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次创作
2024-08-21樊彦妤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基于电视大屏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也成为了较为普遍的创作方式与文化现象,但也出现了创意雷同、视频元素侵权、模式固化甚至版权问题等不良现象。本文首先详细介绍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特点,然后分析二次创作方法并提出创作要点,最后提出进行创作时需要注意的版权问题。
【关键词】媒介技术;短视频;二次创作;电视大屏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5.022
媒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传播信息、沟通思想和观点的技术,媒介技术包含了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杂志,也包括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从媒介技术视角来看,短视频二次创作可以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促进短视频的传播与分享。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二创短视频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而且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全民化使用它已逐渐被公众广泛认可和接受。本文从具体的实践入手,分析了媒介技术视角下,电视大屏内容进行短视频二次创作的要点,并提出要增强版权意识,突破创新,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1. 媒介技术视角下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特点
与传统的长视频不同,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次创作时长更短、节奏更快,表达的内容更聚焦,使电视剧、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综艺类节目等大屏内容在新媒体端的二次传播能够满足短视频用户的碎片化视听需求[1]。
1.1 叙事节奏加快
纵观电视大屏的各种主要内容:电视剧方面人们观看一部完整的作品通常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当下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业余娱乐时间越来越少,电视剧拆条上传网络之后,人们进行碎片化的观看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电视新闻方面,经过短视频二创,使其更具短平快的特点,可大大提升新闻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发酵力,提升新闻话题的影响力;影视剧方面,家庭化、客厅化的原有观看场景已经很难满足观众,尤其是很难满足年轻观众随时随地观看的多样化收视需求,影视剧通过短视频二创,能很好地降低观众的时间成本,集中体现主要情节和人物命运,人们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通过短视频展示的电视剧高光片段了解到剧情冲突;电视专题片方面,短视频二创的叙事节奏更快,时长更短,将故事情节高度浓缩后也可以吸引观众再次聚焦电视大屏,另寻时间欣赏更完整、更深入的内容。
1.2 内容解读深入
二创作者在基于电视大屏内容创作短视频时,想要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作品,往往需要对原视频素材的历史背景、剧情架构、叙事风格、剪辑方式等各种元素深入理解,并在二创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方可彰显出媒体特色、吸引用户关注[2]。以宁夏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山海情》进行短视频二创为例,根据电视剧出品方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物料,宁夏卫视将《山海情》剧中人物表演片段与宁夏卫视电视大屏曾经制作播出的闽宁合作中的原型人物专题片片段交叉剪辑,聚焦福建援宁干部林月婵、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等,实现大小屏信息联动,激发了短视频用户观看电视大屏正片的兴趣。
1.3 创意多元化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新闻联播、民生热线、时事热点等电视大屏上播出的新闻讯息曾是备受关注的热门内容,为了顺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观看习惯,目前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市县级电视媒体都普遍将新闻类内容进行短视频二创,依托自采的新闻热点,通过互联网二次传播,力求让新媒体端用户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网感”创意。所以,此类短视频也突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甚至在一些新闻类短视频的二创作品中,打破了大屏新闻内容的严肃风格,变得剪辑节奏紧凑,语言风格突出,而且背景音乐搭配得宜,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提升了观众的新闻感受,让二创作品获得更高的浏览量和点赞量。
另外,二创的创意多元化还体现在作品正在逐渐摆脱单一表达形式,甚至突破电视大屏内容原作的艺术形态,从影视、歌曲、曲艺、动漫到脱口秀等不同形态都可以跨界组合,形成一种杂而有序、不断迭代的表达样态。
2. 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次创作要点
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创正在频繁地实践,作品海量发布传播,飞速发展的现状顺应了当前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创作实践中也不可避免需要经历“试错”阶段,当前创意雷同、视频元素侵权、模式固化等一系列不良现象需要二创作者们引起重视。
2.1 跳出原作,常创常新
如果说剧情陈述、素材拼接是二创的第一代版本,当下二创短视频如何快速传播,提高作品传播效果,提升主创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摆脱原作本身电视大屏内容的线性叙事属性,呈现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和思考深度,二创作品要通过创新化的生产方式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以达成预期传播目标[3]。
无论是电视剧、电视专题片还是电视新闻节目,二创工作者都通过改编、解说、混剪等多种创作手法来对原创的作品进行再度创作。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二创作品,他们在电视大屏内容原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改造,同时也让原创作品获得了很好的曝光度和宣传效果,成为原创作品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以当前电视媒体普遍制作的新闻短视频为例,简单将大屏内容进行简单地切条推送,在二次创作上缺乏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研究,在互联网端的二次传播效果通常不如深耕短视频的其他行业媒体。对比发现,梨视频等APP发布的新闻类短视频形式多样,包括使用图片录屏、演绎等多种手段对新闻内容进行二创,将事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发布。当发布的新闻短视频内容聚焦社会热点,例如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交通事故等事件时,在剪辑过程中添加不同氛围的背景音乐,或者悲伤或者激昂,以此渲染短视频的气氛,使得观众迅速感同身受。由于二创短视频天然带有的解构性、后现代性等特质,在基于电视大屏内容进行短视频二创时不应只盯着“怎么剪”“谁来看”,而是聚焦在“怎么讲”“看什么”,尤其是电视媒体对自身的大屏内容进行短视频二创时应通过提炼新的主题、采用新的形式、表达新的见解,让二创更好地助力大屏原创内容,并在二创短视频中融入主流价值观的观点,立意更高,引发人们思考,凝聚共识。从长期看,当二创实践当中的多元化表达形成新的一股创作热潮、观赏风潮,观众也会主动按图索骥、重温原作、品读经典,如1982年上映的老电影《牧马人》,正是通过当下的二创解读视频重新获得了年轻人的关注。由此来看,从媒介技术视角来看,随着当代人的信息需求日益更迭,网络媒体环境发展升级,要想提高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二创作品的影响力,就要“常创常新”,不断提炼新主题,不断丰富新形式,成为反哺电视大屏内容宣发、创作、制作等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力量。
2.2 加强与电视大屏原创内容的血肉联系,实现传播共赢
对于短视频二创作者来说,二次传播实际也在助力电视大屏原创内容的二次传播、扩大影响力,甚至“二创”所带来的流量利益会使得部分原作作者放弃投诉,但权利人是否“秋后算账”始终是悬在二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4]。因此,早期的“二创”内容经常由于传播面广、素材来源合法性不明而常被贴上“野蛮生长”、虚假信息甚至侵权的标签。随着一系列管理规范、审核细则相继出台后,涌现出不少优质二创作品,尤其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基于自身的电视大屏内容进行短视频二创在联动大小屏内容创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例如电视媒体在进行二创活动的早期,推荐电视剧会通过剧情陈述或者素材拼接的创作手法来完成其内容的二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当前很多二创作品开始加入了更多二创作者的观点和想法,经过丰富的思考和深入的解读,让整个二创作品更具深度。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为例,二创制作的多个60秒的速览短视频,内容丰富,直观生动,在短时间内给用户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基于对电视大屏原作相对熟悉,甚至可能是同一团队制作的先天优势,系列二创内容回顾上世纪激情昂扬的岁月,感受时代的记忆,展望当代的幸福生活。可以说,这些作品展现出二创作者丰富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审美品位,增加了电视大屏原创作品的曝光机会,使得双方以及多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很好的关注度。此外,针对其他来源的电视大屏内容开展短视频二创时,应当与原创视频团队人员加强联系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双方的不足,从而实现“1+1>2”的效果,真正让二创作品能够更加具有感染力。二创短视频可以从原创影视作品或者原版新闻作品中提炼出精华部分,通过加上恰当的配音、创意的剪辑、优美的文案,让整个视频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效果更好。
2.3 筛选热点内容,提高传播价值
基于电视大屏内容开展短视频二次创作时,一方面,二创作者在开展短视频创作的过程中要积极与社会热点,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联系到一起,通过二创引导人们观众关注热点话题,甚至塑造新的议题,实现媒体的议题设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围绕电视大屏内容进行长短视频联动推广时,依靠短视频二创传播综艺节目,已成为电视媒体制作推广大屏内容时的共识。
以湖南电视台制作推出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第三季为例,网络热度断层第一的艺人王心凌正是得益于电视媒体进行短视频二创时对热点的迅速反应。大屏节目播出时,制作方在互联网官方账号下发布了多组艺人舞台短视频,并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发现了《爱你》舞台的潜力。随后,湖南卫视通过议程设置助推 # 王心凌一声爱你炸出了全网老粉 # 话题成为互联网热搜,甚至带动了《爱你》短视频的合拍挑战,引发全民短视频二创热潮,最终平台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达到了23.5亿,为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第三季带来了足够的流量和情怀。
另一方面,基于电视大屏内容开展短视频二次创作时要准确进行定位,正确分析原创视频,抽丝剥茧进行分析,将原作当成阐发思想时使用的经典,重在讲出微言大义、弦外之意,同时体现出媒体风格。以电视大屏常见的调查类节目为例,电视大屏会直播或剪辑时长超过30分钟左右的节目,推出相应的短视频二创作品则可以集中展现其中的一个暗访场景,也可充分利用电视大屏未播出的线索类音视频素材,实现电视大屏采访、拍摄素材的“一鱼多吃”,在新媒体端再次进行议题设置、营造热点话题氛围,让短视频作品和电视大屏内容播出两相助长,提升电视大屏内容在全媒体传播矩阵的整体传播价值。
3. 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次创作需要注意版权问题
从法律上讲,二创短视频因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具有“独创性”。但是,这种二次创作视频产生的前提是基于对在先作品的利用,即没有在先作品,那么也不会产生后续的“二创”视频[5]。此时,如果创作者没有得到在先作品版权人的许可,可以认定其传播行为的侵权风险始终存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的二创越来越简单高效,所以也加大了对于原创视频的版权保护力度。在媒介技术视角下,电视媒体在开展短视频二创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发挥相对成熟、更加专业的媒体素养、剪辑技术,对涉及到版权问题的相关创作要素如字体、音乐、人物肖像权等引起重视,避免二创与二次传播当中形成侵权行为,对自身的媒体品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二创短视频要提高版权意识,做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要在使用视频素材前征求电视大屏内容原创作者的同意授权,如使用版权方授权范围内的素材,或是尝试联系创作者本人取得授权。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创作者加入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与大众分享创作,授权传播,国内一些大的音乐授权平台也可以获取音乐授权。二创作品在字体的使用上,也可以通过登录各字体的官网,查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免费使用的字体。
4. 结束语
在电视大屏内容向短视频转化过程中,为了提升短视频的关注度还要紧贴社会热点事件、重要话题,尽力将有深度的、有内涵的内容以更加适应短视频传播规律的形式重新架构并呈现,更好地向新媒体用户二次传播大屏内容,提升电视大屏内容在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价值。未来,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基于电视大屏内容的短视频二创实践将助推电视媒体履行社会责任,让原作的主题内涵、艺术细节与时代价值得到多维呈现,助力媒体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内容创作初探[J].新闻前哨,2024(02):7-9.
[2]赵成龙.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作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4,7(02):10-12.
[3]许庆平.融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短视频化路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4):69-72.
[4]杨瑞诺.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选题与制作[J].中国报业,2023(24):22-23.
[5]刘文杰,何柳云."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与短视频创作关联性探析[J].传媒,2023(23):7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