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种重建,为创新人才发展奠基
2024-08-11戚燕冰
2022年,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创新素养培育的要义,即着力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实践的开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实践创新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参与能力、设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团队意识和批判思维。
青岛超银小学以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为重要抓手,契合省、市创新素养主要研究方向,即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培养,践行“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育人使命,通过多年案例分析、课堂实践,探索出了“541”项目式学习模式,以学科内项目式学习和融学科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为案例,重建学习存在、学习指导、学习驱动三种机制,为持续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提供实施路径与实践思路。
重建学习存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无边界化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是知识的传递,而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学习系统是一个错综、交互、关联的系统,影响学习的因素众多,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托。重建突破学科、场域界限的学习存在机制,有助于从学习真实发生的角度整合学习影响因素,提升学习质量,触发创新资源的多维度开发利用。
打破学科壁垒,项目式学习实施常态化
工业飞速发展以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多是单学科的,真实世界却永远是复杂多变、不区分学科的。为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学科内的单元统整和超学科的单元探究来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实现项目式学习常态化实施。
实施学科内的单元统整。以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童年”为例,教师将学习内容置于以“美好的童年”为线索的不同情境中重组,设计“童年故事屋”“童年展览会”等任务,建成“童年博物馆”。在项目式任务驱动下,学生不仅完成了既定学习目标,而且在语文大单元学习中融合音乐、美术元素与情境,巧用博物馆的布展要素,实现了学科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五年级学生则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学习,为妈妈制作相应图形的实物手提包。从构思到设计,从测量到裁剪,从缝制到装饰,独一无二的私人定制手提包,于妈妈们而言,是“包”治百病的礼物;于课堂而言,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充分整合单元内知识要素的动手实践创意。
实施超学科的单元探究。学校常态化实施超学科课程和课程周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各年级学生每学年都需要完成六个探究单元的学习,其中,第一种是常态化实施的每周四节的探究课;第二种是课程周,即学生用一周的学习时间,深度围绕一个探究主题完成项目式学习。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浸润在超学科的学习中充分思考、研究、合作,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解决问题的实质是超越学科界限的知识及经验应用。以五年级探究主题“世界如何运作”为例,其话题为:“X行星计划——当地球资源濒临枯竭时,如果你在太阳系里发现了一颗可利用的新行星,它会是什么样子?”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语文、数学、美术、英语、信息科技等各学科知识素养荟萃成一道脑力“大餐”,道德与法治、音乐,乃至体育学科也在其中调味中和。由此可见,在课程周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收获超越学科的知识素养,更能收获愉快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打破教室桎梏,项目式学习场景多元化
在教育3.0时代,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学习的场景不仅是学校课堂,也可以是家庭、剧院、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甚至线上,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学校一直在探索课堂的无边界化,将课堂搬进动物园、植物园、美术馆、超市等,实现项目式学习场景多元化,开发了一系列场馆课程和研学课程。
场馆课程是指师生在特定场馆中进行为期一天探究学习的课程。为让场馆中的各种元素成为学习的助力因素,学校设计了一年级超市课程、二年级安全应急体验馆课程、三年级动物园课程、四年级植物园课程、五年级美术馆课程、六年级博物馆课程。
研学课程则是指师生在行走中丈量城市、感受世界的实践课程,其学习场景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切换,包括一年级的社区体验、二年级的城市挑战、三年级的掐丝珐琅工艺实践、四年级的科技文化探索之旅、五年级的实地树屋搭建、六年级的艺术之路探秘等,以及全校各年级的商业小领袖课程。
学科学习综合实践化、超学科化、学习场景多元化、成果可视化等变化革新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专注化,伴随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的项目式学习场景越发立体序列化。
重建学习指导机制,实现素养提升可视化
学校以新课程标准的高质量实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为教学宗旨,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努力改变学习的指导机制,力求学生素养提升策略的可视化。
学生做主角,让学习真实发生
低效课堂一般存在于师生间的无效“接力问答”,这种形式只不过让教室的空气中“弥散”着“学习的元素”而已,学习未必真正发生。新课标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学校将之具象为让学生用一节课中四分之三的时间充分自主探究、体验、合作、表达。如,学校语文组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中,在达成“结合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这一学习目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再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细节,分析、体会人物特点,圈画相关词语、句段,并作简单批注。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出文中一个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组内分享观点,小组根据成员的分享进行梳理、补充、汇总并进行学习成果的分工展示,在充分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中,学生全员高效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工具做支架,让思维被看见
在教学实际中,只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却不给出具体的工具、方法,会让师生感到无所适从。为此,学校教科研中心结合新课标中的教学策略为师生提供了25个思维工具支架,助力思维可视化、有效评估、有效分组合作等,直指课堂教学的思维力与表达力培育。
以语文组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为例。教师抛出核心问题:“何以见得《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奇的神话?你有哪些证据?”在这之后,教师给了学生两个思维可视化工具:“词、短语、句子”“地垫”;两个分享工具:“GOGO”“流浪与留下”。“词、短语、句子”这个工具用于学生独立思考之时,让学生找出“神奇”的证据并记录下来。“GOGO”和“地垫”用于学生小组讨论之时,“GOGO”即总结对方的分享之后再开启自己的分享,“地垫”则是将大家的意见合而为一的总结工具。最后,使用“流浪与留下”这一工具,“流浪的人”去看一看其他组的讨论成果,“留下的人”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组内的思考过程。整堂课,教师借助工具适时抛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
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已成为校园课堂教学新常态,教师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总结、自创教学工具,完善课堂实施策略。给“未来的人才”扩容教学工具箱的过程,也是师生创新素养生成和迭代的过程。
“541”为模型,让评估前置
课堂上的高效来源于备课充分,这离不开学校“541预—立—思”模型的实施。“541”意为:成事十分,五分筹划,四分执行,一分复盘。以项目实施为例,一个出色的项目式学习,在“五分筹划”的环节,会让评估前置。厨师品汤是评价先行,尚有修正的空间,而顾客品汤则是终结评价,已经没有了改变的余地。身为教育者,当时刻秉承“厨师品汤”的指导原则,设计好“五分筹划”,落实好“四分执行”,让“一分复盘”成为发展迭代的点睛之笔,而非救火之举。“541”模型不局限于一个领域,或者一项工作,而是一种模式,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以及我们对时间的分配;“541”模型应用于多种场景,促使学习的指导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评估前置的学习让目标成为导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创新思维力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得以提升。
重建学习驱动机制,实现创新联动合作化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拥有“自推”的力量。正如同,想让汽车跑得快,关键是踩油门,而不是推轮子。总结教育前沿专家和脑科学的研究可知,影响学习者创新能动性的因素主要有:选择权、发言权、主导权、目标感、参与感、成就感、价值感。为此,学校重建学习驱动机制,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通过三者联动,赋能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学生,做好学习的主导者
学习并非单纯指向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权、领导力。学校倡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例如,取代校规校纪的是各班师生制定的班级公约,学生自主绘制班级愿景、班级画像,全班学生共同为这个愿景而努力;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有一份职责,为班级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班会、大队例会、学生集会等均由学生策划、主持、总结。
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学校开展了“悦能成长”学生自主社团活动。社团的主持人均为学生,全体教师担任社团顾问,顾问的职责主要是给社团主持人答疑解惑,不插手他们的课程设计、组织管理。目前,学校共有100个学生自主社团,涵盖“益智素养类”“生活实践类”“职业体验类”“劳动技能类”和“问题解决类”五大类别。社团主持人由学生们自主申报,申报成功后,主持人们各显神通,进行校园招募。招募当天,学生们在智慧校园平台掀起了一轮抢课高潮。学生社团的学习成果展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这进一步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更能收获超出预期的创新体验。
教师,做好学习的引导者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修订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导向,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基于此,学校转变以往听讲座模式,将教师培训变成共创工作坊的形式,赋予教师们发言权、选择权、主导权,充分激发教师们的参与感、成就感;在工作坊中,教师们主动研究如何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课堂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们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成为有能动性和自驱力的学习者,破除了沉默文化,时时体验学生们的心情,将工作坊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家长,做好学习的支持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伙伴,家长是教育路上最重要的同行者和支持者。支持,代表着支撑、保障与支援。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长应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崇尚学问的家庭氛围,并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提供适时有效的支持。为帮助家长更好地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除了常规的家委会活动,学校会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定期举行“爸爸读书坊”活动,将《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书籍作为重点研读和感悟分享的书目,使家长以读书所得滋养孩子的成长。此外,借助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力量,定期开展家长工作坊等学习活动,让家长更多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习社区稳固三角形的重要一角。通过家校协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提升,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依托“三个机制”的重建,学校全方位、整体性、序列化地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较好地提升了学生探究世界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学以致用、有效迁移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创新教育”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