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夏日长 小院喝茶去
2024-08-14初空
夏日渐长,若能有个小院度夏,再泡上一壶茶,喧闹的世界就被隔离在外了。
壹
偶然在森林公园漫步,路过—个院子,看见别人家的院墙里,探出一串玉兰花,再仰头看,葱翠高大的芭蕉树,结满一串串饱满诱人的果实。这样的景致勾起心中的向往:何时我也能有一个小院子?
小院只有一个简单而朴实的名字——森林驿栈。既是驿栈,便随缘进去歇脚泡茶。柴门半开,一大小两只猫作为门童迎客。主人话语不多,只将庭院里的园林造景喷雾打开,取来收集的山泉水,便又忙活去了。
细腻的小水雾像云烟一样随风而动,清风徐来,凉意流动,水雾还驱散了蚊虫。院中有主人亲手布置的盆景、菖蒲、兰花、奇石。尤其菖蒲养得极好,以石易土,菖蒲附于石上,顿生江湖气。可见主人的“文人气节”。四周郁郁葱葱,一派“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的景象。
问起为何打造小院?主人答曰:“生意失败,干脆退休。”院外是红尘滚滚不由我,院内是自己的精神天地。钱是赚不完的,人却没有不老的时候。在城市中忙碌又浮躁不安的我们,何尝不想遇到属于自己的小院,安身立命,从容生活,在这小院里收获心灵的安宁和沉淀,享受生命最本真的恬静乐趣。
贰
在中国,约九成的人心中都怀揣着对院子的深情厚意,特别是那些挥毫泼墨的文人墨客。
作家冯唐在其作品中提及,人生中有四大难得之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院子的存在,无疑是他们心中向往的生活象征。
林语堂先生亦曾畅谈人生之乐趣,其中就包括了“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他渴望拥有这样的院子,用以承载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闲逸生活的向往。
巴金在《寂静的园子》中描述:“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巴金的院子,是静听松风、赏花闻香的所在。
书画家张伯驹的院子,蔷薇满架,牡丹芍药如云似锦。而作家张恨水的院子,则是槐花洁白,清香四溢。每当有客来访,他总会轻声提醒:“往旁边走,别踩着花。”
院子,是人间的—份宁静与欢愉。无需广阔,无需奢华,只需有花相伴,便能陪你走过四季。春有芍药牡丹,夏有荷花石榴,秋有山菊傲霜,冬有雪梅初放。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如同梦境般年年重现。
古语有云:“格物致知。”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与自然、四季的联系似乎越来越淡。而院子,正是我们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系的桥梁。踩在泥土上,感受大地的脉动。愿我们都能拥有—个属于自己的小院子,即使外面的世界喧嚣不止,我们亦可在其中细嗅蔷薇,拥有每一刻春秋冬夏。
叁
“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里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老舍先生笔下的院子,是他成长的摇篮,那里有着平坦的土地供他打太极拳,还有他心爱的花猫、金鱼、蝈蝈相伴。炊烟袅袅,家人围坐,尽享天伦之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稻花村,宛如一幅归隐田园的画卷。那里瓜果飘香,繁花似锦,鸡鸭嬉戏,黄狗悠闲。田园生活自给自足,宁静而美好。
梁实秋先生的院子,则是他与朋友相聚的雅致之所。月光如水,梨树下品茗,忘却外界纷扰,只留茶香与友情相伴。
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院子,无疑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几乎成为一种集体的憧憬和追求。这既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天性,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想象一下,若能拥有一座四季皆宜的小院,生活将会多么丰富多彩。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欣赏花木葱茏,竹影摇曳;细雨绵绵时,则可以聆听雨打芭蕉的旋律,感受苔藓翠绿的台阶。独自一人时,可品茶、读书、听歌、种花,尽享宁静与悠闲;周末时光,则可邀请三五知己烧烤畅饮,让烦恼随风飘散。在这里,可以聆听鸟鸣莺歌,观赏猫狗嬉戏,无需过多言语,只需沉浸在这如画般的风景中,便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这样一座属于自己的小院,拥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让余生充满安宁与惬意,隐于庭院,不争世事,心亦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