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空间:亟待一场新的设计革命
2024-08-11李葆萍冯雨涵
继自动化机器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后,智能化信息技术进而又延伸到人类的智力领域,冲击了我们对理性的认识以及对如何获得理性、应用理性的理解。学校是人类知识传承和未来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校园是育人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面向未来的学校学习空间设计必须体现出人类进化史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跃变。如何实现这一跃变?本文试从学习空间的设计特性、学习空间变革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学习空间的设计特性
据考证,甲骨文中的“”(学)字,上半部分代表“手”和“爻”,引申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内容;下半部分代表建筑,即学习的场所。从中不难发现,学习活动与学习空间是相伴而生的。今天的校园便是最重要的学习空间。学习空间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态的转变不断发生变化,但整体而言,好的学习空间在设计中要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特性——
时代性。学习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育建筑或学校建筑,它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学校的建筑风格和设计也映射出当时、当地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风貌,可以说学习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文化传承、文化塑造和文化创新的产物。
功效性。学习空间是一种专用的空间场所,它的存在是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支持。面向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需要特定空间、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不同学校的学习空间不应是千校一面的而是高度定制化的,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不应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不应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默会性。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习空间设计中的布局安排、设施配置和使用方式都源自特定的教育制度,这不仅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也体现了某种社会文化、治理制度对公民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规范。换言之,学习空间借助于本身含有的“象征”和人的“共情”传达了某种默会的观念和规则。
选择性。纵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习空间演变历史,学习空间和教学活动并非伴生性的同步变化,而是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涌现出形态各异的学习空间设计方案。综合师生对创新事物的接纳程度、建设的成本收益、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的便捷性等多种因素,最终某种(些)学习空间会成为主流。现代学校的空间设计将工业生产领域对于“标准化”“大规模”“高效率”等价值追求移植到人才培养领域,同时将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等作为理论基础。最终源于德国的班级制教室在实践中被证明比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由混合教室更能胜任分科教学的实施以及教师对班级内大量学生的有效管理和统一讲授而保留至今,以至于让我们觉得学校似乎生来就当如此,足见该设计的成功之处。然而,成功带来的另一面则是,一旦时代发生变化,这种设计就有可能阻碍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学习空间需要再次进行一场新的设计革命。
学习空间革命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加速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据估算,近五十年来产生的知识已经超过了过去三千年的总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其几乎实现了以天为单位的进化。在这种社会知识高速累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以往基于静态、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失效。信息时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借助信息技术,现实世界被数字化,并以数字孪生的方式和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人类通过对数字世界里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计算、挖掘、分析来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和模式,催生出计算科学研究范式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实现了人类科学研究和知识发现从传统的理论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信息时代进一步唤醒了个人对主体性和自由的追求。以往将学习主体视为抽象的群像式的存在,移植工业流水线的无差别、同质化的“学习者”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描述信息时代的学习者。
上述变化意味着曾经可胜任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在信息时代正逐步瓦解。创造性思维、分析思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好奇心、敏捷性、灵活性等被认为是未来人才的重要技能和特质,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将被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景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替代。遵循教学计划,通过教师讲授、个人练习来记忆、理解和应用已知知识的学习方法必将让位于偶发的、人机协同的,以搜索、推理、优化、发现为主要途径的面向未知的元学习方法;熟悉的分科课程的知识体系将通过有限的核心概念进行整合;去境脉化的客观知识学习将被融入真实情境的项目式、问题解决式学习所取代;以筛选为目的的阶段性的知识记忆学习评估将被以个性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和增值性评估所取代;基于效率、科层制的学校管理文化将被基于尊重、弹性化、可选择的学校治理文化所取代。
校园是学校教育体制的具象化表达,是其中育人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容器”,要和发生于其中的教育活动保持自洽。因此,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的设计要投射出对于信息时代理想的教育形态的期待,并把这种期待通过校园的建筑、景观、文化符号等表现出来;要从育人的目标出发,反推需要的办学文化、办学制度和办学资源,并通过内置于空间的软硬件教学装备及资源的配置、布局、使用方式、流程设计等,赋能和拓展具体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以新的师生行为塑造和接纳新的教育观念。从这个意义来说,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设计不是对已有空间的改造和重新装修,而是需要从学习空间设计的底层逻辑进行重新架构,是一场面向信息时代的“学习空间革命”。
学习空间革命的实现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22年发布的《中国中小学学习空间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校新型学习空间建设得到重视,师生对空间满意度较高,空间安全性、使用舒适度较好。同时也存在对学习空间的理解平面化、社会性空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空间设计上依然高度聚焦知识传授环节,技术创新教学支持不足,建设形式化、表面化,与课程联系不实,师生交往空间单一、使用率较低,等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学习空间的重新设计主要表现为:增强空间的开放性——空间尽可能和外在环境相联通,保持可及性、可见性,这种联通不仅是物理上的,还包括发生于空间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与外界的连接以及师生心理上的体验;增强空间的灵活性——置于空间内的教育设施设备具有可移动性,讲台的去固定设计,面积、功能各异的空间配置,等等;增强空间的智能性——将更多的信息技术配置到空间之中,使其具备环境感知、智能管控等功能,有效支持数字化创新教学和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等;增强空间的绿色可持续设计——“0碳学校”“海绵学校”等引发师生对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的关注,成为很多学校的价值选择。
由此可见,学习空间革命不仅是打开某些封闭场域的围墙,或是拓宽走廊,加装可预约的讨论室、配置先进的信息设备等这类可见的物理性变化,它的本质是打造出可落实国家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目标的学习场域,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因此,学习空间革命应当wPYoQaBAC9Ccth8p7npnmg==从学习空间的性质出发,与课程体系、个体高层次需求和时代特性相结合,在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和育人能力上发力。
具体而言,学习空间革命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革命应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文化以及可调用的各类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新建校要对校园建筑、景观、空间功能类型、空间数量和布局、数字化校园设计等进行整体设计;建成校则更需要从转变育人方式的目标出发,找准学校紧迫的需求制定可行的空间优化、改造方案。
空间革命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认知规律,进行课程学习空间设计。营造学科知识应用的真实环境,注重装备配置的专业性和可及性等,如融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操作于一体的科学类课程教室设计。
空间革命应体现当代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内在认知结构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行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于社会文化和规则的习得,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需关注学习者新旧经验的关联、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营造开放、互动、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社交资源,从而达成个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未来学校研究”(立项编号:CHEA202002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