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交响诗《碧水长歌颂端阳》的创新探索
2024-08-21陈欢
【摘要】本文以2023年央视端午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亮点。一是彻底打破舞台空间的限制,大胆将实景融入舞台,突破传统晚会模式;二是运用虚拟演播、AR、穿越机等多种新技术,革新了视觉语言表达;三是拓宽文化视野,诗意渗透全程,细节处理恰如其分;四是充分发挥电视制作的优势,实景取景与后期制作相互衬托。该节目大胆创新、形式个性、内涵丰富,为综艺晚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电视文艺;综艺晚会;创新;视觉语言;文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5.038
综艺晚会作为电视文艺的重要形态,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之路。早期晚会多采用“歌舞+相声+小品”的传统模式,后逐步吸收新元素如小品情景剧、语言类节目、舞台布景等。进入21世纪后,部分晚会开始超越演播室,将实景融入舞台,内容策划更贴近生活。2023年央视端午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则将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大胆尝试,更是突破性地将舞台搬到户外实景,开创了“走出去”的新模式。本文通过对《碧水长歌颂端阳》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进行探索,为电视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并对推动电视文艺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打破空间限制的创新尝试
1.1 舞台空间的突破
《碧水长歌颂端阳》的舞台空间突破不仅是对传统晚会的一种革新,更是对观众视觉和感官体验的全新探索。这一突破不仅在于舞台场地的选择,更在于如何将自然景观与表演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视听盛宴。节目中将室内舞台与户外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得表演场景更加多样化、生动。例如,《长江之恋》中的表演不仅限于室内舞台,而是在三峡游船上进行,将表演与壮丽的江河景色相辉映,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突破传统的舞台设置方式,使得节目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艺术家们在表演中直接置身于自然美景中,与大自然进行互动,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和观赏价值。例如,《我是中国人》等配乐朗诵节目中,艺术家们选择在山水间诵读,不仅为节目增添了一份唯美的意境,更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此外,节目中还巧妙地利用时空转换和场景交替的手法,营造出深沉而意蕴丰富的视听效果。例如,《还是楚辞》中舞台与屈原祠的交替穿插,使得表演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来回切换,给观众带来一种超越时空的体验,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1.2 外景拍摄的运用
在2023年央视端午晚会的举办地选择湖北秭归,这一决定自然而然地将晚会置于屈原故里,然而,节目导演并没有将创意局限于秭归。相反,他们将视野拓展至全国甚至全球范围,以符合晚会的主题和宗旨为导向,收集各种节目素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遥远”的节目内容,晚会的规模和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大幅开拓。广西壮族民歌《月光情缘》的外景拍摄全程在广西实地进行,通过丰富而精美的拍摄手法,将广西各地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壮族女子悠扬动听的天琴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童声合唱曲《如果我去中国》,舞台上的中国小朋友和外景片中的法国小朋友共同演唱一首欢快的歌曲,他们纯真无邪的歌声表达着中法友谊长存的情感。
1.3 放弃主持人串联
在综艺晚会中,主持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大型晚会都少不了主持人,有时甚至不止一位,有些节目还同时设有内场和外景主持人。主持人的作用不仅仅是串联节目顺序,还包括调节现场气氛、进行互动以及采访等多种功能。优秀的主持人就像是节目的定海神针,能够保证节目的气氛和顺畅进行。然而,在这台端午特别节目中,导演组基于节目内容的需要决定放弃使用主持人。这并非一台在固定时空完成的晚会,而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整体,不仅有舞台和外景的转换,还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就像一首大型交响诗般,节目具有诗意和诗化的特点,因此并不需要受限于某种固有模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主持人并不影响节目的衔接[1]。此外,由于是录播节目,后期制作空间很大,因此可以省略主持人。
2. 视觉语言的革新
2.1 多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这次晚会中,多种新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为节目带来新的视听体验。首先是虚拟演播技术的运用,以李玉刚在《万疆》中的反串女声为例,导演巧妙地利用虚拟演播技术和后期合成,让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两个李玉刚,给观众带来新奇和新鲜的感觉。还有威亚技术的运用,比如在黄梅戏《天女散花》中,通过威亚技术展现仙女下凡和散花的场景,使得氛围和视觉形象更加生动。而在器乐节目《岸起云回》中,使用穿越机进行拍摄,通过其大俯大仰、速度感和灵活变化的特点,呈现狭窄空间中的视觉张力,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最后,AR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陈坤演唱的《遇见你》带来全新的舞台空间,同时能够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节目形式,也提升了观赏体验,为晚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意[2]。
2.2 镜头语言创新
传统晚会受限于演播厅场地和录制方式的制约,在机位变化和视觉呈现上相对乏陈,更趋向于传统的效果。然而,这台“走出去”的端午特别节目选择户外演出场地,为拍摄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无论是主舞台还是其他外景地,镜头语言都经过精心设计,注重视觉传达。主舞台的录制采用“演播厅”式多通道拍摄,而外景节目则主要依赖单机设备完成。单机设备的最大优势在于更丰富的镜头选择和机位变化。许多外景节目使用大光圈拍摄,通过虚化前景制造出朦胧的美感,浅景深的特写镜头放大视觉焦点,同时一些人物镜头还采用破水平的拍摄手法,使得镜头语言更加生动,避免沉闷的效果。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整个晚会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获得更为愉悦的观赏体验[3]。
2.3 前后期制作有机融合
在《碧水长歌颂端阳》这台节目中,前后期制作有机融合,展现了电视制作的优势。前期拍摄采用多种创新手法,如MV式精心拍摄和实景外景取景,为后期制作留下充分的空间。与此同时,后期剪辑和特效合成等环节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将前期素材无缝整合,创造出视听并重的艺术体验。以歌曲《龙翔东方》为例,歌手的演唱部分采用MV式高质量的拍摄手法,确保演员在舞台上的出色表现。在后期剪辑过程中,将龙舟竞渡、屈原祠景观和三峡大坝等实景素材巧妙编排,配合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副歌等不同部分,将激情热血的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这种前后期环节的紧密结合,不仅保证了演员在现场演出时的最佳表现,还充分利用实景取景和后期特效的优势,使歌曲的视听体验达到很高的水平[4]。可以说,《碧水长歌颂端阳》将前后期制作环节高度融合,前期拍摄为后期提供高质量的素材,而后期处理又赋予前期素材全新的生命力。这种前后期制作的紧密结合,使电视制作的过程贯穿始终,艺术与技术得以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3. 内容主题的拓展
3.1 开阔的文化视野
《碧水长歌颂端阳》虽以端午文化为主题,却并未囿于单一文化视野。该节目反而借助端午节这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切口,拓展触角伸向中华文化的更广阔领域。节目中的《华熠千秋》一节就生动呈现从晋朝到明代的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丰富精湛的视听语言展现出“锦绣中华”的绮丽多彩。与此同时,该节目亦巧妙融入“粽香漫溢贺良缘”等浓郁的端午文化元素,使观众在欣赏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领会端午节的独特文化内涵。更值得一提的是,华服表演并非局限于室内舞台,而是将场景搬至户外实景中,艺术家们仿佛穿越时空,重现盛世景象[5]。
3.2 贯穿全程的诗意格调
《碧水长歌颂端阳》这台特别节目被定位为大型交响诗,因此音乐、诗词、诗歌始终贯穿其中,成为节目的筋骨和灵魂。诗歌朗诵、诗词吟诵节目的表现手法也作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在整台晚会中,几个民乐与诗词的片段中,吟诵者和乐手坐在船头,迎着江风,品茗吟诗,穿行于西陵峡之中。混合着流水和山风的自然和声下,观众在空灵悠远的意蕴中侧耳倾听。冯满天的月琴、陈均颖的笛箫,衬着韩童声、刘琳诗意的吟诵,让整台节目充满雅致的文学气息。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诗歌《迢迢牵牛星》《蒹葭》这些婉约的诗词遇上悠扬的民乐,带给我们别具一格的视听享受。在审美格调上做得非常高级,安静却不失流动的气韵。音乐、诗词、山水在此时此刻成为对话的主角,不曾褪色的文化经典在今天的时空中依然亮丽如新。
3.3 细节处理体现匠心
除了音诗结合,《碧水长歌颂端阳》对细节的把控同样体现了创作的匠心意识。在这台端午的特别节目中,细心观察者能够发现导演组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开场交响乐与童声合唱的《长江之恋》中,孩子们唱着动人的歌声时,每个孩子手腕上都悬挂着一个小小的端午香包;李玉刚演唱歌曲《万疆》时,他腰间挂着一个充满端午文化气息的传统荷包;当闻一多先生的《我是中国人》在三峡两岸传颂时,乐队提琴上飘荡的端午吉祥物仿佛在侧耳聆听;民乐大师冯满天在船上即兴演奏时,乐器上也挂着小小的端午香囊。导演组将端午文化融入节目的每一个层面,尽管只是一枚小小的香囊或不起眼的小吉祥物,但它们的存在都却烘托着端午的文化氛围,都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细节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使得整个节目更加丰富和生动,展现出导演组对节目质量的高度关注和追求。
4. 电视制作优势的发挥
4.1 实景取景的优势
作为电视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发挥出了电视媒体本身的制作优势。其中充分运用实景取景手法,将长江三峡、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纳入画面,成为天然的舞美布景,给人以开阔自然、潇洒飘逸之感。如配乐朗诵《我是中国人》,艺术家们直接置身于大美山川中诵读,赞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怀与临场感油然而生。电视媒体因机位活动性强、拍摄手法灵活等独特优势,使实景取景手法得以完美实现,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实景取景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观众的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风光的展示,传递出节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例如,《碧水长歌颂端阳》通过实景取景的手法,将自然风光与节目的主题相结合,展现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视的呼吁。
4.2 后期制作的创意空间
《碧水长歌颂端阳》还充分利用电视制作后期创意的空间。许多节目如《龙翔东方》的录制采取MV式高质量拍摄,再通过后期剪辑、特效合成等手段将龙舟竞渡、山水景观等实景元素无缝融入,烘托出激情燃烧的气氛。诸如此类前后期工序的紧密结合,既保证了现场演绎的质量,也借助后期创意发挥了电视制作的独特魅力,达到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视听效果。总之,后期制作的创意空间在《碧水长歌颂端阳》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紧密结合前后期工序,节目能够保证现场演绎的质量,并借助后期创意发挥电视制作的独特魅力,达到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的视听效果。后期制作不仅能够修饰和增强节目的效果,还能够塑造节目的情感和氛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节目所要传递的信息。
4.3 整合前后环节的有机统一
在《碧水长歌颂端阳》这一大型电视交响诗的制作过程中,前期制作和后期剪辑必须密切合作,以确保最终呈现的节目达到高水准。前期制作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后期剪辑的需求。这意味着在拍摄过程中,需要采集充足、清晰、多样化的素材,以满足后期剪辑的需要。例如,在拍摄舞台表演时,摄影师应该留意各个角度的拍摄,以确保后期剪辑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此外,前期制作阶段还需要与后期剪辑团队密切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以便在拍摄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优化。后期剪辑团队应当充分利用前期制作的素材,进行精细的剪辑和编辑。他们需要根据节目的整体风格和主题,将各个素材进行有机组合,以呈现出高水平的视听效果。在剪辑过程中,需要注重节奏和节目的整体流畅性,确保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能够得到愉悦的体验。前后环节的有机统一需要通过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来实现。制作团队的各个成员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以确保节目的最终效果符合预期。此外,制作团队还应该及时解决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以确保节目的顺利完成。
5. 结束语
2023年央视端午特别节目《碧水长歌颂端阳》彻底打破了传统晚会的舞台空间限制,大胆将实景融入舞台,突破固有模式。通过户外实景拍摄、放弃主持人串联等手法,使节目空间感和临场感极大增强。该节目大量运用虚拟演播、AR、穿越机等新兴技术手段,革新视觉语言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从内容主题层面来看,《碧水长歌颂端阳》拓宽了文化视野,紧扣端午文化同时兼顾中华文化的多个层面,节目贯穿始终的诗意气息和对细节的用心处理也大幅提升艺术品格。该节目发挥了电视制作的优势,将实景取景与后期制作完美融合,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碧水长歌颂端阳》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为综艺晚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辰雨.电视综艺晚会编导的艺术创作策略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2):179-181.
[2]张玲.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综合素质与能力[J].中国报业,2023(02):32-33.
[3]李鹏.浅谈电视综艺晚会导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J].记者摇篮,2022(10):132-134.
[4]李晓莉.电视综艺晚会的导播技术思考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2(01):109-111.
[5]洪涛.电视综艺晚会编导的艺术创作与实施策略探讨[J].新闻传播,2021(22):95-96.
作者简介:陈欢(1981—),女,湖北武汉人,三级导演,研究方向:文艺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