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学习空间的变革向度

2024-08-11邵兴江江志明

教育家 2024年27期

学习空间是服务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学习空间是系统性跃升的关键要素,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推进高质量学习空间建设,要在认知观、功能观和方法论上开展多向度的创新变革。

空间高质量:教育新时代的重大变革方向

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学习空间的高质量建设,不论是政府层面的学校设计规范与建设标准,还是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理念、单位面积投资造价以及对不同空间的功能需求等,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发展。例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近年来都已更新出台了新的学校建设标准。上述变化是教育内外部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代教育呼唤更高质量的学习空间。如今,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型,脑科学、学习科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建构主义、教育神经科学等理论的发展,使人们更科学地认识到“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意义建构与学习情境及空间密切相关。新时期,在讨论“人是如何学习的”时,更强调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同时,教育供给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以教师、教材为主的知识供给模式,正在被学习主题综合化、课程供给个性化、学习线下线上混合化和学习评价精准化等方式替代,以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为上述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并在物理意义上改变了学习生态,特别是催生了深度学习、无边界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外部社会期待更高质量的学习空间。全球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带来社会对教育的新追求,特别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当今我国社会已迈入新时代,正加快拥抱工业4.0时代,努力向中等发达经济体迈进。人民对4.0时代的学校教育抱有“更好、更公平”的期待,包括提升学习空间在内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改革的核心任务,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更智慧、更人本、更绿色的学习空间。

迎接上述变革,需要创新学习空间变革的方向。在认知观上要大力推进学习空间连续体建设,在功能性上要创新实现学习空间的场景化育人,在方法论上要积极引入学习空间的循证化设计。

学习更泛在:构建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

面向未来,校园学习空间建设要超越传统认知,将校园视为由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空间共同构筑的“学习空间连续体”,师生日常的教学活动在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中动态、灵活地开展。

正式学习空间仍然十分重要。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校园里的育人活动是发生在以普通教室、实验室为代表的正式学习空间里的,然而,随着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尽管如此,正式学习空间仍然是育人活动发生的主要物理空间,特别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发生场域,在校园空间建设中依然占据核心地位。

非正式学习空间日益重要。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高质量办学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非正式学习空间,学习者可依据自我需求和学态,开展自主探索、沉浸式学习等活动。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学习活动具有成员开放、时间灵活、内容自主、方式自由、过程非结构化等特点,其空间形态可以是开放、半开放或封闭的。从具体类型看,校园中的门厅、走廊、架空层、广场、运动场、图书馆、食堂、树林、草地等,都有成为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可能性,例如走廊,其不仅是交通空间,那些通过合理设计而形成的节点空间、线性空间和面域空间,还可以成为师生重要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混合学习空间成为新型学习空间。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大幅度丰富化,混合学习空间日趋成熟并被普遍推广应用。新媒体教室、VR教室、虚拟实验室和元宇宙会场等成为校园空间的新配置。可以预见的是,线上教育和线下传统学习空间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学习空间变革的普遍趋势。

上述三类空间在校园布局中的关系并非“零和博弈”或“重非轻正”,它们都是校园“学习空间连续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过度美化非正式学习空间,现有不少研究总是过于浪漫化地看待非正式学习空间,认为只要体现自由、开放、合作、民主或技术丰富的空间就是好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也不是正式学习空间的“有力补充”,而是校园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同样地,我们也不能过度美化混合学习空间,当然更不能将其拒之门外,而应将“该类新型学习空间能否更有效地促进师生成长”作为评价的价值准绳。不可否认的是,混合学习空间已是人工智能时代日益重要的新生力量。概言之,三类空间对师生的卓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校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建设不可顾此失彼,而应同等对待。

功能新定位:推动空间的场景化育人

面向未来,要创新学习空间的功能定位,更新完善学校设计类规范与标准。学校不仅要为师生学习提供功能类别更丰富的学习空间,也要着力推进空间与课程、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合,还要从场景化育人的视角建设学习空间。

积极建设具有新型功能的学习空间。在常规学习空间基础上,要加强具有新型功能的学习空间建设。要重视师生的项目化学习、展示性学习、沉浸式探究学习等新需求,着力加强对项目化学习空间、路演学习空间、真实性学习空间等新型功能空间的引入。要重视VR技术、新型教育装备与工具等为师生学习带来的新价值,着力加强对虚拟现实教室、工具图书馆等新型功能空间的引入。要重视传统空间育人理念的创新发展,如推进图书馆从以藏阅为主的空间,向藏、借、阅、研、休等多元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空间转型。要重视常规空间功能的兼容拓展,如通过对既有正式学习空间、景观公共空间、后勤公共空间等场所的兼容拓展,提升这些空间的非正式学习功能。

推进空间更好融合教育思想。要超越“校园空间只是具有遮风挡雨功能的建筑”观念的藩篱,推进空间更好融合教育。学校学习空间的建设,要基于自身办学历史与特色定位,与办学理念同频共振,实现学校理念与建筑精神的有机融合。此外,还要考虑与具体学习空间相适配的课程建设、保障该空间功能实施需要配备的教学资源和装备,实现空间、课程与教学资源三要素的有机融合;考虑具体的教与学的方式,围绕学法合理组织平面功能设计,实现布局、学习样态与设施配置的有机融合。

场景化育人是空间建设的新思维。要超越从静态视角考虑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传统思维,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思量建筑如何实现“形式追随功能”。建筑师总是习惯性地从静态视角考虑学习空间的功能规划,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影响人的社会性活动,交互性、动态性、发展性是教育的典型特征,在规划和设计空间时需从动态视角考虑空间的多元化使用场景,并结合其中的主要场景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优化设计法:高质量空间的循证化设计

面向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要超越经验型设计而走向基于证据的循证化设计。当前,大部分学习空间的设计仍主要依赖经验,空间设计未能很好响应师生需求、未能体现空间的科学性等问题还比较普遍。因此,应大力倡导空间的循证化设计法。

其一,空间设计要结合教育学证据。例如,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真实性问题情境设计,要紧扣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即“真实性”,其表现性特征宜抓住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限制性等。

其二,空间设计要结合学习科学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证据。空间的色彩、采光、温度、湿度、声学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师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图书馆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中,相比于南侧自然采光,北侧自然采光能让师生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其三,空间设计要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具体而言,包括国家规范《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和各地方相关政策要求等,积极体现空间的智慧性与人性化设计。

【本文系浙江大学“区域整体提升校园建设品质研究项目”(课题编号:S202400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