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观
2024-08-20刘丹婕
【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恩格斯关于国家观的集中系统性著作。本文通过梳理恩格斯国家观的形成背景,论述了国家的产生和起源、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其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起源》;国家观;当代意义;恩格斯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1-005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17
关于国家的演进和发展一直都是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恩格斯的国家观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也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起源》是恩格斯晚年论述国家问题的重要著作,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人类社会史前史,正确揭示了国家的起源。虽然这本著作发表百年,国家变迁,新的研究者提出新的国家理论,但是仍旧绕不过《起源》的论述研究。本文将对《起源》这部经典著作进行解读,研究恩格斯的国家观。
一、恩格斯国家观的形成背景
恩格斯给《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加了这样一条注释:“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1]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剥削阶级利用这一知识盲区,散布关于国家观的不实的谬论对大众进行蛊惑。恩格斯根据现实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国家观。
(一)现实基础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部分国家战胜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权,经济高度繁荣。但是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剥削和黑暗。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魔爪下苦不堪言,矛盾变得愈发尖锐。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生产力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已经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了。资本家尽可能地压榨工人,以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工人获得的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价值根本不匹配。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等。
恩格斯考察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生产力受到阻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并且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被牺牲的永远是工人,而受益者永远是资本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迫在眉睫。恩格斯为了适应革命需要,对国家问题加以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二)理论渊源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同时也促使了一种新思想的出现——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情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他们企图唤起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他们的批判和构想,对于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观起到了促进作用,给恩格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但是,他们的认识和思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而且也没有设想具体的实现路径。
早期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是恩格斯国家观的直接思想来源。黑格尔在其《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其国家思想,国家和市民社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是人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松散的家庭阶段,这时仅靠爱和情感作为链接的纽带,这也是最初的人类状态;第二阶段是市民社会阶段,依靠人与人之间的需要进行链接,个体性、独立性更为明显;第三阶段是理性国家阶段,只有国家能把个人的独立性与普遍性统一到一起。[2]这一阶段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在黑格尔看来,当市民社会和家庭遇到矛盾和问题,都应当遵从国家的规定和法律办事,因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恩格斯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不是国家的从属,而是前提。在对黑格尔的国家思想批判中,恩格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观。
在《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提到这本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完成马克思的遗愿,是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继承。马克思生前没有独立的国家观著作,但是一直在关注国家问题。马克思在阅读摩尔根的著作深受启发,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做了很多手稿摘要,但是由于病逝,没能及时整理发表。恩格斯整理了马克思的手稿并最终完成了《手稿》这本经典著作。
二、恩格斯《起源》中的国家观
(一)国家的产生和起源
在研究国家的产生时,恩格斯从私有制和阶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3]国家不是原始社会一开始就有的,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社会的,而是从社会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是相等同的,生产力落后,人们没有“私有”观念。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标志着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形成。在这一时期,简单的手工工具开始出现,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逐渐开始被私人占有了。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奴隶制在这一阶段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社会也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生产力更是极大进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了。随着经济发展,工具革新,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逐渐聚集在以剥削阶级为代表的少数人手中。在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崛起,土地也由部落的公共占有变为私人财产。财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分离,出现了商人,这是一个不需要参与生产,却能掌握货币的阶级。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高利贷、抵押等现象,必然加速了富人的财富积累,财富和土地都更迅速地流向了富人。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愈演愈烈直至不可调和,最终导致社会的毁灭和国家的应运而生。因此,国家就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国家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则是氏族的瓦解。在国家产生之前的社会形式是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这一时期是人类的最初时期,人们共同劳动,互帮互助,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共同所有。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婚姻家庭为共同体,以母系血统为尊,这就是氏族制度。氏族中的首长不同于国家的首领,他们的权力是氏族成员自愿给予的,他们的指令是不需要强制执行的,更不需要法律约束。氏族首领也要参加劳动,只有在对外作战时才有权力,平时没有特权。氏族事物都靠自治,以道德为衡量标准,通过议事会集体决定。没有刑法,也没有国家组织的参与。这就是氏族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不同。恩格斯评价“氏族制度是一种十分单纯质朴的美妙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社会,会滋养出富有能力与毅力的野蛮人”[4]。这种制度看似美妙,但必然要灭亡。私有制的出现,社会财富的争夺等等让氏族制度的美好土崩瓦解,最终被能够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适应生产力进步的国家代替。
(二)国家的本质
在恩格斯看来,国家首先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矛盾激化,“需要有一种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5]。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6]。国家是有钱人的国家,是在经济上占优的阶级的国家。恩格斯在《起源》中,论述了罗马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借助国家工具镇压奴隶。在封建国家中,贵族借助国家工具镇压农奴。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借助国家工具剥削和雇佣工人。这很好地揭示了,国家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这由其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决定的。公民的权力基本上按照其经济状况分级规定的。同样,当他们的经济地位不在,政治权力就会转移,国家产生更替。恩格斯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国家的阶级性这一本质。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国家必然具有社会性。在《起源》中,恩格斯以雅典、罗马和德意志为实例探讨了国家的社会属性。雅典的国家变革最为纯粹且典型,国家在其氏族内部发展起来,在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对立中产生。在雅典,国家的形成没有外来侵略,也没有内部战争,而是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中进行的。在罗马,由外族人组成的平民炸毁了旧的血族制度,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国家,氏族贵族和外来平民最后都熔在国家中了推翻了其统治,占领其领地,建立了国家。德意志国家是通过战争占领了罗马帝国。可见,国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对于土地、领土管理的需要。国家的建立,代表着氏族的瓦解。国家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利益的工具。“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7]由此可见,人民阶层的划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建立一个公共管理组织来维护整个国家公民共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了。这也为国家和政府建立提供了合法性来源。
恩格斯认为,国家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和社会性。在阶级国家中,阶级性占据主导。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阶级性不断削弱,社会性不断加强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当阶级性完全消失,社会性成为全部时,国家走向灭亡。
(三)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职能。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决定着国家有着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一切政治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这些活动就是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恩格斯认为,当时的国家是一种解决阶级对立矛盾问题的现实工具,还是能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既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那么它出现的使命就是控制、缓和阶级对立。但是国家被统治阶级牢牢掌握,统治阶级利用国家带来的权利和地位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新的压迫。他们凌驾于社会之上,对于一切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进行强制镇压,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高压渗透,创造一种利于统治的、看似和谐的社会环境。
国家作为权力机构,还拥有社会管理职能。恩格斯认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职能是政治职能的保障和前提。国家只有通过管理好公共事务、处理好阶级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手段,行使好社会管理职能,才能维护好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8]
(四)国家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在《起源》中重点指出了氏族组织和国家的不同,从而揭示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国家按照地域划分国民,这是国家最主要的特征。国家区别于以往的氏族制度依靠血缘划分。氏族靠血缘联结的氏族公社的前提是人口的流动性较小,所有家族成员都世世代代固定在一个氏族内部。当生产力发展,贸易愈发兴盛,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地域的束缚已经开始减弱甚至消亡了。土地依然,但是人们已经是流动的人口了。社会发展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地区被重新作为出发点,公民只需在他们居住的地方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即可,无论这些公民原本属于哪个氏族。恩格斯以居住地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通过顽强、长久的战争争取来的。
国家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国家拥有公共权力的设立。为了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公共权力应运而生。国家也被赋予了拥有主权和管理权的权利,其实就是用来对付奴隶、控制公民的公共权力。统治阶级不仅设立了武装的人——国民军、宪兵队,还设立了武装的附属物——监狱和各种强者设施。这些公共权力在阶级对立以前的氏族社会几乎是不存在的。随着阶级对立矛盾的升级和领土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公共权力就会日益加强,甚至会扩大到吞食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因此,恩格斯强调,国家的本质是公共权力,但是它是和人民群众利益相分离、和统治阶级利益相融合的公共权力。
国家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需要公民捐税,以维持公共权力。“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票据,即发行公债。”[7]管理公共事务的官员们也因此具有了征税权。他们在国家中拥有着比氏族社会所有人都更大的权力,并且通过法律等手段获得不可侵犯的权威。国家是一种与社会相异化力量的代表。
(五)国家的发展趋势
恩格斯在《起源》最后揭示了国家发展到最后,必然走向消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断升级的结果。国家与阶级密切相关,阶级消失,国家也必然随着消失。资产阶级宣扬国家的永恒性,这只是他们企图永远掌握统治权力的美梦,毫无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然走向灭亡,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恩格斯认为,国家虽然会灭亡,但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雅典是在三次改革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建国之初,生产力进步,工商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奴隶数量逐渐增多,阶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向贫困,这直接导致了其国家的毁灭。罗马帝国是被敌人从外部消灭的。当时的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受到压迫,大规模反抗,奴隶制走向崩溃,为德意志人的入侵提供了条件。德意志人在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了统治。由此可见,当国家的内部矛盾激化至无法调和,国家就会通过内部阶级斗争和外部侵略的方式进行更替。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社会分工加剧,资本主义制度将取代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缓和。
国家消亡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旧分工的消亡。社会分工的水平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发展,生产过程中,生产机器高度自动化,越来越多的旧分工部分被机器所代替。公民将有更多的时间从生产中抽身出来,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投入学习等等,这些为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旧分工奠定了基础。当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之后,公共权力也会逐渐从统治阶级手中回到公民手中。公共权力垄断自此被淘汰。
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私有制是在生产力发展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公民的生活需要,统治阶级必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因此,私有制的存在不可避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私有制下,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国家就是维护私有制的合理存在。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效率极高时,生产产品能够满足所有公民的生活所需,公民生活极大满足,私有制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阶级是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集体,私有制消亡,阶级也会随之消亡。“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9]由此可见,社会旧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导致了国家最终走向灭亡。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讨论。在他看来,国家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首先,在推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无产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积极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最终推翻其统治,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集体财富大大增加,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在聚集在少数人手中,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私人家庭劳动变为社会公共事业,女性平等的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专偶制婚姻得到实现。公民可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学习教育、自由支配财富等等。整个社会民主、和谐。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在全世界赢得胜利的展望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恩格斯根据社会经验的总结和具体实例的分析上得到的社会规律。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走向胜利。
三、恩格斯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恩格斯《起源》中的国家观,详细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论述了从原始时期的氏族制度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的历史进程,并且推断出了未来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其在理论上补充与完善了马克思生前国家观中关于国家起源的空白部分,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社会发展之中,并科学指导了共产国际的运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前进,有着极为重大的启示作用。
(一)指导人民把握国家本质
恩格斯在《起源》中强调了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为我们正确把握国家本质并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住国家本质,才能保证国家发展、前进的正确性。国家出现的本质是缓和社会矛盾,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统治工具。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专政,是对妨碍人民群众执政的敌人专政;民主,是对人民群众民主。无产阶级是统治阶级,一切公共管理活动都是在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维护无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借助国家这个统治工具,获得了与之相应的政治地位。因此,在正确了解了国家的本质后,能够更好地意识到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人民群众,国家的前途命运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引导政府正确履行职能
恩格斯指出,国家有着社会管理职能。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以恩格斯的国家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国家履行政府职能,做好社会管理,成为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执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产阶级执政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区别就是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政府公共性。在新时代,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坚守爱国情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提高,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以顺应历史趋势,顺应发展潮流,满足经济基础的需要。
(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恩格斯在《起源》中论述了,在易洛魁人的自组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都能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保证男女平等的地位,不能削弱人民群众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的执政基础。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
(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恩格斯在《起源》中,对于私有制做了大量论述。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全部历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是剥削、压迫、暴力的源头,生产资料与生产产品被私人占有,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重,对利益和财富的渴望加剧,人与人变得愈发对立。要想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就要消灭私有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我国,既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私有制经济。公有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地位,实现社会产品归人民群众所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写进我国宪法,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一刻不动摇。但是生产力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这个阶段就需要社会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存在。要在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存的条件下,不断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0.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8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4.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9.
[6]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