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血液合格率避免血液“报废”
2024-08-14何静晓樊荣
一袋合格的血液从献血者的血管“出发”,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才能被“送到”输血者体内,其中血液储存和发放是在供血服务科完成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血液的合格率,避免出现血液报废等问题呢?
临床治疗的“血液供给站”
供血服务科是血液中心重要的管理科室,主要工作是进行血液交接、血液贴签包装和血液发放等,为临床不断提供安全的血液,保证持续的血液供给用于临床治疗。这其中,各个工序都要全程进行冷链管理,另外要隔离冷媒和血液,血液的库存区域应该进行定期的清点、盘点等,在血液的进出、储存过程中填写各项交接记录,加强储血冰箱的温度监测,进行妥善的储存和包装,另外也需要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等。
目前国家对于血液安全管理十分严谨,持续质量改进能够较好地降低血液报废率。
排除血液报废的隐患
对于血液中心来说,血液报废率主要表现形式是破袋,其原因是工作中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比如对存储设备管理不够精细,有的血浆渗漏则是血袋质量的问题,或者冷库温度太低,血浆冻得太硬,造成稍微用力就出现碰损。供血服务科工作人员要对这些情况从血液入库存储到发放进行一系列的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成为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病人或者患者对医院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倒逼医院不断做出反应。从方法上看,持续质量改进需要医院通过规划,强化执行,并开展监督和评价来促进措施的实施,最终使医院服务质量循环上升,这是一个系统性的质量提升过程。
对于血液中心供血服务科而言,血液收集、制备、储存的每一个环节不慎都有可能造成血液的报废,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对工作人员强化献血知识的宣传,规范供血服务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血液收集、成分血制备、储存等等环节,进行细节化操作,规范操作流程,都可以排除血液报废的隐患,进而避免浪费血液资源,血液安全也得到更进一步的保障。
提高供血质量制度先行
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作为临床中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强调工作的优质性,通过成立质量巡查小组来提升管理质量,安排专项监督人员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实现高质量的工作效果。
对血液管理的过程进行改进,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提高供血服务人员的供血服务质量,逐渐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要求供血服务工作者规范化操作,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并且优化工作的流程,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系统,并针对性地进行血液管理等。具体包括以下的几点内容:
首先,是血浆入库的管理,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入库管理,具体入库的方式可以采用射频方式入库,对血液的外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轻拿轻放,以免破损,备注好相关资料。
其次是出库管理,必须认真核对,仔细检查血液外观情况,有无破损。
库存管理中需要采用简洁的贴签处理标记区分血型,便于出库方便,避免后期给医院供血时出现血型不符的现象。持续质量管理要求采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进行血液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快速看出血液在有效期之内的受控情况,另外加强对血液的监控,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进行血液识别等,如果血液距离到期仅剩7天,信息系统的血液颜色标记从黄色到红色,管理人员可以一眼看出快到期的血液。
对于报废的血液分析其血袋的编号和血液报废的原因等,对存放环境进行检查,对存放血液的袋子进行质量控制,减少这些客观因素对血液报废率的影响。定期对血液的报废情况进行的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成立专门的质量巡查小组,定期检查和评估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同时及时发现问题给出解决意见。每个季度对血液实行持续质量改进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质量巡查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体供血服务人员定期共同对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回顾,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工作、吸取经验与教训。
最后,注重事前控制,要及时地对血液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供血服务方案,与此同时供血服务人员会把重点血型或者特殊血液等进行标注,对保存环境如冷库、冰箱等存在的问题,如门的开关处是否损坏失控、内部是否有尖锐的凸起、碎冰等,血袋存放是否平衡避免冷冻时出现凸起,造成碰触破损等等,这些都要事前做好充分的考虑,定期对所有储血冰箱进行维护,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总之,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显著,能够有效地提升血液入库、储存、出库的管理效率,保证供血的安全性。未来,在供血服务科改进中还可以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一旦出现血液破损等问题可以进行预警提醒,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报废的问题,另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供血服务科的血液保持质量。持续质量管理中,通过不同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评价,找到彼此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