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章:赏茶的真谛
2024-08-14
茶会主要是品饮茶汤,但是为了要把茶汤喝得很清楚,要先看茶叶。先了解茶汤的原料,再看泡茶,以便了解茶汤是怎么被泡成的。接下来看奉茶,了解泡茶者是如何把茶汤呈现给品茗者的,用的又是什么材质的杯子。有机会还要喝喝泡茶的用水,知道茶汤是用什么水浸泡而得,茶的色香味性是被承载在什么样的水中。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为一个泡茶者是如何让自己与品茗者了解即将被泡成茶汤的“原料”。茶叶从茶罐内拨到茶荷上供泡茶者与品茗者观看,这样做是对茶叶的尊重。如果是抹茶,则是以盛装在抹茶罐内的状态来欣赏。这里所说的茶叶罐或抹茶罐是指在泡茶席上泡茶使用的小型茶罐,这时候是不会取出大茶瓮来操作的。
茶荷是让客人赏茶,又持之将茶叶置入壶中的用具,它被传递在泡茶者与品茗者之间,所以要有—定展示用的面积,而且不容易让茶叶泼撒出来,置茶入壶的时候又有方便倒茶的出口。茶荷可以有各种材质与形状,原则上不要太小,要足足可以盛放该次所用茶壶冲泡五道茶汤的茶叶量。拨茶入荷的时候尽可能是拨足一壶所需道数的茶量,置茶过后再做调整,不够时再拨茶入荷一次,太多时将剩下的茶叶倒回茶罐。有时使用了大一点的壶,又冲泡了蓬松的茶叶,平时常用的茶荷都显得太小,就可以拿—张饮食级的纸张,裁剪成适当的大小来充当茶荷,置茶入壶时这张纸茶荷也是很好用的。因为要展示这场茶会的主角——茶叶,茶荷不能显得小气,即使是—方纸张,质感与尺寸也要显得落落大方。
将茶叶从茶罐拔入茶荷,要使用一支如渣匙般的长条型制品,协助茶叶顺利倒出,即便是紧结型或是碎角状的茶叶,用倒的方式也可以顺利把茶叶倒出,但有一支渣韪,利用它的尾端将茶拨出,就像有人扶着令人尊敬的人物走下讲台的阶梯一般尊贵。
接下来是传递茶荷给品茗者赏茶,这时泡茶者不做其他的事情,只是用眼神陪伴着品茗者。泡茶者如果这时又去做备水、擦桌子的事,品茗者就很容易分了神,而不是从泡茶者备水、调温、备茶的过程中,追踪泡茶者是如何将茶汤泡出来的。泡茶者陪着品茗者赏茶,也能知道品茗者对该款茶的反应。
茶叶乘坐在茶荷上面,是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赏茶的人摸它不得,只有应用自己的慧眼去解读它;也嗅它不得,太靠近它有损它的尊严。只消片刻等待,茶香自然会完整地呈现在茶汤之中,而且还让品茗者吃进肚子里。
最后赏完茶叶的品茗者,将茶荷送回泡茶者的茶席上,泡茶者开始展开茶叶脱胎换骨的转世历程,从第二生命周期的茶叶蜕变成第三生命周期的茶汤(第一生命周期是鲜叶,第四生命周期是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