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科幻作品中的共同体转向研究
2024-08-20陈启霞
【摘要】华裔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手中纸,心头爱》及《物哀》以共同体为着力点,探讨了共同体与种族、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等问题。《手中纸,心头爱》中“母亲”与社区共同体融合失败导致的种族歧视内化成了母子间的代际隔阂,最终母亲的溘然长逝折射出早期华人移民与当地共同体融合过程中遭遇的苦痛与艰难。其后,《物哀》用浓厚的东方想象串联起各民族末世迁徙中互为助力的故事,日裔主角牺牲自我的举动也在共同体意涵点题的话语中得到升华。小说从全球多民族的视角消解了《手中纸,心头爱》中共同体顽固追求同一性的特质,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能,同时表达对东方民族美好道德与伟大精神的崇敬,不啻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有力抨击。
【关键词】刘宇昆;种族;东方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1-0049-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1.015
一、引言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Ken Liu,1976—)在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手中纸,心头爱》(The Paper Menagerie)和《物哀》(Mono no aware)中以共同体为着力点,探讨了共同体与种族、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等问题。
出版于2011年的《手中纸,心头爱》讲述被卖到美国的华裔新娘与社区共同体融合失败,之后引发的种族歧视内化成了她与儿子的代际隔阂,最终她的溘然长逝折射出早期华人移民与当地共同体融合过程中遭遇的苦痛与艰难。
2012年刘宇昆在《物哀》中继续了他对共同体和种族的探讨,小说里过去与现在的交互呈现构建了浓厚的东方想象氛围,日裔主角末日语境下牺牲自我的举动也在共同体意涵点题的话语中得到升华。
两部小说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先后斩获科幻大奖雨果奖(Hugo Awards)。加拿大华裔科幻作家、科幻编辑麦家玮(Derwin Mak)对《手中纸,心头爱》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刘宇昆不畏“从另一个角度来书写历史的辛酸和现实的艰难。《手中纸,心头爱》中平实的家庭生活场景,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①。国内学者肖画认为《物哀》“让日本的‘物哀’美学与中国的围棋精神在个体牺牲自我挽救太空舱中的集体时显得格外悲壮” ②。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将重点着眼于这两部作品通过东方想象呈现的共同体变化上,其表现出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亦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事实上,后一年发表的《物哀》通过构建末日下跨民族的共同体,尝试从全球多民族的视角消解《手中纸,心头爱》中共同体顽固追求同一性的特质,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能;同时,作品中着墨众多的东方想象也表达了对东方民族美好道德与伟大精神的崇敬,不啻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有力抨击。
二、《手中纸,心头爱》中同一性的社区共同体
《手中纸,心头爱》中男主角杰克的爸爸“从一本册子里挑中妈妈”,册子上说她“芳龄十八,爱好舞蹈,来自香港,英语流利”,然而事实却是“她的英语完全停留在‘你好’、‘再见’的水平” ③。帕克(Robert E·Park)在分析社区共同体时指出女性,尤其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女性以及女性移民,在社区中由于陌生语言的区隔,被困在无形的墙里,这样的她们必然会对邻居产生某种兴趣;而孩子,便是她们真正的邻居。④
《手中纸,心头爱》中的“母亲”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形象,她不通英语,无法融入当地的社区共同体,儿子便是她最亲近最依赖的“邻居”。于是我们看到小说的开篇便是“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故事以杰克的视角写道:“我最早的记忆是我儿时的一次哭泣……爸爸拿我没办法,只好任由我在卧室里哭”,而“妈妈”则把“我”抱进厨房,用东方“法术”给“我”折小动物,“她轻轻一吹,一个被压得扁扁平平的纸模型瞬间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生灵” ⑤。
另外我们注意到,当杰克问“父亲”“挑中妈妈”的经过时,“父亲”的回答精确到了年份—— “1973年春天”,“父亲”想“通过婚介找个对象” ⑥——这显然不是一个随意杜撰的年份——查阅历史可知,1973年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在经过“父亲”与“母亲”写信、“亲自去香港看她”“为妈妈办了入境手续”“一年后,我出生”这一系列事件后,美国显然已经深陷经济危机泥潭,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也逐渐动荡不安。恰逢此时,华人移民达到了一个高峰,白人和华人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排华事件不断发生。本就因为语言区隔无法融入当地的“母亲”,因为华人的身份,更是被排除在了社区共同体之外。
段义孚(Yi-Fu Tuan)在Community,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一文中指出:共同体为了保持凝聚力,会在社交中划定界线,语言交流也经常使用诸如“我们”这样的代词,通过此类方式共同体加强了群体内部的共性;随着对外来者敌意的加剧,共同体内部的任何不相容及冲突都会消失,彼此感情上升,所有人都团结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⑦经济危机背景下,杰克一家居住的康涅狄格也无法豁免。为了消除社区共同体内部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冲突,成员们开始强化对外来者的敌意,而分属不同种族的华人便成了他们转移矛盾的极佳载体。以上种种因素转化而来的种族歧视在小说中具象化为邻里冲突和孩子间的争执:“十岁那年,我家搬到了镇上的另一头。两个女邻居跑来串门”,在“爸爸”有事外出后,她们非但不同“母亲”打招呼,更是“没有特意压低声音”地贬低这个跨种族婚姻家庭:
他看上去挺正常一人啊,怎么会干这种事?
混血儿都怪怪的,像是发育不全。瞧他那张白人面孔配上一双黄种人的黑眼睛,简直就是小怪物。
你说他会不会讲英语啊?⑧
邻居的孩子马克因为玩具与杰克发生争吵时,讽刺杰克的母亲“用垃圾做玩具”,并强调自己的玩具很贵,“没准儿你老爸买你妈的时候都没花这么多钱” ⑨。一个孩子在同龄人的争执中就能将买卖之词脱口而出,可见社区共同体对“母亲”这个外来移民的敌意已经十分强烈。
作为“半个美国人”的杰克,由于特殊的基因,亦不能完全融入社区共同体。刘宇昆在书中写道:“马克在学校的人缘很好。我根本无法想象,接下来两个星期的学校生活该怎么过” ⑩,这段话暗示了血统里不是完全同一种族的杰克无法像美国人马克那样得到身边群体的认同和接纳。
外界的歧视和压力最终一步步内化成了杰克和“母亲”的代际隔阂。幼年曾十分喜爱的折纸动物被他“扔到阁楼上,能扔多远就扔多远”,“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中文也成了引发他脾气的爆点:“‘英语!说英语!’我爆发了……‘说英语!说英语!’我急了,扯着嗓子大喊”,到后来,“如果妈妈和我说中文,我就拒绝回答。久而久之,她只好和我说英语了。但是,她蹩脚的口音和离谱的文法让我觉得很丢人。她出错,我就挑错。终于,她不在我面前说英语了” ⑪。
对于妻子和儿子的矛盾,“父亲”虽然尝试劝说,但眼神却带着心虚的闪躲,如此一来,杰克更是认定自己的做法应当且正确,他笃信“父亲”“娶了这么个农村姑娘,期望她可以融入康涅狄格的郊区社会——这本来就是个错误的想法” ⑫。
种族歧视和代际隔阂的双重压迫下,“母亲”不但变成了彻底的失语者,更是连肢体表达的权利都逐渐丧失——她曾学着电视里的美国妈妈拥抱亲吻儿子,“但她的动作总是那么夸张别扭、滑稽丢人。知道我不喜欢她这样后,她就没再抱过我了” ⑬。痛苦的生活际遇慢慢压垮了“母亲”,随着儿子渐渐长大,她的背影愈发“瘦弱”,儿子则坚定地“独自追寻美国式的幸福生活” ⑭。终于,不到四十岁的“母亲”在遗憾中溘然病逝,当时的儿子并没有对“母亲”的过世有太多感触,直到“母亲”写的信在清明节这天随着折纸老虎出现,他才真正体悟到何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手中纸,心头爱》中构建的伦理悲剧绝不是个例,顽固追求同一性的共同体所造成的伤害几乎无差别地加诸每一个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族群身上。从1882年的《排华法案》,到对亚裔的仇视,美国的种族问题从未消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而变得更为包容。相反,2023年11月30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的一项对7006名美国亚裔成年人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显示,“78%的受访美国亚裔成年人表示,即使出生在美国,他们仍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外国人;57%的受访者认为歧视是在美国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32%的受访者表示,认识自疫情以来因种族或族裔而受到威胁或攻击的亚裔人士。在调查中,有63%的人表示,对亚裔美国人种族问题的关注度太低” ⑮。
刘宇昆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手中纸,心头爱》中的“儿子”被“白人至上主义给占据了”,而他这部小说讲的就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可怕之处” ⑯。追求种族纯洁性的白人至上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给故事中的两代人都造成了极大伤害,“母亲”的遗憾早逝或也折射出了早期华人移民与当地共同体融合过程中遭遇的苦痛与艰难。小说以杰克“羞愧得无法抬头”以及学习中文的“爱”字怎么写结尾,给共同体和种族的探讨埋下了可供延展的伏笔,第二年出版的《物哀》则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三、《物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尝试
《物哀》开篇,刘宇昆就用科幻的想象建构了一个特殊的共同体:末日语境下,全球幸存的“一千零二十一位居民”,乘坐宇宙飞船“希望”号,前往“一颗叫做‘室女座61’的恒星” ⑰。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地球人共同生活在如汉字“傘”般的空间里,《手中纸,心头爱》中顽固追求种族纯洁性的共同体开始瓦解。
随着故事的展开,全球多民族的形象在小说里一一呈现:男主角大翔是日本人,他女朋友明迪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设计“希望”号的哈密尔顿博士是美国人,还有教室里美国星条旗两侧各个幸存者国家的国旗,每个散落在文字细节里的民族形象都是小说构建跨民族融合场景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这是刘宇昆对种族融合的一次诗学探索,正如故事结尾大翔牺牲时所想象的那样:“终有一天,在其中一颗星星周围,融合为一个新民族的人类将从近乎灭绝的困境中复兴,重新振作,再次繁荣。” ⑱
殷企平在谈及共同体和文学时曾说:“大凡优秀的文学家和批评家,都有一种‘共同体冲动’,即憧憬未来的美好社会,一种超越亲缘和地域的、有机生成的、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形式。” ⑲所谓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所有个体的一致性,相反,“当不同的自我共同暴露于彼此的差异性时,真正的共同体就出现了” ⑳。
周敏在研究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的共同体论述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必定是一个‘共通体’,拒绝任何齐一化”,她分析了南希的“共通体”的真正内涵,认为“共同体应该成为‘共通体’的原因在于共通体内含了一个‘通道’(passage)的打开,彼此共在的独一体既有间隔场域的保持,亦有通道可以共在……即一个互为主体的共享空间、一个无中心或多中心的开阔场域,也是一个旨在打破集权主义的话语逻辑。” ㉑《物哀》中,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逻辑被打破,人们在漫长的太空旅途中相互依偎、彼此合作,大翔的工作与指示灯有关,明迪则负责导航,每个人都是群体得以活下去的关键一环,各类不同的文化不再遭到歧视和驱逐。相反,作为追忆地球家园的珍贵资料,所有“非美国籍技工”都参加了文化传承项目,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种重任,“必须倾囊以授” ㉒。
小说的转折点在所有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到来——飞船的太阳帆破了一个洞,必须要有人去修补——然而这样的工作也意味着极大的危险性。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大背景下,肤色、国别不再重要,《手中纸,心头爱》贯穿始终的种族歧视被摒弃、顽固追求同质性的共同体进一步瓦解,所有人携手商量对策,东方人大翔主动站出来承担太空行走的重任,其他人则一起“制订计划,权衡利弊,大声争吵,忙了一整夜” ㉓,生死与共的跨种族命运共同体得以构建。
从太空行走开始,大翔的东方身份进一步彰显:他形容自己背着助推火箭和燃料罐的样子像汉字“翔”;行走和修补的几十个小时里,女友的话语及过往的回忆,就是支撑他完成全部工作的动力——父亲的教导、围棋的寓意、中日的诗词——所有这些东方元素在凝实大翔身份的同时,更为读者勾勒出东方的崇高道德和美好情操,并与小说开头描述西方面对末日时的混乱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东方人是冷静的、博爱的,具有大局观和牺牲情怀,这是《手中纸,心头爱》中欺凌和侮辱少数族裔的共同体所缺乏的珍贵美德。
小说中的“父亲”一直给大翔讲述他们的民族特质,在大翔的回忆里,这些教导通过围棋和诗词的意象反复呈现。“父亲”说“每个人都要作出牺牲,才能共渡难关”,于是大翔在教导孩子们时对比了围棋和国际象棋,认为“国际象棋就像遭遇战”,而“围棋的视野要更广,必须着眼于整场战役” ㉔。“父亲”指着“排队走向公车站的人流、穿着干净衬衣和皮鞋的年轻人、扶着年迈父母的中年妇女。干净而空旷的街道非常安静”,在大翔的眼中,“所有人都紧紧联结在一起,空气中似乎满是微光闪烁的连线——家人、邻居、朋友、同事——透明而强韧的丝线”,一如围棋。㉕“父亲”教给他李商隐和松尾芭蕉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寂静,蝉吟入岩石,惜乎难久鸣” ㉖,由此,大翔明白“一切都会消逝……都注定会消逝,一秒钟后也好,一万年后也罢” ㉗,他不再害怕需要独自登上宇宙飞船,正如“蒲公英,秋暮瑟瑟风,敢播天涯中” ㉘。
在修补的燃料不够时,“父亲”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大翔眼前,“他悬浮在太阳帆下面,我们在下围棋”,父亲用“写满了期望”的面孔告诉他“一手棋是不能下在两个地方的”,同一瓶燃料,要么用来修补破洞,要么保障自己回到太空舱,他必须“做出抉择” ㉙。大翔想到了家乡、地球,还有等待他拯救的“希望”号上的所有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涵在此进一步显现:“所有人的命运交织成一张网。我们生命的意义,由各自在网中坚守的位置来定义。” ㉚
英雄从来不是张扬跋扈如西方某将军那样“冲着疯狂的人群大吼着发誓要报自古以来的国耻家仇”的形象㉛,真正的英雄是如围棋中的每一个棋子那样,通力合作、完成各自使命、为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平凡人:
明迪说我是个英雄,但其实我只是一个简单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哈密尔顿博士也是英雄,因为他设计了“希望”号。明迪也是英雄,因为她让我保持清醒。我的母亲也是英雄,因为她忍受离别之苦让我活下来。我的父亲也是英雄,因为他教会我做正确的事。
所有人的命运交织成一张网。我们生命的意义,由各自在网中坚守的位置来定义。
我面前的棋盘渐渐模糊,棋子融为一体,变成流逝的生命和悸动的呼吸。“单独的棋子不是英雄,但所有的棋子在一起,就是英雄。” ㉜
这是东方式的英雄建构,也再次回应了小说开篇“父亲”给予大翔的教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单独的个体,而要从牵绊着每个人的关系网中来定义。跳出自私的需求,才能让所有人和谐共存” ㉝,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永远记得顾全大局” ㉞。这样的东方智慧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相耦合,是刘宇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读和阐述,也是他为读者认识自我和感悟人类共同命运给出的诗学指引。
四、结语
在当下,重新审视当代华裔科幻作品中对种族和共同体的探讨和思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刘宇昆在《手中纸,心头爱》中通过种族歧视内化的伦理悲剧深刻再现了以西方国家为首的白人中心主义给少数族裔人群带来的巨大伤害,显示出他对族裔境遇的关切和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其后,《物哀》通过末日情景的设置,构建起全球多民族的共同体,消解了《手中纸,心头爱》中顽固追求同一性的共同体,更在生死危机上将这个几近融合的共同体推向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引导读者思考与自省,具有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
于现实而言,在面临全球性危机时,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展望未来,人类的命运需要全球各国和各种族人群通力合作、携手并进,“天下生命共源,人类本来同根” ㉟,“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㊱。
注释:
①麦家玮、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爱的算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②肖画:《后人类视域中的人性反思——刘宇昆科幻小说论》,《文学研究》2018第2期,第13页。
③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④Park,Robert E.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Romantic Temper.Journal of Social Forces,3(4)(1924-1925):673.
⑤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⑥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⑦Tuan,Yi-Fu.Community,Society,and the Individual.Geographical Review,3(2002):310-311.
⑧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⑨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
⑩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⑪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220页。
⑫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⑬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⑭刘宇昆著,陶若华等译:《手中纸,心头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⑮赵觉珵、冯亚仁:《白宫首次对〈排华法案〉“正式谴责”》,《环球时报》 2023年12月19日第003版。
⑯第一财经:《翻译刘慈欣的〈三体〉之前,刘宇昆就想探讨人类的情感能否被计算》,https://www.sohu.com/a/206339885_114986,2023-11-17。
⑰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⑱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⑲殷企平:《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外国文学》2016年第2期,第78页。
⑳Heffernan,Julián Jimnénez.Introduction: Togetherness and Its Discontents.Commu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Ed.P.M.Salván,etal. London:Palgrave,2013:20.
㉑周敏:《共同体的美学再现——米勒〈小说中的共同体〉简评》,《外国文学》2019年第1期,第164页。
㉒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㉓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㉔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页。
㉕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㉖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9-10页。
㉗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㉘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㉙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8页。
㉚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页。
㉛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㉜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页。
㉝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㉞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物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㉟马东景、李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17页。
㊱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