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防控,预防医院感染
2024-08-14吴哲
人们去医院看病或办事时,往往因不重视防护而感染疾病。因此,医院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构建安全的医疗环境。
什么是医院感染
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对超过平均潜伏期时间的感染或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几个特点
1.医疗环境内发生:包括医院、诊所、护理机构等医疗机构,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与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或其他就诊人员接触,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感染。
2.多种致病微生物:医院感染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引起,形成传播链路。
3.易感人群:老年人、新生儿、免疫抑制患者等,这些人群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抵抗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
4.接受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因为创口可能成为病原体进入体内的通道,因此,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主要有三个原因
1.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医院感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医院中,不同患者之间可能共用相同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手术室等资源,这增加了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的风险;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一个患者后,如果没有正确执行手卫生行为,可能会将病原体带到另一个患者身上。
2.滥用抗生素
医务人员可能过度使用或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患者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耐药菌株的感染,因为原本对抗生素敏感的病原体逐渐演变成对药物的抵抗,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使得医院内的感染更难以控制。
3.环境消毒不当
医疗设备、手术室、病房等环境的不彻底清洁和不正确的消毒程序可能导致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开展感染监测工作
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明确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性等监测指标,通过系统性的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的高发区域和高危人群,同时,尽快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其次,建立感染预警机制,及时发布感染监测结果和趋势分析,及早发现感染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并向医务人员传达相关信息,使其能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医护人员加强防护
医护人员是感染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需要加强防护意识和培训。首先,医院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并提供全面的培训,确保每位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防范方法;其次,强调医护人员遵守临床操作规范,做好标准预防,特别是在处理感染性患者或患者体液时的操作流程,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最后,医院管理层应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始终能够使用高效且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感染传播的可能性。
3.加强手卫生
手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正确的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前后都应当进行手卫生,减少潜在的病原体传播。此外,在处理废弃物、污染的医疗器械等污染物品后,同样需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手卫生包括流动水下七步洗手法和使用快速手消毒剂两种方法。在流动水下七步洗手法时,医护人员应使用水和洗手液,将双手的所有部位包括指尖、指间、手背、手腕等进行充分洗涤,确保至少40秒以上;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时,需要涂抹足够的量,涂抹时间足够,确保酒精充分与手部接触,杀灭病原体。此外,医护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在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清洁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血液体液暴露风险后)、进食前后、使用洗手间后等,都需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手卫生。
4.做好消毒与灭菌工作
首先,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消毒与灭菌制度,明确清洁消毒的标准和流程。不同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可能需要不同的消毒方法,因此,确保按照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消毒是关键;其次,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维护性清洁。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注重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关键部位的清洁,有助于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留;最后,医院应确保工作人员接受系统的消毒与灭菌培训,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
5.制定严格的隔离政策
感染患者应该得到及时的隔离,并根据感染类型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明确隔离的标准和分类,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特性,制定相应的隔离政策。同时,设立专门的感染隔离区域,确保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之间的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合理规划隔离区域的布局,确保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之间的有效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