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俄语触觉形容词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2024-08-20杜玉哲

今古文创 2024年31期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汉语和俄语教学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以汉俄语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义内涵,并对各义项之间的扩展和延伸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汉俄语多义形容词义项的派生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为其他汉俄语触觉形容词的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从而加深对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多义性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1-0112-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32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充分展现了语言的经济性特点。赵艳芳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多义现象的内涵。[7]她指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的义项和词性,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和转喻,将某个词的中心或基本意义扩展到其他意义的过程。在词类中,形容词作为基础且典型的多义词类,对其多义性的研究具有实际价值。本文的研究焦点在于通感与形容词的多义性,特别是触觉这一人类感知功能。本文运用语料库研究手段,并融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框架,选取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语义内涵剖析。通过对“重\тяжёлый”不同义项间的扩展与延伸机制的探讨,进一步揭示汉俄语多义形容词义项派生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机制。

二、研究现状与理论概述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语义学

陆佳莹以一词多义现象为出发点对于触觉形容词进行研究,将汉语触觉形容词与英语触觉形容词进行对比,分析共性与个性。[2]颜崇云以“软/硬”类触觉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辞典释义、历史典籍用例和方言语料的基础之上分析其演变途径与机制,并对其语义演变特征进行概括与比较。[5]

(2)认知语言学

杨明天在其2004年出版的《俄语的认知研究》一书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通过详尽的分析和比较,深入探讨了触觉形容词的分类和语义特性。[6]何曼曼运用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俄汉语中用于描述触觉概念的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归纳了俄汉语触觉形容词的主要隐喻模式,并在这些隐喻模式的基础上,对俄汉语触觉形容词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1]

2.俄罗斯研究现状

在2010年的研究中,С·А·Моисеева的工作对触觉感知形容词的称名语义和通感转义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10]她不仅对这些词汇的语义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触觉形容词如何通过隐喻和转义机制,实现与其他感官领域的交互和映射。然而,尽管她提到了触觉形容词的隐喻意义及其映射模式,但并未对此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1.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

在原型范畴理论问世之前,经典范畴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对于本质与非本质属性的哲学区分。王臻的核心要义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范畴的界定依赖于一组充要条件;特征属性具有二分性;范畴的边界明确无误;范畴成员对于集合的隶属程度相同,不存在核心与边缘的差异。[4]

罗施提出了“基本范畴与原型理论”,该理论在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对范畴的既有理解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8]它特别强调了范畴结构的非对称性,即范畴成员间存在的非均衡关系。在判断某一事物应归入哪个范畴时,应基于该事物与范畴原型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考量,而非仅仅依赖于该事物是否具备范畴成员的所有共同特征。

2.原型范畴理论下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在语义演化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习惯于将某一词(即原型词)及其衍生的意义视为一个特定的类别。这一类别是由核心词义所衍生的语义网络所构成,且这个网络始终在不断地变动。新的意义不断从原有的词义中分离、延伸或衍生出来[2]。由于这一类别是基于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核心词义所衍生,因此,类别内的每个词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特质,其中核心词义拥有最多的原型特征。根据原型类别理论,一词多义可以被视为原型词义的扩展与深化。换言之,一词多义包含了中心词义(或基础词义)、边缘词义、典型词义等。这些词义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共同构建了原型词的全面词义范畴。

三、汉俄语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语义认知对比

(一)汉语触觉形容词“重”语义认知分析

1.汉语触觉形容词“重”的语义内涵

本文结合由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和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总结触觉形容词“重”的释义为:1.重量;2.体重的;3.分量大、比重大;4.有压迫感的;5.多且难;6.沉重的;7.沉稳的;8.口味重;9.重要的;10.厚重的。

2.汉语触觉形容词“重”语义的衍生扩展

(1)义项1→义项2

例1:重量大的箱子

例2:体重

义项1向义项2的转变,体现了原型意义“重量”从触觉域向度量域的映射,进而实现了语义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重”从原本表示具体分量大小的感知源义,逐渐引申为用于衡量物体轻重标准的度量衡,如体重、净重、重力等。

(2)义项2→义项3

例1:体重

例2:重型机械

义项2向义项3的转变,此语义阐述的是度量域至属性域的映射过程。详细而言,词汇“重”最初用以描述物体自身的质量大,随后逐步扩展为表示物体可承受的质量大。从“重”这个词的语义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的。最初,“重”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物体自身的重量大,这是一个纯粹的度量域概念,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直接相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重”这个词来形容物体可承载的重量大,这就涉及了属性域的概念,即物体所具备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现代汉语中,“重”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机器、武器等物体,强调其重量体积大以及功效强。这种用法反映了人们对这些物体的认知和评价,即认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3)义项2→义项4

例1:体重

例2:重金

义项2向义项4的转变,此语义是触觉域向属性域的映射,体现了一种由物理特性到抽象概念的转换。具体地,对于同一物质,其重量越大,其体积也相应地增大,数量亦随之增多。因此,“重”这一概念在语言中不仅用来描述物体的重量大,还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引申为数量多。这种转变在语言中是一种常见现象,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将触觉域中的物理特性映射到属性域中的抽象概念,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描述世界。除了“重”这一概念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4)义项1→义项5

例1:重量大的箱子

例2:厚重的乌云

义项1向义项5的转变,该语义表现为触觉域向属性域的映射现象,自身重量大的实体可以延伸为重量大的虚体,如:厚重的乌云等。这种转变在语言中是非常常见的,它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的深化和抽象化。从实体的自身重量,到虚体的属性重量,人们运用隐喻的方式,将具体感知到的重量感受投射到了抽象的概念上,从而形成了这种语义映射现象。在“厚重的乌云”这个例子中,乌云本身并没有重量,但人们常常用“厚重”来形容它,这是因为乌云的密集和昏暗让人产生了沉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实体重量带给我们的感知是相似的。

(5)义项1→义项6

例1:重量大的箱子

例2:繁重的工作

义项1向义项6的转变,实际上揭示了语言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隐喻和引申。在语言的初期阶段,“重”这一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物体的实际重量,这是一个直观、具体的概念。然而,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尝试用已有的词汇来表达更加抽象、复杂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重”的义项开始发生转变。人们开始用“重”来形容一些抽象事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苛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工作。这种用法实际上是将“重”这一具体概念映射到了抽象领域,使得原本只用于描述物体重量的词汇获得了新的语义内涵。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用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未知的事物。当现有的词汇无法满足新的表达需求时,我们就会对这些词汇进行引申和扩展,从而创造出新的语义。

(6)义项6→义项7

例1:繁重的工作

例2:沉重的心情

义项6向义项7的转变,本语义为性质域向精神域的投射过程。源域“重”用以描述事物之繁多与困难,进而引申为由此引发的内心忧郁与沉闷状态,诸如沉重的心情等情感体验。这种转变在语言中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深度和复杂性。从描述物质世界的“重”到表达内心世界的“沉重”,语言完成了从客观到主观,从物理到心理的跨越。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必然结果。

以“重”这个词为例,它原本是用来描述物质的重量和数量的多寡。然而,当人们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心情沉重,就像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一样。这种情感的体验与物质的重量的体验有着某种相似性,因此人们便用“重”这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沉重感。这种投射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性质域的概念可以投射到精神域,精神域的概念也可以投射回性质域。例如,当我们说某人的心情很“重”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精神域的概念来描述性质域的状态。这种转换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揭示了人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7)义项1→义项8

例1:重量大的箱子

例2:沉稳的性格

义项1向义项8的转变,此语义表现为触觉域向性格域的映射关系。当物体具备较大的重量时,其稳定性增强,难以产生晃动。类比至人的性格品质,这种映射关系指代一种沉稳踏实的特质,该特质在语境中呈现出褒义色彩,如稳重、庄重以及老成持重等描述。从义项1到义项8的转变,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观察到了触觉域向性格域的映射关系。当我们描述一个物体具有较大的重量时,我们通常会认为它更稳定,更难以产生晃动。这种对物体的描述方式被巧妙地类比到了人的性格品质上,指代一种沉稳踏实的特质。这种映射关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验。我们知道,重量给人一种稳定、扎实的感觉,而一个沉稳踏实的人通常也具备这种特质。他们稳重、庄重,对待事情总是老成持重,不轻易动摇。这种性格特质在语境中呈现出褒义色彩,因为它代表了成熟、智慧和可靠。然而,这种映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重量也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或者指代一种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性格。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这种映射关系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背景来进行判断。

(8)义项1→义项9

例1:重量大的箱子

例2:重要的事情

义项1向义项9的转变,该语义指的是触觉领域向性质领域的映射过程。在触觉领域,“重”这个词最初用来描述物体的质量大小,即物体的重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发现,有些事物虽然并没有实际的质量,但在人的思维意识中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于是,“重”的含义逐渐扩展,被用来形容这些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物。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从具体性质向精神层面抽象性质的演进,还带有积极的评价色彩。当我们说某个事物“重大”时,意味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我们说某个任务“重要”时,意味着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关注。

(9)义项1→义项10

例1:重量大的箱子

例2:口味重

经过语义转变,从义项1发展至义项10,这一变化涉及味觉领域的映射。在此过程中,“重”一词原本表示数量多的含义,但在食物调味领域,当调味剂使用越多时,食物的味道会变得越浓厚。因此,“重”在此上下文中逐渐引申为表示味道浓厚,如描述口感时的“厚重”或酸味的“重”。进一步地,这一含义还扩展至描述个人对味道浓厚的偏好,如“口味重”。经过这样的语义转变,“重”这个词在味觉领域的运用愈发丰富和多元。在食物调味的过程中,不仅指调味剂使用的多少,更代表了食物味道的深度和层次感。当一道菜肴被形容为“重口味”时,它往往意味着这道菜在口感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味觉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这个词在味觉领域的运用还进一步扩展到了对食物整体风味的描述。比如,一道菜肴如果被描述为“味道厚重”,那可能意味着这道菜融合了多种调料,每一层味道都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协调的口感。而一道菜被形容为“酸味重”,则可能是因为它使用了大量的酸味调料,如醋或柠檬,使得整体味道呈现出鲜明的酸性特征。此外,“重”这个词还用来描述个人对食物口味的偏好。比如,有些人可能更喜欢味道浓烈的食物,他们的口味就被形容为“重口味”。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偏好清淡的食物,他们的口味就被形容为“口味清淡”。这种描述方式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食物口味的个人喜好,也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饮食习惯的差异。综上所述,“重”这个词在味觉领域的语义转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食物味道的描述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口味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追求。这种语义转变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食物的美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探讨和分享美食的魅力。

3.汉语触觉形容词“重”语义的衍生结构

“重”各义项之间所处的地位并不完全平等。义项1作为该词的原型意义,是认知的起点。通过隐喻的方式,这一原型意义得以向外延伸和扩展,形成了其他9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词义体系。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重”的各个义项在形式联系上,整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混合结构,该结构融合了辐射式和链式的特点。“重”在语义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主要遵循两种路径进行意义的拓展。首先,它采取了一种辐射型的语义扩展方式,从原型义项1出发,通过隐喻的方式逐渐衍生出义项2、3、4、5、6、8、9、10。这些衍生出的义项彼此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同时各自与原型义项1保持着直接的联系。二是链式型扩展,通过隐喻延伸的方式,由义项2扩展出义项3;同样地,由义项2进一步隐喻延伸,扩展出义项4;最后,由义项6经过隐喻延伸的方式,扩展出义项7。这一系列扩展过程均遵循了隐喻逻辑,实现了词义链条的延伸和扩展。

(二)俄语语触觉形容词“тяжёлый”语义认知分析

1.俄语触觉形容词“тяжёлый”的语义内涵

本文参考黑龙江大学俄语系词典编辑室所编撰的《大俄汉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的《现代俄汉双解词典》,以及2014年版的《俄语详解大词典》(《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经过综合比对与分析,对触觉形容词“тяжёлый”的释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释义包括:沉重的、难以消化的、笨重的、晦涩的、迟钝的以及痛苦的。

2.俄语触觉形容词“тяжёлый”语义的衍生扩展

(1)义项1→义项2

例1:тяжёлый чемодан 沉重的箱子

例2:тяжёлая пища 难以消化的食物

义项1→义项2是由触觉域投射到了生理域,从而获得了语义扩展,因为沉重的物体会给人造成压力和负担感,这种感觉与生理上的负担和疲劳有相似之处。

(2)义项1→义项3

例1:тяжёлый чемодан 沉重的箱子

例2:тяжёлое тело 笨重的身体

义项1“重量大的”扩展到义项3“体型大且笨重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这种语义的衍生在语言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当一个词或短语在某种上下文中被频繁使用时,它的意义可能会逐渐扩展或转变,以适应新的语境和需要。在这个例子中,“重量大的”这一原型意义最初是描述物体的物理属性,即它的质量和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演变,这个词汇的意义扩展到了身体域,形成了义项3“体型大且笨重的”。

(3)义项3→义项4

例1:тяжёлое тело 笨重的身体

例2:тяжёлая походка 沉重的步伐

义项3→义项4是衍生意义“笨重的”由身体域投射到了行为域,从而有义项3“笨重的”扩展到义项4“行动缓慢的”,实现了语义的二次衍生,这种语义的衍生在语言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人类语言对于世界认知的灵活性和深度。从身体域到行为域的投射,不仅让我们能够用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世界,还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义项4中,“тяжёлый”这个形容词用来描述行动的缓慢,这是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体型庞大或重量大的物体移动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速度也会相对较慢。这种基于经验的联想让我们能够用“笨重的”这个词语来形容那些行动缓慢的人或事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

(4)义项1→义项5

例1:тяжёлый камень 沉重的石头

例2:тяжёлый перевод 晦涩的译文

义项1→义项5是这一原型意义“重量大的”由触觉域投射到了属性域,从而有义项1“重量大的”扩展到义项5“不流畅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经过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往往会对物理上的重量产生心理上的反应,进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类似地,阅读一篇文章时,若其行文晦涩难懂、表达不清,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受,影响其阅读体验。

(5)义项4→义项6

例1:тяжёлая походка 沉重的步伐

例2:тяжёлый ум 迟钝的脑筋

义项4→义项6是衍生意义“行动缓慢的”由行为域投射到了思维域,从而有义项4“行动缓慢的”扩展到义项6“迟钝的”,实现了语义的二次衍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反应迟缓、思维僵化的人,他们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无法迅速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这样的人往往会被视为“笨手笨脚”,甚至被认为是“头脑简单”。

(6)义项1→义项7

例1:тяжёлый камень 沉重的石头

例2:тяжёлая жизнь 痛苦的生活

义项1→义项7是这一原型意义“重量大的”由触觉域投射到了精神域,从而有义项1“重量大的”扩展到义项7“困难的;艰难的;繁重的;吃力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基于此,词语“тяжёлый”不仅指物质上的“沉重”,还引申为精神上的“痛苦、难以忍受”。具有贬义色彩,如 тяжёлая жезнь(痛苦的生活);тяжёлые условия(艰苦的条件);тяжёлая работа(艰难的工作);тяжёлая задача(令人痛苦的任务)。

3.俄语触觉形容词“тяжёлый”语义的衍生结构

在意义关系的层面上,“тяжёлый”可分为两种路径进行语义扩展。首先是辐射型扩展,这种扩展方式以原型义项1为核心,通过隐喻的方式辐射出义项2、3、5、7。这些延伸出的义项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但各自都与义项1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另一种路径是链式型扩展,这种扩展方式以义项3为起点,通过隐喻的方式延伸出义项4;随后,义项4再进一步通过隐喻的方式扩展出义项6。这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тяжёлый”在意义关系上的复杂网络。

四、总结

本文发现汉俄语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均为多义词,并且由原型意义进行隐喻衍生出多个意义。汉俄语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的原型意义都与物体的质量和重量有关,但在隐喻衍生过程中,它们的意义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情感、行为、态度等。总之,汉俄语触觉形容词“重\тяжёлый”的隐喻衍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的方式,人们可以将物体的重量与其他领域的特征联系起来,从而扩展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种隐喻衍生方式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本文探讨汉俄语多义形容词义项的派生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希望为其他汉俄语触觉形容词的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何曼曼.俄汉触觉形容词隐喻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8.

[2]陆佳莹.汉英触觉形容词词义扩展途径与机制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臻.俄语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与瞻望[J].中国俄语教学,2007,(02):44-47.

[5]颜崇云.“软/硬”类触觉形容词的语义演变研究[D].广西大学,2020.

[6]杨明天.俄语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Ro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15-122.

[9]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88-92.

[10]Моисеева С.А.Прилагательные осязательного восприятия как объектнаминации и синестетических переносов[J].Вестник ВГУ,2010(2).C.84-88.

作者简介:

杜玉哲,女,汉族,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