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心”锦囊

2024-08-14覃健凤宋艳丽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4年8期

你了解心源性猝死吗?此文为你讲清楚!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顾名思义是因为心脏病引起的一种死亡。这种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为心肌梗死或者恶性心律失常。通常发病比较急促,而且迅速,一般出现在死亡前的一个小时之内。心肌梗死一般是由于心脏血管(我们叫做冠状血管)堵塞导致了相应的心肌供血阻断,心肌坏死造成心脏的损害,不能进行正常的心脏工作而导致患者的死亡就叫做心源性猝死。

另外,心脏恶性心律失常,比如房颤、室速、室扑,甚至室颤等,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出现严重障碍,不能满足全身的血液供应导致的死亡也是心源性猝死。

常见症状有哪些

1.胸痛:心源性猝死常伴随剧烈的胸闷感,患者感觉胸部被压迫或挤压,并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起心肌细胞损伤,患者会感觉到胸部不适。

2.呼吸困难:心源性猝死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血液供应不足,使得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此外,心肌缺氧还会导致肺循环淤血,加重呼吸困难。

3.无力或头晕:心源性猝死患者常常在运动或活动后突然昏厥,这是因为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缺血和缺氧。此外,心搏骤停时,大脑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导致患者突然昏倒。

4.其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呕吐、冷汗、颈部或胳膊疼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因素有关。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多种多样,因此,在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心源性猝死最有可能发生在已经有心脏问题的患者身上,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包括:

1.心脏器质性疾病:如果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病症,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起心源性猝死。

2.恶性心律失常:如果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不及时地治疗,可能会诱发心源性猝死。

3.冠心病: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因为冠心病在发作时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会影响心率。

4.其他疾病和事件:某些肺部问题或者是患者出现身体严重受损、溺水以及触电等情况也都会导致发生心源性猝死。如果患者使用毒品或者是当身体出现电解质等问题时也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发生心源性猝死如何急救

在紧急情况下,请先立即拨打120等待救援,不可擅自步行回家或者前往医院就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往往会意识丧失,这时候旁边的人需要立刻判断患者的意识情况,大声呼喊病人,如果病人没有反应,应该立即判断有没有大动脉搏动,选择股动脉或者颈动脉。如果大动脉搏动消失,可以判断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给予患者行心肺复苏术,选择按压的部位是病人胸骨中下1/3的位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选择两乳头的中点进行按压,按压的深度不小于5cm,按压的频率要大于100次/分。另外,按压30次可以进行2次人工呼吸,一直按压到有120急救车来或者其他施救人员过来帮忙。需要注意的是,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仅有4~6分钟,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

除此之外,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措施还包括除颤治疗。如果是心室颤动或者室性心动过速,需进行电击治疗,初次电能量大概为200J,无效时需增加电能量,但是不能超过360J。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1.治疗原发病:如果想要预防心源性猝死就需要先治疗原发病,并进行风险评估。患者如果患有冠心病(尤其是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心室射血分数(泵血能力)较低或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病症,就需要及时就医诊治,因为这些病症均为心源性猝死、室速及室颤的常见诱因。

2.规律运动:规律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效率,降低血压和血脂,从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戒烟、限酒:吸烟、过度饮酒等因素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长时间大量饮酒及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缺血缺氧状况。戒烟限酒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别熬夜:熬夜会导致体内内分泌失调,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长期熬夜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症状,如焦虑易怒、情绪波动剧烈;记忆力减退、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差,以及头痛、头晕、耳鸣等。此外,还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和脱发明显等情况。当身体出现这些状况时,应引起高度重视,意识到可能已过度疲劳,需调整工作节奏,适度休息,以恢复机体功能。部分人在猝死前会有征兆,如心绞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大量出汗等症状。

5.注意控制体重:肥胖、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等心源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所以,要积极控制血脂,合理膳食,保持体重稳定。

6. 学会应对压力:长期承受过大压力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减弱,进而加大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通过掌握冥想、瑜伽、按摩等方法来调适身心,缓解压力,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及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