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寒山寺,与枫桥对坐,听钟声吃茶

2024-08-14晏楠

茶道 2024年7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

渺小的个体记忆汇集成绵延无尽的海,肉体消亡之后,痕迹不灭。正如波尔坦斯基所言:“艺术家存在的目的,是让人的记忆可以消失得慢一些。”

一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在古老中国的文学里源远流长,在每一位国民的心中种下向往。

01

重游寒山寺

虽经常往来苏州,但到寒山寺的次数却寥寥。即便是在交通发达的现在,从常在苏州的落脚点到这里,打车走最快的外环路也需要至少30分钟。在现代,这里依然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六月初的苏州,雨季尚未开始,夏天的暑热也刚刚升起,是适合出游的绝好季节。这个季节的游人,以享受后半段人生的退休人士和学龄前的孩童为主,刚结束高考的少年是游人中朝气蓬勃的新鲜存在。

少年们重压下释放后的轻松,想必是痛彻心扉的快乐。此时毕业旅行的畅快和欢乐,会在以后许多年的记忆里鲜活。

每次遇到这样的少年,总忍不住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光。好像多看一眼就能从他们的青春和快乐里多分得一分。人果然是缺什么,最艳羡什么。

在寒山寺如织的游人里,看着这些少年,一起沉浸于他们的青春带来的酣畅快乐。

很巧,第一次到寒山寺是大学的毕业旅行,和家人一起随一个旅行团走马观花。第二次到寒山寺,是跟随老师和众同门在寒山寺做一场茶会,那次是和更多人一起,一直忙碌于茶会的各种准备,仍没有能安静参看的时间。

这是第三次来,一个人混在人群中,在寺院里每走过一处,都在记忆里搜寻之前匆忙到来留下的残存记忆。

02

静听“十八慢”

群属性的我们,终究是爱热闹的。哪里人多,那里必定人会更多,在景点最主要的那些地方永远都是水泄不通,可只要离开一点,就会豁然开朗。

在寒山寺也如此,当你以为整个寺院都人满为患的时候,只要错开人群,便能拐进了一处热闹中的净土。在寺院进门第二进院落的右边,有一处小院落和这边的院落相隔。虽然只一面墙半隔不隔,一切却俨然不同,这里断然不是步履匆忙的游人会留意和涉足之地。

院落是园林式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即便仍有不少游人,却依然能感受到寺院禅林的别样清幽。

院落并不完全封闭,一边和寺院的抄经禅房相邻,再往前是寺院的一座古老石塔和石刻回廊,回廊的尽头是寒山寺的敲钟处。不时有游人祈福的钟声传出,钟声浑厚,在一声声的钟声里,心也随之沉着静宁。

寒山十八慢,位于院落的主体建筑,一栋二层的仿古楼阁,被园林和回廊相围绕。“十八慢”源自于寒山寺的敲钟文化,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的说法。这里是寒山寺内的—个茶歇处,可吃茶休憩,也可抄经静心。

03

且吃茶去

新中式茶饮空间是对寒山十八慢更准确的定位,清茶、茶调饮、咖啡、甜点都有提供,且空间风格融合度高,氛围闲适。

一层的设计风格刻意突出了现代感,在墙面上使用了大面积具现代感的玻璃装饰,吧台和桌椅也都具有咖啡店的西式风格,只是细节的软陈上,用足了中式元素,调和了与建筑风格的冲突感。也正是空间和整体的冲突和融合,调动了“十八慢”这个场域的吸引力。

对佛法知之甚少,却深深记得“善巧”和“接引”四字。“十八慢”这样的存在,应该是对现代人接近佛法和修身静心的善巧接引。

空间特色是二层的金色屋顶和临窗水景。屋顶形状不是传统的穹顶式,而是呈波浪的起伏式。这起伏若风拂过水面激起的涟漪,似水在荡涤灵魂。

整个起伏的屋顶都被饰以金箔,亮灿灿的堂皇,让人挪不开眼睛。金,这高调而富丽的色调,代替着顷洒的日光,像极了西方极乐的佛光普照。

—整面的临窗水景,望一眼便心生凉意。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着夏日花窗外的翠色,而一年中的其它三个季节,也被这水面一一见证。—汪水里藏着四季的变换。

视线越过水面,透过花窗和院落的苍翠林木,可望见张继诗里的枫桥。临窗水景的这一排位置,是寒山寺里唯一能望见枫桥的地方,所以,不得不逗留于此安坐吃茶。

于此静坐,遥想千年前的诗人停宿江面的那个秋夜。羁旅的孤独和落寞,浓重的忧思和怅惘,在那样寒凉的秋夜,在钟声里该是一重重深重。

孤独来去不止歇,但时间从不被归还。

诗人已逝,河水东流,时间收容了上千年的庞大往事。此刻,再迎着水面听钟声,似乎能明白,在亘古的宇宙里,千年也只一瞬。

寺院依然香火延绵,钟声依旧沉宁、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