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思维理念下二次学习微视频的创新应用

2024-08-21周世杰浦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8期

【摘 要】从2014年起,我们生发了制作二次学习微视频的初衷,并进行了系列设计与实践。经过不断摸索、尝试,我们总结提炼了贯通教学全流程的二次学习微视频开发模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从“拓宽时空,贯通教学全流程”“创新应用,助推差异化教学落地”“尝试探索,混合式教学初体验”三个方面阐述了二次学习微视频在教学中创新应用的实践历程,以期为设计思维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设计思维;二次学习微视频;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8-052-03

2022年,教育部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界定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也许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直觉,十多年来,我们团队坚定对“技术优化教学”的传承研究,基于二次学习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对标设计思维理念,经历了以下实践过程。

拓宽时空,贯通教学全流程

早在2007年,我们就开始制作微视频,并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利用微视频“反复播放、随时暂停”等特点,解决了当时信息技术学科对于“规范操作”相关软件的教学需求。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意识到学习是有着全流程的,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等,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1.二次学习微视频的概念界定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后,对单个课时或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的迷思点、易错点等教学内容进行整理,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进行归类,据此制作成时长8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作为在线教学资源,按需提供给学生观看,引导学生通过再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这里的“二次”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结合课堂生成性资源和学生学习效果检测,对原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为学生再次设计学习进程;二是引导学生基于个人需求进行再次学习。

2.二次学习微视频的开发模型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我们总结提炼了贯通教学全流程的二次学习微视频开发模型。课前:教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课中:教师有序组织教学进程,并关注师生活动中的动态生成性问题;课后: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测数据,进行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构思二次学习微视频的内容,设计微视频脚本,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精心制作二次学习微视频,指导学生课后二次学习。

3.基于拓宽时空的二次学习微视频分类

我们基于思考与实践,将二次学习微视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课时教学类。教师大约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使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也会留有遗憾。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因时间有限,处理学习活动中的一些生成性资源时往往会流于形式,面对这样的困惑,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和教学反思设计微视频。第二类是章节归纳类。在学科教学中,往往一个章节的知识需要多个课时来完成,这种分散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章节知识的特点,制作微视频,帮助学生在二次学习中自主搭建知识结构。第三类是典型例题类。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典型例题的解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针对这类典型例题,我们设计微视频,按需提供给学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憾。

4.基于拓宽时空的在线应用

对于制作的微视频,我们一方面利用网络教室,由教师事先推送到学生计算机终端,在不同课型中辅助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开通了专用微信公众号,用于推送和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需要讲究两个“时”:一是及时,指在课后即推送,以挑战“遗忘曲线”;二是适时,指教师根据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时间推送给需要的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

创新应用,助推差异化教学落地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这些文件的出台,推进了差异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但差异化教学如何落地?我们做了以下设计与实践。

1.认清差异化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差异化教学的实施面临着如下困境。(1)个体差异性大,不同学生有不同需求。高中学校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全部使用新教材后,“学困生学不会、中等生不主动、学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虽然也费尽心思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并没有在课堂上非常流畅地得到体现,最终实施效果也不是很好。(2)教师工作量大,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在大班教学体制仍未彻底改变的环境下,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很大,导致他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精准性指导。

2.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微视频分类

二次学习微视频助推差异化教学,可以分为三类:基础知识类、思维发展类和学科思想类。基础知识类针对学科核心概念(或典型例题)、章节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展开设计,以方便学生通过再次学习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帮助学生系统地整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思维发展类针对学生概念理解不准确和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或者由于时间所限,课堂上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进行再设计,帮助学生在二次学习中自我优化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科思想类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反映学科本质和思想方法的典型案例和学科知识,如信息熵思想、图灵机理论、符号化思想、标准化思想、对象管理思想以及一些经典算法等内容,这些学科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此类微视频主要用于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基于二次学习微视频的差异化教学实施

基于差异化教学资源供给的二次学习微视频分类设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二次学习微视频,予以差异化精准指导。基础知识类主要面向学困生,引导他们进行补偿学习。思维发展类主要提供给中等生,引导他们开展提优学习。学科思想类主要满足学优生需要,引导他们尝试进行拓展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分类的二次学习微视频,进行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化推送。在教学实践中,分类的二次学习微视频,通过在线数字化平台支撑存放。学生的分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动态调整[1]。

4.复习课中的个性化学习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系统掌握、综合运用,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们应用二次学习微视频,设计了“五步”式教学流程,基于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和针对性的辅导。

“五步”式教学流程在学情分析、二次学习微视频整理准备的基础上实施。(1)讲,针对错误率最高的题目,采用的是集中讲解形式。(2)学,针对错误率居中的题目,由于学生的错误性质不同,教师将事先整理的二次学习微视频直接发送到每台学生机的终端,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主学习。(3)议,针对错误率较低的题目,由于大部分学生已能掌握这些知识,所以在学生自学微视频后,给有问题者5分钟时间,让他们向同伴学习,即通过“议学”掌握相关知识。(4)测,教师根据以上三步中学生的学习成效,对错误率较高的几个知识点,安排变式训练,检测学生所学效果。(5)展,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变式训练成果,邀请他们向全班展示讲演。

经过“五步”式教学,我们发现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复习课功能欠突出,未能引导学生从纵、横两个方向归类和综合学过的课程内容,形成整体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二是在“测”“展”环节发现了新问题。对此,我们又设计制作了二次学习微视频,就该章节的知识架构,以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了诠释,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自主选择学习。

尝试探索,混合式教学初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一种主流模式,受到了普遍关注[2]。基于对二次学习微视频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借助对“空中课堂”资源的学习与研究,将二次学习微视频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混合式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从教学流程上看,教师基于“上海微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学习任务单,并推送视频资源,同时根据反馈,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相关资源后完成学习任务单,并提出学习疑惑。课中协作学习阶段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完成。首先,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主观看二次开发的微视频,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精讲。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讨论,同时,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主学习微视频,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开展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答疑解惑。最后,师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评价。课后巩固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其主要实施平台是问卷星和微信公众号。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构思个性化辅导策略,针对性推送二次学习微视频,并发布在线测试。学生则进行个性化巩固复习,进入二次学习并完成在线测试,以求个性化发展。

在整个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所用到的微视频资源,都是基于我们对“空中课堂”视频课多次学习、研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十几年来,我们借助二次学习微视频,在变革教学方式、差异化教学、混合式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探索没有止境,相信基于技术赋能、设计思维理念开展教学应用创新,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周世杰,许洁. 差异化教学如何落地:以二次学习微视频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23(1): 83-88.

祝智庭,胡姣.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 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 13-23.

编 辑:冯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