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三位一体”创新“双一流”建设路径

2024-08-17牛红

人力资源 2024年7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列为一章,进行统筹规划,这进一步突出和强调了在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决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策源地”和“主力军”,更需要胸怀“国之大者”,切实把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决扛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本文在全面梳理“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维度探索“三位一体”建设“双一流”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以期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依托服务“两个大局”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十分关键。在过去,我国较多科学研发高精尖人才都是走英美名校培养,后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路线。而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转变,我国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对于人才培养,一方面是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另一方面是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培养。

从人才自主培养角度,一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向内塑造学生精神,明确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核心功能,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向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是加大力度给予青年人才支持,为青年人才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致力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从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培养角度,一是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带动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二是统筹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强化本科教育兴趣培养和研究生教育交叉培养的有效互通,完善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学生培养机制;三是注重建立和完善能够不断激励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励、鼓舞、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基于获得感和自我实现感的正能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四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问题,加大力度培养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的拔尖人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制定基于“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激发科研活力,为建设创新高地提供高水平科研支撑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学术中心,与该国是否取得重大科技发现,以及优秀学者和优秀留学生在该国的聚集度息息相关。“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真正建成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这一任务当中,应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化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耕优势学科基础研究,夯实创新根基,鼓励开展长期基础性研究,破除科研绩效“唯数量”论,对长期基础性科研项目予以政策倾斜,持续强化重大科研项目平台顶层设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核心关键技术前沿,开展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聚焦原始创新,扶持学科交叉建设发展,聚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力争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取得“从有到强”的硕果,切实提升引领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围绕科研创新水平提升的目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者之间的权重关系,积极搭建高校与市场之间知识转化的桥梁,打造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充分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开展前沿性、交叉性和探索性研究,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制定具有创新性、权威性、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持续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估,通过同行评价、成果评价、贡献评价等多个维度最大限度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并用以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指导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聚焦社会服务,激活助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也会为高等教育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不可一味追求数字指标的增长,需要定性和定量并重,学术深度和实在贡献兼顾,将发展目标聚焦于科学发现上的贡献度和在重大战略实践中的贡献度,充分立足自身高水平智力优势,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点任务开展政策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解决科学前沿、重大工程建设等问题做出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智库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支撑。具体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推进自身服务社会水平提升及产学研联动发展,实现以智兴邦、以学兴国;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眼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育工程”,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充分意识到投身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作为,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依托“双一流”优势资源,聚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开展高水平政策研究;探索国家科教创新体系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为国家创新密集型产业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利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契机,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支撑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结论

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双一流”建设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对标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发展、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实的举措,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遵循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规律,坚持守正创新、久久为功,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锻造一大批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为青年学者提供成长成才空间,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潜心研究平台,致力于培育产出一批原创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坚决扛起和践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