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

2024-08-21李相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8期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线信息科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从而寻找出一条最优的教学路径。本文从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炼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夯实基础提升素养和打磨优化精品课堂四个方面,通过课堂实例探索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科技;真实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8-055-03

信息科技学科的名称从一开始的“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再到“信息科技”,变化的不仅仅只是名称,更多的是人们对这门课程价值的重新认识。从2000年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起,课程在内容上就关注到了学生的素养。信息科技课程的价值观应重塑,从狭隘的“工具学习”更新为“培养计算思维、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交流对话”的语言和文化[1]。因此,寻找一条有效的信息课堂教学路径迫在眉睫。

新课标强调真实性学习和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开关量与连续量”一课为例,从关注学情、研读教材、规划教学、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注学情,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熟悉和会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并能描述家用电器的运行过程,同时他们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和算法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从信息视角看生活中的过程与控制系统。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输入和输出环节中的控制量有两种量的状态,分别是开关量和连续量,并能进行区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活中的过程与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本节课设置三个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验操作和小游戏强化学生对开关量和连续量的认识,更直观地支撑所学内容。六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方面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协作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在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尊重别人的观点,批判地接受别人意见的同时,逐渐提高小组的协作能力。

研读教材,提炼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教师需要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第三学段(5—6年级)“过程与控制”模块下“逻辑与运算”的单元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分析具体过程与控制系统的实例,了解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可以是开关量或连续量,了解连续量可以经过增加阈值判断形成开关量,掌握开关量的简单逻辑运算。这节课的重点是体验和认识身边的开关量和连续量,难点是针对生活中的具体需求,能够利用开关量和连续量的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关于阈值的知识。此后便可以在重难点处设置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如教学重点是认识身边的开关量和连续量,那么这里便可以设置信息意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生活中的开关量和连续量无处不在,教师从身边的系统出发提升学生的信息感知力。在教学难点上可以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设置创新性的小组任务,通过小组任务实现难点突破,继而也完成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中,课堂教学应该从学习知识技能转向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人与信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2]。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指导,对于本节课,笔者提炼以下核心素养落脚点。

一是培养信息意识。开关量和连续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基于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让学生能够寻找到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并加以分析总结。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地利用信息的眼光去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二是锻炼计算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的思维活动。本课从导入环节一直到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都设置了许多分析开关量和连续量的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便初步形成了利用编程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同时对其他学科甚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促进作用。

三是强化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科技进行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习惯。如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进行有效的教学或资源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或解决问题。经常让学生参与到数字化学习的活动,能够逐渐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本节课课前,提前让同学们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利用图形化小游戏训练学生对开关量和连续量的区分等都属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教学环节。

四是增强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个体在信息社会中应该承担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责任。信息社会责任应该在中小学信息素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只有具有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信息社会生活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适当地增加关于信息社会责任相关的知识渗透,如关于个人数字身份的保护、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和资源、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要意义等。这既是知识的普及也是德育教育的渗透。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改良学校放学时的照明系统便提到了关于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种子。

规划教学,夯实基础提升素养

教师以夯实基础为底,以素养提升为突破,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能让课堂变得更充实。

1.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照明系统出发,给学生展示触控按钮开关控制的照明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照明系统让学生回顾关于过程与控制系统的知识;出示照明系统流程图,让学生指出哪个部分是输入环节,哪里是输出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学生需要对照明系统进行抽象、分解、建模,然后再分析出每一部分属于什么环节。

2.新知讲授

新知讲授仍然是围绕着照明系统认识开关量和连续量。教师演示照明系统,让学生观察,提问输入和输出环节有几种状态,进而提出开关量和连续量,然后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其他开关量与连续量,通过分享和交流让他们意识到开关量和连续量无处不在,再让学生从信息科技的视角去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寻找过开关量和连续量后,教师通过一个图形化小游戏强化学生关于开关量和连续量的认识和区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锻炼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

3.操作演练

该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电子百拼元件拼接搭建照明系统,自己动手体验开关量和连续量,并进行分享介绍,实现真实性学习。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动手,而且动嘴描述自己的拼接过程,以及分析该照明系统中的输入环节和输出环节。这一环节不仅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能用信息科技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信息科技课程既注重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独特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这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最近有家长向我反馈咱们学校延迟放学后的照明系统设计有些不合理,夏天的时候,照明系统能够在天快黑时准时亮,但是冬季天已经很黑了,照明系统一直不亮,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思考开关量和连续量能否应用到学校的照明系统中,让校园照明系统变得更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同时,教师在课程最后引入关于自主可控技术的知识普及,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反思总结,打磨优化精品课堂

教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4]。上完一节课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课后反思往往比上一节课更重要,反思才能发现不足,才能进行完善。

这节课,笔者从最初设计到最后修改完善磨了许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最初的设计活动太多,练习环节重复导致课堂超时严重,经过精简优化,课堂变得更有序。同时在教学衔接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给出问题时,学生对于如何优化校园照明系统一脸茫然,后来发现原来是跨度过大。增加了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传感器,并简单介绍它们作用的环节后,给学生搭建了桥梁,学生便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解需要有目标导向和素养思想的指导。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由上至下的设计理念(图1)。新课标中提到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信息科技课堂的最终目标。为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就要以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包括课前的学情研究和教材研读、课中的教学规划设计以及课后的反思总结。

作为新时代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平台,让学生感受真实性学习,体会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信息科技课堂应该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设计,教师需要具有核心素养意识,巧妙地设计课堂内容,融入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嘴,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素养,相信这样的课堂也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熊璋,赵健,陆海丰,欧阳元新.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教师教育学报,2022,9(4): 63-69.

任友群. 新时代,中小学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课[J]. 人民教育,2019(1): 26-29.

李锋, 熊璋.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数据与计算”模块[J]. 中国电化教育,2017(1): 27-32.

张婉莉. 从教师反思透视合作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5): 89-96.

编 辑:冯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