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图书馆智慧阅读新生态建设路径研究

2024-08-21张伟侯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8期

【摘 要】以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构建智慧阅读新生态,在新时代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本文介绍了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以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作为总馆,辖区内各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分馆,建立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协作机制。以统一的规范标准为指引进行“区-校”资源建设,同时利用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从三个渠道汇聚全区各中小学的特色精品阅读资源,让数据、资源流通起来,形成区域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最后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支撑,不断推动区域中小学生的常态化阅读活动。

【关键词】海淀;图书馆;智慧阅读;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8-027-03

在智能技术井喷式发展、数字阅读资源需求强烈、混合式阅读日益盛行的当下,以数字技术赋能图书馆,构建智慧阅读新生态,成为新时代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如何以智能化设备为依托,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阅读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阅读新态势,开展共建共享的区域阅读推广活动,是所有中小学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智能技术赋能阅读为切入口,联合区内各中小学积极构建海淀区智慧阅读新生态,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新路径。

打造集群式总分馆的协作机制共享资源

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教育高地,拥有众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其中图书馆资源尤为丰富。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分散在各个学校,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只有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让优秀的阅读资源在全区内流通起来,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有丰富的阅读资源,这也是中小学图书馆智慧阅读新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我们提出将海淀教科院图书馆作为母体图书馆,与各中小学图书馆联通的构想,着力打造基于协同理论的集群式总分馆协作机制。

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创立的,该理论致力于对系统结构转变的机理和规律的探寻,强调系统整体的规律性、动态化和互补性[1]。该理论认为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系统中的各要素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可以达到“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2]的目的。其中“集群”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原意指以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中的生物族群[3]。海淀区以海淀教科院图书馆作为总馆,全区各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分馆,意在将区域内所有图书馆资源进行整体整合,使其成为共生的共同体,从而实现统一管理和利用[4]。这种统一管理和利用则需要依托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的图书馆板块来实现。

作为总馆的图书馆,海淀教科院图书馆将承担起整合资源、提供指导、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资源整合即通过资源平台,在规范的数据标准指导下,收集和整理各中小学图书馆的优质阅读资源,建立统一的资源库。一是提供技术,确保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便于在线访问和使用。二是定期举办培训活动,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指导学生高效利用阅读资源。三是组织阅读沙龙、讲座等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各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分馆,积极参与到这一体系中,定期更新和贡献本校图书馆的优质图书和阅读材料;及时反馈学生阅读情况,为母体图书馆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展示本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活动,增加资源的多样性;与母体图书馆协同合作,共同举办活动,提升阅读氛围。

规范中小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规范的制定对于实现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与各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区-校”资源共建共享至关重要,它能够确保资源加工、分类、存储和检索的统一性,提高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不同学校间资源的互联互通,保障资源的合法使用,从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所有学生和教师都能平等且高效地获取和使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为了推进中小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图书馆规范地制作本学校的自建数字资源,海淀区教科院编辑整理了《中小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范汇编》,向中小学图书馆推荐标准规范:数据加工标准,元数据规范;加工标准与操作指南,要求中小学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加工过程中务必遵循标准规范。

三种渠道汇聚优质特色阅读资源

中小学生的特色阅读资源库建设是智慧阅读新生态构建中的重要环节。中小学生特色阅读资源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

渠道一:以购买资源为第一途径,确保资源的“广度”。如海淀教科院汇集了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中的电子书资源、朗读亭资源、智慧书架电子书资源和音乐数字图书馆等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是直接采购的,如资源平台的电子书资源;有的是购买产品后获得的资源使用权。直接购买的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保底资源,凸显了资源的“广”。各中小学可以共享的资源,可以通过中小学资源平台的图书馆板块进行汇聚。

渠道二:以区校协同研发课程为第二路径,建设主题资源库,确保资源的“深度”。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功能,将学科课程中涉及到阅读的部分拓展到图书馆,由区校协同,图书馆馆员及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共同研发阅读精品课程,以具体课程开发为中心,建设课程资源。比如,海淀教科院经过调研,选定2所小学,为全区研发“时光之歌 节气之美”的四季馆读课程“二十四节气歌”,每季一课,“春日、夏日、秋日、冬日”,共四课时,带领学生探寻四季节气的奥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深厚底蕴。围绕课程的具体安排,有效整合海淀教科院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中有关节气的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将所有数字资源与课程紧密整合,以超链接及主题阅读课程板块等方式呈现;将所有节气相关的纸质书籍甄选出来,共计20本,放置在主题书架中,安放于部分有需求的中小学图书馆中,供学生在学习之余借阅使用。此外,经过遴选后,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优秀阅读指导课的学校,可以和区教科院共同建设主题资源库和阅读专架。

渠道三:以特色资源建设为抓手,择优选材,自建资源,确保资源的“精度”。在智慧阅读推进过程中,各种平台中的师生阅读记录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例如,沉浸式朗读空间中的优秀朗读音频、在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中形成的优秀读后感等。这些素材经过加工、重组后会形成新的数字资源,由于原始数据经过挑选和加工,所以这种类资源带有“精品”“特色”“自建”等标签。

利用智能装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以“服务阅读”为宗旨,协同各中小学校,全方位打造多功能、多层次的智慧阅读空间,构建智慧阅读深层服务。

一是利用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组织全区、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阅读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两届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吸引了众多学校、学生参与,共征集近3万篇读后感,覆盖152所学校,电子书籍总点击量近30万次。

二是应用数字朗读亭等智能终端,打造沉浸式朗读空间。在中小学校园的教学楼大厅、校园镂空层、校园连廊或读书角等空间设置朗读亭。海淀区教科院协同各中小学图书馆开展“我以我声颂祖国”活动,共收集了2898份作品,参与学校46所,活动相关媒体总浏览量163 289人次,作品总投票量逾300万。各学校融入积分、排行、徽章等游戏元素,调动学生朗读创作的兴趣,引导师生通过直接参与朗读、听书、转发而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和使用者,成为阅读推广的新主体。海淀区寄读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红色经典,重温国学篇,在朗读亭内发表学习感想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成立读书会,定期组织教师在“寄读朗读亭”录制音频作品。

三是应用智能小舞台设备,构建开放式朗读空间。智能小舞台设备内包含背景音乐、朗读素材、专家示范、角色校验、智能统计等功能,是师生语言表达练习和语言艺术展演的平台。以智慧小舞台为载体,打造集朗读教学、线下活动举办、自由练习、参与线上活动为一体的语言教学、练习、表演智慧服务场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图书馆运用智能小舞台整合利用数字阅读资源进行高效备课,设计了主题为“探秘诗经植物之走进《周南·桃夭》”的探究式阅读课,组织学生在图书馆进行主题阅读课的探究式学习。

四是应用智能设备,打造语言艺术教学空间。对小学生而言,语感、语境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语言素养的提升训练,对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至关重要。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应具备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尤其是在1—9年级的学习目标中需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海淀教科院图书馆在打造智慧化阅读平台时,利用智慧小舞台设备,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应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背景音乐等多维手段,打造语言艺术教学空间,用于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兴趣课、语言测评和普通话练习考级等,是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

五是应用智能设备,开展沉浸式阅读,激发阅读新活力。沉浸式智慧阅读场景是读者通过视听触觉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立体式阅读体验,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海淀区教科院与区内中小学协同共创沉浸式智慧阅读新场景,内容涵盖文学典籍、科学实验、语言训练、生命安全及传统文化等内容,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阅读新生态,为中小学阅读注入新引擎。海淀教科院图书馆与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图书馆利用AR智能课桌,共同开发了“寻秘故宫的二十四节气”跨学科主题图书馆课程。AI与XR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原本抽象的节气知识变得直观而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是应用智慧阅读服务终端,构建“纸电”一体的阅读环境。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物理世界和数字图书馆数字世界的“数实融合”,“纸电”同步智慧书架(书柜)即是智慧图书馆的产物,是一款将传统纸质书籍与现代电子书资源相结合的阅读解决方案。在海淀区中小学图书馆内,建立以智慧书架为中心,构建知识网络体,链接纸质、电子资源,不仅提高了图书馆场景下的书籍管理和借阅效率,也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智慧书架(书柜)还通过主题活动书单、个性化推荐服务等功能,为阅读推广服务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路径策略。在智慧电子书架中,由区教科院牵头建设了轻松学国学版块、中国好书导读版块、主题课程版块,每个版块中展示相关资源,包括书目介绍、电子书全文、整本书的知识图谱等内容,为学生选择好书提供思路,提升阅读体验,提高图书馆场景下的书籍管理和借阅效率。目前上地实验学校、清河第四小学、台头小学等10余所学校进行了区校协同的试点建设工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打造阅读服务新生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综上所述,中小学图书馆智慧阅读新生态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在建设中,我们首先要打造集群式总分馆的协作机制,以此来奠定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其次要制定中小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范,为数据流通做好准备;接着要通过购买资源、主题课程开发、特色资源建设三个渠道来汇聚优质、特色阅读资源;最后还要利用智能装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书香溢满全区中小学校园。

注:本文系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中小学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案例研究”项目(课题编号:BDEC202308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梁斌. 图书馆集群管理总分馆制模式的构建及发展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14(11).

马岩,徐文哲,郑建明. 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管理研究进展[J]. 图书馆学研究,2014(12): 2-7.

邱冠华. 苏州总分馆制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成效[J].图书馆,2014(2): 27-30.

王延飞,赵柯然,陈美华,刘记. 情报感知的研究解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8).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