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空间更具教育的价值和力量
2024-08-11刘莉莉
校园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空间环境建设上,学校需要的不是奢华,而是温馨;需要的不仅是可见的视觉之美和艺术之美,还有能够滋养心性和唤起灵性的人文之美。校园空间建设不是花钱请设计团队一次性打造出来的完美,它是师生与空间共生共创的生命场域,也是一种文化样态。伴随校园环境改造的迭代升级,中小学校长更加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空间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自觉提升自身的空间领导力。
校园空间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空间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承载着校长的教育理想,充盈着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提出建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应该成为道法自然的有生命的整体。事实上,不仅校园建筑物是有生命的,校园里的每一件器物、每一个空间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只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角角落落都散发出生命气息,校园才能成为学生向往、喜欢和眷恋的地方。因此,校园空间改造不应仅仅追求宽敞现代、复古典雅或是自然清新的外在直观感受,而要深层次地追问:我们的校园空间到底为谁而设计;空间能不能真正给予师生一种人性化的关怀,让师生在校园里有更美好的生命遇见,进而让学校文化通过在这个空间里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彰显。
校园空间要成为助力学习的一种存在。伴随着时代更迭,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价值都在发生变革。我们面对的是更加开放的社会,是更注重合作的社会,也是需要持续学习的社会。我们需要有意义、有意识的学习,同时也离不开无意识却有意义的学习。当前,尽管学校可见的围墙尚未被打破,但学习空间已经变得无边界。校园不仅涌现了实时在线课程与异步在线课程交互形成的新型“混合式学习”平台和场域,校园空间也开始从注重学科课程教学的封闭式设计走向开放式的学习中心和思维广场的建构。在这样的“场景革命”中,校园空间改造迎来了全新的教育设计升级。第一,突破时空限制,让“泛在学习”在校园中成为“更多的可能”。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决定学习的时间、空间及方式。第二,更多依靠虚拟现实技术,让校园里的更多空间成为沉浸式学习的场域。校园空间建设要有情境、有事件、有情感,时时处处都可以唤起灵感、引发思考,探究学习。第三,增强开放性、可变性和人文性,并有适度的留白——允许喜欢独处的学生有发呆的时空,允许压抑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宣泄……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实、随时随地发生。
校园空间是一种连续的存在。校园空间建设不是割裂的、孤立的,而是带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学校文化需要通过可视化的空间来传递,同时,学校有传承才能让校园空间环境有故事被记载,让空间真正成为有教育力量的文化样态。因此,校园空间改造不是清零而是敬畏历史的重建。即便是经费有限或是权力所限,校长仍要有系统的思考和顶层设计,让校园空间成为一部鲜活的校史,彰显几代教育者的主张和期许。古今中外,底蕴厚重的学校都有着各自根脉相连的空间符号表征。例如,英国的比黛尔学院(Bedales School)拥有艺术和手工艺特色的橡木图书馆,博德瑟特公园学校(Beaudesert Park School)有充满田园气息的图书馆,还有一所学校,校园里的室外游乐设施、室外座椅、门窗、衣架、柜子、桌椅板凳等都是几代师生手工制作的。这些校园空间展示着学校学术力量的强大与渊源,弥漫着师生共同成长和生命延展的气息。
总之,校长空间领导力折射出的不仅有校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有校长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智慧。时代呼唤教育家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尤应立足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的大格局、大视野和大境界重构校园空间,让充满教育价值和力量的校园空间成为时代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