序和规则,将形式放在工作实质之前。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使工作变得僵化,过分强调表面的规范性,忽视解决问题的实质性内容。三是个人利益驱动。形式主义可能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需要,一些干部通过形式主义手段迎合上级,以获取更多资源、机会来提升个人地位。四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干部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待工作任务不够认真,只图形式,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一些干部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不仅容易对形式主义失去警觉,而且可能成为形式主义的制造者。
形式主义也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引导。一是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如部分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主要以数量指标为导向,而非质量和实质性进展,导致部分基层单位为迎合这些指标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二是工作压力和任务过重。部分地区和机构面临工作任务过重的问题,导致干部采取形式主义手段,迅速完成任务,而非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三是缺乏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于真实工作业绩的认可和奖励不足,会导致一些干部通过形式主义手段获取表面的认可和奖励。四是政治风险压力大。在一些政治敏感领域,部分干部可能因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而采取形式主义的方式,以规避潜在风险。
(四)形式主义的危害
一是基层干部负担沉重。形式主义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使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变得异常沉重。大量复杂的程序、繁琐的文件和频繁的检查督查,让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迎检送检上,而忽略实质性工作。负担过重,不仅会导致基层干部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会让基层干部压力过大,影响基层干部身心健康,损害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阻碍基层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是群众满意度降低。形式主义使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下降,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群众对于基层工作的期望往往是基层干部能够迅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优质服务,然而形式主义会使工作变得繁琐低效。群众的满意度降低,不仅会损害党的形象,而且容易引发民情波动,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破坏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三是社会治理体系效能下降。形式主义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基层单位,还会波及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效能依赖于基层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形式主义导致社会治理体系运转效率下降,难以有效应对各类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加大治理的难度。形式主义所带来的社会治理体系效能下降,是社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因此,破除形式主义不仅是基层的需要,更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效能的关键一环。
二、破除形式主义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破除形式主义不仅是纠治“四风”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能,增进群众满意度,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社会矛盾较多、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显得尤为重要。
破除形式主义有助于社会治理体系更好运转。只有真正破除形式主义,才能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期待。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不仅能增加群众对党的支持和信任,还能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同时,破除形式主义,精简工作流程,形成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类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的整体水平。破除形式主义,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好运转的关键一环。
破除形式主义有助于提高基层工作效能。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能,是破除形式主义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破除形式主义,可以使基层干部更加专注于实质性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基层的有效治理对于稳定经济、保障就业、促进民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基层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三、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的实现路径
要从根子上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就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上率下履行主体责任;强化作风建设,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完善正向激励体系,激发基层创新创造活力;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上率下履行主体责任
形式主义的病症在下面,病根却在上头。上头搞形式主义,下面就会弄虚作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有些问题光靠基层自身力量很难得到彻底解决,需要上级单位从源头加以解决。破除形式主义,必须以上率下。党中央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必须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地方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带头整治形式主义,对出现的形式主义,要及时纠正。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等办法,破除形式主义,保持党的纯洁性。
(二)强化作风建设,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重要突破口。要破除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加强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需要广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性,增强抵制这些问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力戒形式主义方面,应当从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入手。党员干部要端正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切实将工作聚焦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上。对于官僚主义问题,应当倡导务实、贴近实际的工作风格。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破除形式主义的过程中,核心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工作导向,直接影响到对形式主义的深度整治。形式主义的背后往往是政绩观的扭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党员干部只有转变观念,将工作的价值体现到为人民造福全过程,才能够真正破除形式主义。正确的政绩观应当以为人民造福为导向,追求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而非简单追求表面的光鲜成绩。党员干部应当牢记党的宗旨,将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牢正确的政绩观。
(三)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使减负工作不再是短期行动,成为常态化工作。首先,要在开展理论学习上持续用力。坚持理论学习,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牢宗旨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形式主义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在基层建立完备的理论学习机制,强调学习质量。要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理论,增强理论素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科学决策和行动,切实提高执行力。其次,要在完善制度机制上持续用力。加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力度,特别是针对基层减负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出现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细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健全完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党委(党组)牵头抓总,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督和考核,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推进,确保基层减负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健全完善重实绩重实干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基层减负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畴,并将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责述廉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由乡镇(街道)、村(社区)评价上级部门基层减负情况的考评制度,以考核考评倒逼真减负、减真负。再次,要在严格监督检查上持续用力。强化政治监督,坚决整治在贯彻落实具体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查处阳奉阴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问题。做实日常监督,将基层减负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整改落实等情况,作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视巡察监督的重点,加强各类监督力量、方式方法、信息资源、协作配合等方面的统筹衔接;充分发挥基层减负监测制度作用,动态掌握各级各部门发文开会、督查考核等情况,定期统计汇总、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围绕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发频发的单位,对加重基层负担、搞推卸责任等问题,在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直接责任人的同时,严肃追究相关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四)完善正向激励体系,激发基层创新创造活力
形式主义让干部不堪重负,严重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对形式主义进行整治,完善正向激励体系,激发基层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让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让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干部,受到惩处。二是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部”二字,“干”字当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大力选拔任用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探索建立允许试错、保护干部机制,为敢想敢拼的干部加油鼓劲。三是为各级组织创新赋予一定权限,实现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时要注重各个区域的特点,避免“一刀切”,为基层创新提供合法有效的机制。这有助于破除形式主义,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以“三个区分开来”施策,为干部大胆创新探索撑腰鼓劲,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为更加准确地厘清基层存在的现实问题,上级党委(党组)需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减负工作的实效度。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实质和根源,为制定具体的减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调研中,要与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注重对各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确保减负工作的全面覆盖,防止对某些问题的疏漏。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力戒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也不能有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以偏概全的行为,更不能草率地下结论、作判断。
讨论题:
1.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困扰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之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