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问题和措施
2024-08-21陈林利
【摘要】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来看,要想促进广播电视良好发展,就需要正确认识到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用存在各种问题,积极融合应用电信网络。互联网深度融合可以使电视台在播放节目的同时,进行在线直播等,满足用户个性化观看需求。基于此,本文从概述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特点展开,着重分析了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信号传输;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5.012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俨然成为信息传递方式更新的必然趋势,其在延续传统媒体优势和发展经验的同时,表现出了网络数字技术的优势,促使传统媒体创新发展[1]。鉴于此,在当前广播电视发展不理想,陷入僵局的情况下,需要正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落后的局面,坚持融媒体思想,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深入融合,比如网络平台、网络直播等,促使广播电视工程优化创新,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本文概述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了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1.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1.1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概述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是一门涉及广播、电视及相关多媒体内容制作、传输和分发的综合性技术领域,它集合了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声学和影像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旨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高效、高质量的音视频信号处理、传输和展示[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从最初的模拟信号广播到如今的数字广播、卫星电视、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这一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信号的质量和传输效率,同时也使得音视频内容的编辑、存储和再利用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目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DSP技术可以对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解码、滤波和增强等多种处理,以优化传输效率和接收质量;另一个重要的分支则是流媒体技术,支持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实时接收和观看音视频内容,无需等待整个文件下载完成,这不仅改变了人们观看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在线直播、视频点播服务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
1.2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特点
在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自动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特点愈发显著,这不仅推动了媒体行业的深刻变革,也对整个广播电视产业链的结构和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制作过程更加高效和精准。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涉及大量手工操作和繁杂的流程,而现代的自动编辑系统可以实时处理音视频信号,实现快速剪辑和合成。例如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内容识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视频中的特定人物和场景,然后进行智能剪辑。
(2)科技化。当前,4K、8K超高清视频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正在逐步融入广播电视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播电视的功能性,可满足观众多元视听需求,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从而提升了内容的表现力和互动性。以4K为例,其提供的高分辨率画质使观众得以享受更为清晰、细MXFPqkwRvfVx8df41L5fpHhjbYEw5MMIsmZWzmwoPuo=腻的画面;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则促使广播电视工程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资源存储能力,能够分析用户偏好,为其进行个性化推荐[3]。
1.3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状况
就目前广播电视工程发展实际情况来看,越来越注重与新媒体的融合。具体表现如下。
1.3.1 多媒体与数字化技术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优化,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模拟信号时代顺利过渡到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让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完善、清晰;同时也为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编辑、传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让用户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获取广播电视节目,进而实现观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4]。
1.3.2 高清晰度与超高清晰度技术的普及
随着观众对画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清晰度(HD)和超高清晰度(UHD)技术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主流。高清晰度技术提供了更加清晰、细腻的图像和更加真实的色彩,使得观众在家庭影院中获得了接近电影院般的视听体验。而超高清晰度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分辨率和色彩深度,为用户呈现了更加逼真的影像效果。高清晰度与超高清晰度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也为广播电视内容的制作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空间。
2.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
2.1 维护建设资金紧缺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持续且良好地发展,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且大力支持三网融合,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同时,满足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需求。但经深入了解广播电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可知,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播电视服务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广播电视机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为基础设施采购以及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大量经费,致使基础设施不完善,给后续广播电视工程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
2.2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效果不佳
对当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用实际情况予以了解可知,诸多地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是通过卫星来完成的,这是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融合应用的结果。但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实际情况可知,部分地区的信号传输存在效率不高、易受干扰等情况,从而影响用户观看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构成卫星的基础设备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出现异常,加之卫星与地面距离较远,覆盖范围较大,这就使得地面接收站在接收海量信息数据,并将其转变为数字信号予以传输的过程中可能受其他信号干扰,导致信号传输效果不佳。
2.3 技术人才匮乏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技术性较强,需要通过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将其与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融合,一方面提高广播电视工程运行的有效性,保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拓展广播电视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正确认识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需积极地培养、储备、任用技术人才。但深入了解广播电视台运行实际情况后可知,虽然注重推广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但因缺乏优秀的技术人才,导致融合发展目标难以实现。经进一步分析,造成此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广播电视台受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吸纳优秀技术人员;某些广播电视台未能注重了解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导致他们业务水平停滞不前。
2.4 信号传输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通常使用有线或卫星信号传输,这些传输方式的带宽有限,难以满足高清甚至超高清视频、多声道音频以及互联网数据等多样化内容的传输需求。由于信号传输路径的复杂性和设备老化等因素,可能导致信号传输中出现干扰、衰减或失真等问题,影响节目质量和用户体验。传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平台相隔甚远,导致跨平台内容共享和互通不便,用户需要使用不同的设备和应用获取不同平台的内容,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不便。传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通常是一种单向传输模式,难以实现用户与节目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3. 融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拓展资金来源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要想获得良好发展效果,即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水平,保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良好,满足用户多元需求,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支持广播电视工程良好运行。为此,广播电视台等机构需要切实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应正视广告投放收益较低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问题,比如受众群体基数较少,难以满足广告主要求,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创新广告投放方式,提高广告营销效果,吸引广告主,以便获得更多的投资资金[6]。另一方面,需要面向社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比如寻求投资人的投资等,从而获得更多的投资资金,进而根据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经费,用于基础设施采购、人才招聘等。
3.2 提高信息传输技术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要想提高广播电视工程的整体水平,快速且顺畅地进行电信号传输,满足用户个性化观看需求,就需要电视台方面正视传统信息输送技术的不足,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为此,为此应当积极引进高效的信号编码技术、信号压缩技术及信号传输协议。根据广播电视工程实际情况及信号传输需求,合理设置信号编码技术,可运用高效的编码算法,比如 H.265、HEVC、AV1等,先对广播电视节目予以编码,以此来减少信号冗余或者噪声等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清晰度和流畅度;也可大幅降低信号的码率和宽带占有率。合理设置信号压缩技术,则可以运用高效的压缩算法,如JPEG 2000、FLAC等,对节目内容予以压缩处理,如此既可减少信号的体积与存储空间,促使信号传输更加顺畅,也避免信号传输过程中遭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信号传输协议的合理设置,即可利用高效的传输协议,比如实时传输协议、实时消息传输协议或基于HTTP的自适应码率流媒体传输协议,对节目内容予以传输,可使其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更安全、更稳定、更高效地传输,达成预期目标。
3.3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而言,要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优化运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就需要有优秀的技术人才队伍的加持,即从专业角度出发,按照媒体融合的思想,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予以更新、维护、优化,以保证其充分发挥作用,保障广播电视运行良好。但深入了解当前电视台运行实际情况,存在人员问题。对此,一方面需要根据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及人力资源安排情况,制定可行性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招聘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吸纳专业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融媒体理念的年轻人,以便他们能够跟随行业发展的脚步,优化设置广播电视工程,促使广播电视工程能够与新媒体深入融合。另一方面对现有员工工作情况予以考察,明确他们的不足。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包括融媒体理念及相关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培训、职业素养教育等,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3.4 构建完善的信号传输机制
在当今的通信技术领域中,随着信号传输需求的日益增长,确保信息传递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详细了解接收站运行情况,客观分析如何有效地对抗各种干扰信号,提高信号的处理能力和质量,是促进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之一。首先,广播电视台相关工作人员应对现有的抗干扰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包括频率管理、空间滤波、时间同步、编码优化等多个方面,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地球站的具体运营条件和需求,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用户分布、服务类型等,结合广播电视工程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发展情况,制定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对干扰信号处理运行的架构予以完善;对卫星地球站抗干扰技术予以改进等,构建起符合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抗干扰技术体系,可进一步提升地球站在特定环境下的信号处理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干扰挑战。其次,针对覆盖区域外的信号处理技术,需要采取创新的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满足当前的需求。例如考虑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自适应滤波、干扰消除、频谱感知等方法,这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处理干扰信号,从而减少其对有用信号的影响;卫星地球站可以通过改良硬件设施,比如更新天线设计、增强发射机的功率稳定性等,提升信号的发射质量和覆盖范围;通过对信号的发射频率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减少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干扰,保证信号传输的清晰性和可靠性。此外,为了保障广播电视工程长期、稳定发展,相关单位还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包括实时监控信号的质量、定期评估抗干扰技术的效能、收集用户反馈等,如此既可促使广播电视台单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还能够不断积累经验,为未来的技术革新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行业要想良好发展,就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强技术、网络融合,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用效果。但目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人员缺乏、信号传输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导致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融合应用效果不佳。对此,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理,促使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等深入融合,提高其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光民,王朔.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应用策略[J].电视技术,2023,47(11):160-162.
[2]邓海涛.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及播控管理分析[J].电视技术,2023,47(08):199-201.
[3]卜祥国.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优势及发展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9):223-226.
[4]董晨钦.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0):221-223.
[5]焦旸.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改进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22(29):210-212.
[6]万佳纯.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22(2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