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综述
2024-08-20刘晋
【摘要】“类词缀”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来,学界在类词缀的研究和考察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首先从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提出和界定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类词缀产生的内外原因、类型、功能等相关问题、类词缀对比、类词缀化、类词缀汉语教学这几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次,对当前类词缀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类词缀;界定;构词;成因;语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1-012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35
类词缀是指类似词缀的成分,它在语义上半虚化,具有明显的类化和泛化特征;构词上,类推潜能强、能产性强、位置固定;语音上,它构成的词的缀读音非轻声。类词缀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关注很多,相关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得也较为深入,学界也有相关总结类的成果,目前看到的有曹保平的《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卢芳英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20年综述》、张明辉、于瑶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综述》、井苗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李茜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述评》等,但是它们大都完成时间较早,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包括在内,所以笔者拟对相关成果进行增加补充,并进一步归纳、梳理,希望对类词缀的研究现状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有关类词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分别阐述:
(一)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提出和界定及相关问题研究
1.“类词缀”的提出和界定
(1)类词缀的提出
在“类词缀”这一术语明确提出之前,学界上有关“类词缀”的叫法各异。吕叔湘称之为“一些常用组成组合式复词的成分(近似词尾)”,并认为“应该随时留意”。陆志韦称之为“类似后置成分的东西”,丁声树称之为“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和类似词尾的附加成分”,但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解释。后来,吕叔湘在谈到汉语构词时提到“再拿那些用附加成分构成的词来看,词尾总是粘着的,可是所谓词根就不一定都是粘着的。说词尾总是粘着的,指的是‘者、然、乎、子、儿、头’这些个,至于那些只是有点像词尾的,就不一定,有完全自由的,如‘人’,有半自由的,如‘家、界、员、度、量’”。可是,这些都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直至吕叔湘明确提出了“类词缀”这一术语。提到“汉语里地道的语缀不多,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点儿,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至此,人们开始关注类词缀,任学良称之为“准词头”“准词尾”。沈孟缨采用“词缀化倾向和进程、类词缀、准词缀”等名称。随着类词缀的提出,人们对它的关注也不断深入,对它的界定也更加详细全面起来。
(2)类词缀的界定
人们对类词缀的界定标准主要体现在语义、构词、语音等方面:
在语义上,张静、陈光磊、马庆株、刘月华、王洪君、富丽、于艳、邵凌力认为意义相对虚化但并未完全虚化是界定是否为类词缀的一条必要标准;同时,王洪君、富丽、李进玉、于艳、沈光浩、陈君逸认为界定一个词素是否为类词缀,应该满足语义类化、泛化的意义标准。在构词上,于艳、沈光浩、邵凌力、陈君逸认为类词缀应具较强的能产性,且类词缀的出现必须要依附于词根语素;马庆株、王洪君、富丽、尹海良、邵凌力、陈君逸认为类词缀的构词位置固定;马庆株、李进玉、邵凌力认为类词缀应该具有标示词性的作用;王洪君、富丽、宋开峰、沈光浩认为类词缀的新生类推潜能强。在语音上,尹海良、于艳认为类词缀构词的读音非轻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界有关类词缀的提出和界定标准还未达成共识,因此,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2.类词缀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随着语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类词缀现象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但类词缀很容易和相关概念混淆,为此,人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区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类词缀与词缀、词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人们主要从语义、构词、粘附度、语音等方面进行的分析:
在语义上,王洪君,富丽、宋开峰、万琴认为类词缀与词缀一样具有类化作用且意义也较词根明显虚化、泛化,但词缀的意义完全虚化,而类词缀的意义虚化不彻底;尹海良认为类词缀是词缀语法化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类词缀和词根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明确,语义比较透明,而词缀则相反。在构词上,王洪君,富丽、宋开峰、万琴认为类词缀与词缀都具有单向高搭配性,但类词缀新生类推潜能强,词缀则较弱;宋开峰、万琴认为类词缀和词缀都具有定位性和标志词性。在粘附度上,尹海良认为类词缀的粘附度较强,词缀和词根则相反;在语音上,宋开峰认为类词缀构成的词后面的缀语音非弱化。
(2)类词缀和词族、词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词族应是一个广义概念,它指同一语言系统内具有某一共同形式特征的一组词语聚合体,包括同素词语、同缀词语、及谐音同字词等在内的词语聚合体词群是根据汉语词汇家庭相似性这个鲜明的特征,把这些在“词义上有着语源关系,在文字形体上有着家族标志特征的一类词称为词群”。王红梅认为在特定语境中词群内部的一部分共同语素高频使用后,它们会成为类词缀,然而这些类词缀也会构成新的词群。王红梅认为新词语词群中的类派生式词语在逐步增多,汉语新词语词群中存在着大量类词缀。
因此,综上可知,有关类词缀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分和联系研究还不够,比如,有关类词缀和词缀、词群、词族在语义等方面的区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等。
3.类词缀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其功能研究
学者们对类词缀的研究除了上面提到的类词缀的界定以及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之外,还包括产生原因、类型及其功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1)类词缀的产生原因
类词缀的产生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原因,郄远春认为类词缀产生原因是语言生成能力、语言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贾泽林认为类词缀的产生原因是隐喻、转喻;贾泽林、陈君逸认为类词缀产生的动因是语用和语言接触的语法化机制;刘代阳认为类词缀是语言的语法化、范畴化;杜旭东、陈君逸认为类词缀产生的原因是类推机制。
外部原因,郄远春、尹海良认为类词缀产生原因是语言接触、类推机制的社会心理因素;刘代阳认为类词缀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原则;郄远春、尹海良、杜旭东、陈君逸认为类词缀出现原因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媒体的认可与使用等社会因素;陈君逸认为类词缀产生离不开求新求异的心理因素。
(2)类词缀的类型
陆俭明先生说过:“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我们要研究、认识事物,必须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分类。可以这样说,没有分类就没有科学。”因此,为对类词缀达到更加科学的认识,以下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类词缀进行分类。
根据位置,分为类前缀和类后缀,如尹海良、于艳、石月姣的相关研究;根据音节数量,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类词缀,如尹海良、于艳的相关研究;根据来源,分为自源型和他源型类词缀,如尹海良、于艳、石月姣的相关研究;根据能产性,分为能产性和非能产性类词缀,如尹海良、于艳的相关研究;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分为高使用度型和低使用度型类词缀,如尹海良、于艳的相关研究;根据意义的不同,首先分为表亲属称谓的,如宋培杰对“爷、婆、哥、嫂、姐”等亲属称谓名词的考察;刘楚群、陈波对“哥、弟、姐”等亲属义类词缀分析;其次,分为表人类词缀,如王春娇、梁嗣辰、石月姣、陈鑫认为类词缀在语义上表示“一类人”;最后按表义的不同,石月姣还将类词缀分为表科技类词缀,如云、微;时空类词缀,如吧、季;程度类词缀,如微、超;趋势类词缀,如式、热;其他类词缀,如门、体等。
(3)类词缀的功能
李进玉、于艳、尹海良认为类词缀具有标记词性、短语词化功能;李进玉、石月姣认为类词缀具有词性标示和色彩标示功能;李进玉认为类词缀具有标记时代的语用功能;石月姣认为类词缀成词后,词性单一的类词缀类化性程度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类词缀的分类标准不一致,且在类词缀的产生原因和功能的研究方面还有欠缺。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对比研究
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汉语类词缀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界出现了同一族语类词缀以及不同族语类词缀之间的对比研究。而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在汉语类词缀之间以及汉语类词缀与外族语的类词缀之间的对比上。
1.汉语类词缀之间的对比
这种对比主要表现在词法、语义、和功能上。
在词法上,焦阳认为隐喻理论使实词“坛”“界”“圈”的词义发生变化,进而变为类词缀。马晶晶认为 “手、者、员”这几个类词缀的虚化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且三者都可以和名动形词语搭配;刘金玲认为类词缀“主”“长”“君”它们的前置成分以名词性为主,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较少。在语义上,焦阳认为处于相同语义场的类词缀“坛”“界”“圈”,在释义、搭配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马晶晶认为“手、者”语义虚化等级为三级,“员”语义虚化等级为二级;刘金玲认为类词缀“主”的语义范围主要表现在私有财产的所有者,而“长”的语义范围则在行政官职称谓,“君”的语义范围主要为网络环境。在功能上,焦阳、马晶晶认为类词缀“坛”“界”“圈”构词性强;马晶晶认为 “手、者、员”具有标记词类、短语词化的功能;刘金玲认为类词缀“主”“长”“君”它们派生的词,词性色彩大多为中性和褒性,且具有标示词性的作用。
2.汉语类词缀与外族语类词缀之间对比
不同的语言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为此,将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很有必要。如邬菊艳、王文斌认为英汉类词缀在生成过程中,类词缀的语法化和词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交接关系,词汇化诱使语法化发生并为其提供路径, 而语法化促进词汇化发展。廖福涛、徐静认为类词缀语法化是在隐喻机制下产生的,尽管英语和汉语二者类词缀的构成特点和数量存在差异,但它们的能产性都很强,且都能派生出新的词汇。陈喜丰认为英汉类词缀在数量、词性、生成机制上不同。
通过上述同一族语类词缀和不同族语类词缀的对比分析,加深了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认识,同时,我们对汉语类词缀的研究现状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现代汉语类词缀化研究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因此汉语构词法以词根复合法为主,附加、派生为辅。近年来,汉语中的一些词根语素通过仿拟、类推等构词方式构成新的词语,而这些新词语在语义上又发生了类化或泛化,这种经过类推且语义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类词缀化。
目前在类词缀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义、功能、动因、构词这几个方面:在语义上,乔刚认为类词缀“界”和“坛”语义泛化趋势日益增强,在合成词中的位置非常固定;曹大为认为类词缀“族”语义有一定程度的虚化,带有明显的类别色彩;杨曼认为指人类词缀具有语义虚化程度低、意义粘附弱、偏正关系类化作用明显、语音弱化且单向高搭配性等特点;李刚认为类词缀“非、准等”语义上发生明显的类化和泛化。在功能上,宋培杰认为亲属称谓名词“哥、嫂等”类词缀化后构词性较强;乔刚认为类词缀“界”和“坛”语用色彩是中性的,具有标示词性作用;曹大为认为类词缀“族”具有语法标志作用且生成能力极强;杨曼认为指人类词缀构词造词随机性强。在动因上,陈昌来、朱艳霞认为“党”的产生原因是社会发展、框填(以某一指人语素为框架进行替换和充填);杨曼认为指人类词缀是由语言本身经济和类推生产机制以及语言的动态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内部原因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外部原因共同导致的。在构词上,曹大为认为类词缀“族”在构词时只处于后位,位置固定;乔刚认为类词缀“界”和“坛”在合成词中位置非常固定;李刚认为类词缀“非、准、性、化、家”出现的位置固定,构词成分灵活;杨曼认为指人类词缀定位性强。
综上可知,学界有关类词缀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典型的类词缀研究上,因此,有关类词缀化的分析还不够完善、全面。
(四)现代汉语类词缀教学研究
随着现代汉语的高速发展,汉语词汇中的类词缀教学也极为重要。汉语类词缀的教学不仅指向国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同样重要。近年来,学界有关汉语类词缀的教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目前有关现代汉语类词缀教学研究成果的有汪颖、张雪、郎瑞、曹策、陆楚晴、杨向煜、刘金玲对汉语类词缀的定义、判断标准、搭配、语用以及意义等进行了解释,从汉语类词缀教学中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角度出发,对汉语教学应该如何更高效与之相适应等,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当前新形势的挑战进行了考察。季含宇、龙宇欢、刘伟对非汉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类词缀中出现的偏误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由于非汉语母语学习者自身对汉语背景知识的不了解、汉语类词缀本身的复杂、自己语言内部的干扰、以及教学中的不重视等,都会造成这种偏误。
通过上述对类词缀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学界有关类词缀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较为丰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取得的成绩、不足与建议
自从“类词缀”被提出以后,学界在类词缀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尽管成就显著,但在类词缀的研究上仍存在不足,而存在的不足就是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
(一)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取得的成绩
当前,学界对类词缀的研究成绩主要呈现出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个案研究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样的面貌,汉语类词缀教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等。
1.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
定量研究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概括、精确,定性研究则可以使结论更加深入、细致,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精确、系统,从而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曾立英、曹策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类词缀进行阐述;姚昭璞认为当代新词语中动源类后缀的判定标准为源自动词性成分、意义抽象、居于词语后、具有能产性和类化性,并据此确定了“杀、游、漂”等9个当代新词语动源类后缀。
2.个案研究丰富多样
类词缀的个案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具体单个类词缀的认识,并对其有更好的把握和运用。如宋培杰从亲属称谓名称的类词缀化方面进行论述;张谊生对汉语中“零X”词族进行了分析;张谊生、许歆媛对个案新兴指人类词缀“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3.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近年来,随着类词缀研究的不断加强,有关类词缀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马晶晶的基于词汇学和语法学的理论视角,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类词缀“手”“者”“员”进行分析比较;从历时研究以及语法化理论角度对类词缀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如杨梅概括了“性”发生的两次语法化过程;对类词缀的判定标准、性质等的问题研究逐渐深入,如沈光浩、贾泽林对汉语类词缀的界定标准、性质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4.汉语类词缀教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张雪、季含宇、刘伟、曾立英、白雪、林艳丽从汉语类词缀教学的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角度出发,对汉语教学应该如何与之更好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当前新形势的挑战进行了考察。李茜对汉语类词缀在教学中的分布,以及教材收录类词缀、类词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分析。
(二)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存在的不足
当前,有关类词缀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需改进。首先,从整体和系统上来看,系统性不强,虽然涉及到一些个案,比如“-哥/姐”,但是成系统的研究还很少,还有类词缀的共时研究较多,历时研究较少。其次,类词缀的界定等相关问题还未达成共识;由类词缀构成的新词语的稳定性有待考验,且它形成的词语模也有待检验;新词语中类词缀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分还不够全面,有关词群和词族很少涉及;对于新词语中类词缀个案研究还不够,且仅停留在典型类词缀的研究上。
(三)对类词缀研究所提出的建议
要加强类词缀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分,同时要增强类词缀的历时研究及个案研究的系统性等;对类词缀构成的新词语进行适时的规范,补足类词缀研究的种种不足。
三、结语
类词缀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和总体情况。本文主要对类词缀的提出和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类词缀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尽管当前学界有关类词缀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今后仍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
[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宋培杰.浅析“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及构成新词的特点[J].语言研究,2002,(01):116-119.
[8]沈光浩.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标准与范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109-113.
[9]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1986,(04):93-99.
[10]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1995,(01):35-41.
[11]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语言科学,2005,(05):3-17.
[12]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4):75-87+3.
[13]张谊生.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J].语言文字应用,2003,(01):96-103.
[14]廖福涛,徐静.论英汉类词缀的语法化隐喻本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06):139-142.
[15]邬菊艳,王文斌.论英汉类词缀的语法化和词汇化[J].外语教学,2014,35(05):5-8.
[16]石月姣.汉语新词语类词缀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17]杨绪明.词族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4,(07):88-91.
[18]姚昭璞.当代新词语动源类后缀定性及成因研究[J].语文学刊,2022,42(03):15-22.
[19]李茜.汉语新词语类词缀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2.
[20]陈鑫.新兴指人类词缀语法化中的主观化[J].新课程导学,2020,(2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