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路径
2024-08-21施睿
【摘要】近年来最火爆出圈的文化类节目当属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其在内容创作上的诚意、在技术应用上的新意和在传播宣推上的创意均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文化、价值、科技等角度探讨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路径,然后从内容创作、传播和品牌化角度分析了节目所带来的启示,希望能够给相关媒体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新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5.039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向前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内容创作,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就是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其在传统文化和传统节目制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窠臼,为观众带来了新颖有趣的节日民俗,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和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精致画面,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剖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路径,对于创作出更多精彩文化节目,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化、价值、科技和传播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策略,并延伸探讨了其成功出圈对于其他媒体的启发,以供参考。
1.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路径
1.1 文化宣扬,唤醒内在记忆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主要取材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符号提炼、仪式重塑、情景演绎等方式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引发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1.1.1 民俗文化增强节日仪式感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出了包含历法、信仰、精神的传统节日体系,凝聚着集体智慧和共同记忆,能够带领大众跳出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进入到具有独特含义的特定节点中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内容包含了大量古代节日的民俗文化和行为习惯,其中有很多民俗至今流传。例如清明时节的“祭祀祭扫、郊游踏青”,中秋时节的“拜月祈福、赏月团圆”,端午时节的“龙舟竞渡、饮雄黄酒”,等等。在商业化冲击的当下,很多节日民俗已经成为大众内心潜藏的记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原汁原味地再现这些节日民俗,讲述民俗的由来和内涵,不仅唤起了大众的内在记忆,也激活了情感波动,让人们能够暂时忘却平淡却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自然而然地融入节日文化、民俗仪式所构建的传统文化氛围中[1]。
1.1.2 诗词文化构建独特意境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取材的一大来源。诗词文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影响了大众的情感波动和体验感悟。诗词元素的应用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十分广泛,不仅使用了诸如《清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秋月稷》等与节日主题相契合的诗词作品,也应用了《将进酒》《如梦令》等构建意境、传递情感的诗词作品。同时在演绎场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生动的再现和创新[2]。一方面,通过古典服饰、场景、器乐来构建生动别致、身临其境的场景,同时配合以现代化的舞美灯光增强视觉感受;另一方面,遵循古代“演唱”诗词的方式,采用乐器伴奏、重新谱曲等方式将诗词以吟唱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进行表现。
1.2 价值传递,凝练精神财富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取材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借用其外在,更是深入挖掘其内在,通过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的剖析和传递,将从古至今一直根植在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和情怀以创新的方式表达出来,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了媒体在舆论导向和教化上的作用。
每一个精心编排的节目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价值,例如《破阵乐》“木兰替父从军”故事中包含的血脉亲情和家国情怀;《逍遥》通过李白来彰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梦的坚定勇气等,在价值传递方式上,节目组进行了创新的编排和表现。
以家国情怀为例,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和核心的内涵,是整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传递着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逐步树立起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3]。“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喊口号、煽情的表现方式,而是借助传统的文艺形式,以故事情节演绎的方式生动、真实地感染观众,并将传统故事与当下热点联系起来,激活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例如在元宵奇妙夜《五世请缨》这一节目中,通过豫剧的形式讲述了北宋时期杨门五代人请缨边疆的故事,“年少人盼的是立功边境”“年老人我喜的是一门忠贞”这两句唱词深深感染了观众,引发了又一轮热议。故事化演绎的方式能够将观众代入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唤醒观众心中深切的家国情怀。该节目还向当代的边防军人致敬,古今呼应,紧跟时代步伐,让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内涵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1.3 科技赋能,打造视觉盛宴
尽管在内容上以传统文化为主,但河南卫视并没有一味地遵循传统,而是在制作上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科技手段,显著提升了节目的场景丰富性、审美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做到了内容的传统性和视觉形象的创新性。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关注,尤其是诞生于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年轻观众,他们有着敏锐的技术鉴赏力和丰富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对视觉效果也更为挑剔。
1.3.1 实景拍摄还原逼真场景
实景拍摄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大特色,即通过航拍等实景拍摄手法将场景拍摄下来,然后借助VR技术、3D建模技术等手段对实景进行数字化还原,构建逼真的沉浸式场景。舞蹈节目《龙门金刚》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实景采集于河南的龙门石窟,运用3D建模、360°影像对石窟中的造像进行数字化还原,从而为龙门乐伎和飞天舞女提供了气势恢宏的背景“舞台”[4]。
1.3.2 技术特效强化视觉刺激
由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内容多为传统故事、古代人物,因此在场景构建中大量使用了特效技术来营造虚拟场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细腻逼真,还能够实现视角和场景的不断切换和调整,真正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例如《月光》这一节目在场景布置上采用的是投影技术,歌手在舞台表演时真实的布景比较简单,在录制完成后再利用投影技术将明月、流水等场景叠加在真实场景之上;《清明》这一歌曲的背景则是借助AR技术将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进行活化,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宋朝市集的繁华喧闹等。
1.3.3 拍摄技巧打造独特画面
在拍摄技巧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亦有创新,例如在舞蹈《洛神水赋》中,创新地采用了水下拍摄技术,将传统的陆地舞台搬运至水中,借助水的浮力展现舞姿、衣袂的飘然若仙;而在舞蹈《龙门金刚》中,则采用了360°环绕定格拍摄手法,呈现出了如同“子弹时间”的独特效果。
1.4 多元传播,强势破圈突围
除了创作上的精良之外,传播上的多端化也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的重要原因。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在信息接收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只有全面铺开传播路径,拓展节目内容的覆盖面和传播力,才能实现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
1.4.1 多媒介联动强化传播效能
在新媒体时代,大部分电视节目在播出时会采用“台网同步”的传播方式,给观众更多观看渠道的选择。而河南卫视则反其道而行,采用了“先网后台”的传播方式,在节目播出上以移动客户端为先,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效能上的优势,通过短视频、碎片化的“预告式”传播模式大幅提升了关注度和讨论度,然后再在电视平台上播出完整的节目内容,让已经对节目产生兴趣的观众能够观看到完整流畅的节目内容。可以说,这一传播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和共享,优势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5]。
河南卫视积极推动电视台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合,打破了传统传播路径在时空上的约束性,将节目触角延伸至各个圈层,填补了传播上的盲区。在传播方式上,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的内容特性和传播逻辑,推出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实现了口碑的发酵。同时,在节目爆火出圈后,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关注并跟进报道,进一步形成了品质口碑,这也使得观众更加关注节目创作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够看到后续节目,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
1.4.2 轻量化契合受众观看需求
轻量化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产品的一大发展趋势,这一点从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壮大就可见一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采用了轻量化的节目创作形式,这种符合受众观看需求的形式对于传播效能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本身就具有轻量化的特征,每个节目时长较短,通常为3~5分钟,观看起来十分轻松;整套节目的时长也进行了严格控制,一般在30~45分钟左右。同时,尽管整套节目有一定的逻辑线索,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强关联,这给节目的碎片化分割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节目在宣推、传播上主要采用了轻量化的传播模式,5vR4GZ0NGUfyw4DnRWmmKOqaC24sOJJMlgD890JOL+U=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节目组将整套节目进行碎片化拆分,提炼出节目精华、幕后花絮等精彩的剪辑片段进行传播,不仅拓展了传播覆盖,也更加便于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6]。
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启示
2.1 扎根传统,与时俱进创新演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快餐式文化十分泛滥,很多电视节目的制作过度关注于形式或视觉刺激,而忽视了精神、情感等深层次的需求,导致节目内涵缺失,缺乏价值。作为主流媒体,创作出有价值有深度的优质电视节目是职责,也是使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创作之初就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不仅关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关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每个节目都生动展现了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河南卫视积极创新,将传统与当代进行对接,积极调适大众在娱乐、美感等层面的需求,做到了形式与内涵、深度和娱乐的齐头并进[7]。带给观众美和快乐享受的同时,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思想,这是节目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2 关注宣传,双向互动二次传播
河南卫视积极开展媒介融合,有效提升了节目的宣传效果。在创作拍摄阶段,节目组就同步进行花絮的拍摄和制作工作,并将其剪辑制作为预告片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推广,有效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为话题发酵奠定了基础。在节目播出后,立刻在多个渠道发布完整版内容,实现了受众的立体化覆盖。
在宣传推广上,节目组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的粉丝效应,形成话题度增强传播效能[8]。例如,“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获得了多位外交部发言人的认可和推荐,已然成为了向全球推广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过5000万。此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充分利用了社交媒体在交互性和活跃度上的优势,积极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以微博为例,一方面,通过话题词条提炼节目热点,并借助热搜和话题广场增强讨论度;另一方面,积极在节目中造梗埋梗,以贴合年轻观众的“梗”文化,引导其自行创建话题词条开展讨论和粉丝创作,积极的双向互动有力助推了节目的二次传播。
2.3 品牌构建,强化受众情感连接
品牌化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每一期节目积攒口碑和热度,不仅能激发创作活力,也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截至2024年4月,这一系列已经制作了24期节目,同时还创作了“中国节日”品牌的延展节目《中国家宴》,通过人物对话、影视演绎等方式介绍了婚宴、周岁宴、成人宴、鹿鸣宴、军宴、寿宴等6大主题场景,探寻传统文化中宴饮的文化礼仪和仪式感,用心呈现东方美食宴饮文化中的精彩切面,让观众在烟火气、热闹声中,静看好茶好菜,体验人生千百味。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中国家宴》节目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节目收官当晚,话题#想回家的心在此刻到达了顶峰#引发600多万网友强烈共鸣,节目的全网阅读量超过6亿。可以说,整个“中国节日”品牌始终保持初心,坚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并在内容创作、表现形式、传播策略等方面积极创新,关注受众的切实需求,建立与受众的情感连接。
3. 结束语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大众能够轻松获取到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媒体内容,这也使得他们对内容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河南卫视凭借其创新化和差异化的创作思维和方式,在传统文化这一题材上进行深入挖掘和大胆创新,创作出了内容精彩、形式多样、科技感满满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支持。创新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大媒体要积极借鉴河南卫视的成功经验,开展内容创作的创新工作,推动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
参考文献:
[1]楚丹阳.传统文化的赋新之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探索[J].今传媒,2023,31(09):107-110.
[2]于洋,殷晓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新策略研究[J].传媒,2021(22):49-52.
[3]张艳.探析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与文化传播——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08):98-100.
[4]吴超凯.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1):46-48.
[5]郭正钦.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的创作研究[J].戏剧之家,2024(01):160-162.
[6]孙斌.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突围与创新——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22(01):45-49.
[7]刘林军.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节目的突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评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1):105-107.
[8]张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性表达路径探析[J].视听,2022(0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