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2024-08-10黄志兰

知识文库 2024年12期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德育课程,其所具备的德育功能价值比较显著。在课堂上有效渗透和融入德育文化,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思想观,展现出优秀的品格,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当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德育的促进功能,在全面整合德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育人活动做出革新和改进。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意义分析

1.1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新时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需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培育和建设。而在这一目标引领下,加强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效渗透和融入,能促使学生扎实掌握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道德文化资源,以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思想观,综合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比如,在教材中包含着与社会规则、法律条约有关的课程内容,在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让其加深对内部道德思想含义的认知和理解。以便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始终遵守着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其做一名有礼仪有涵养的优秀初中生。

1.2 强化学生法治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包含的法治思想内涵比较丰富,对于启迪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贯彻的关键支撑。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加强德育在课堂上的有效融合,能促使学生对内在的法治思想含义加深认识。以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基于自身所积累的法治常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说,在初中阶段,学生可能会面临校园暴力等一些风险问题,而渗透法治常识,既能让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能促使学生在形成良好法律素养的前提下,杜绝自己参与到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活动当中,以便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

1.3 助力学生健康生活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强调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这一目标引领下,教师有效发掘德育资源,将其渗透到课堂之上,能切实改善当下的教学面貌和氛围。促使学生在积累丰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转变自身的成长和生活观念,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品质,综合发展学生的素质水平。可以说,加强德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当中,教师需要紧跟改革的发展步伐,在明确核心素养目标引领的前提下,有效整合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探寻更有效的德育实践路径。

2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分析

2.1 整合德育文化,启迪道德意识

为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展,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时,需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发掘与有效钻研,从而保证所获得的德育文化内涵更加的丰富。在全面促使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并以此为助力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思想观。教师需要从德育文化角度着手,有效发掘丰富的文化要素,按照不同主题进行科学分类。保证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更具有模块化针对性,促使学生在积累丰富文化常识的前提下展开深入地思考。比如,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围绕学生自我认识、情感、生命观念、法治素养、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单元模块的优化设置。所以,教师在发掘德育资源时,需要立足于单元整体进行综合考量,在确定单元目标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为着手点,发掘和整理更加丰富且全面的文化知识要素,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意识。

比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围绕“成长的节拍”这一主题,有效发掘丰富的文化要素,让学生能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品德进行自主分析。在结合生活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明确今后的成长和学习方向。更要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让学生能展现出良好的品格素养。教师还需要从生命维度角度着手有效发掘文化资源。可以就现实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生命典型案例进行资源整合。然后在向学生讲述和渗透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让其在今后的成长中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或者,教师也可以从强化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角度着手,发掘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规则要素。比如说,在公共环境下需要排队等,让学生能从小便建立起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展现出良好的品格。

此外,教师在发掘与整理丰富德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还需要秉承着有效拓展延伸的行动准则,重点加强课外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延伸。比如,可以从爱国视角着手,在引领学生学习教材中所包含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自主搜集和整理更加丰富的爱国主义材料。可以了解丰富的革命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受到正确的启发,从而在今后的成长中展现出优秀的爱国情怀,综合发展学生的爱国品质。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明确德育目标,加强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现代化媒介支持,构建完善性的资源储备中心。在微课支持下构建多个资源模块,方便接下来的德育课程规划与实施时,能拥有丰富的素材作为参考,也可以为学生自主检索与学习更多的德育文化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基础。

2.2 构建法治情境,激发法治思维

在德育目标引领下,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题,有效发掘丰富的法治文化资源,构建更鲜活的法治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综合感知与思考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

比如,在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围绕“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节课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当前所具备的法治思想认知基础以及所积累的法律常识,从教材角度着手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德育目标引领,遵循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有效构建课程目标。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做到遵法守法,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模式。之后,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与法律保障生活有关的各项要素进行资源整合。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能对现实生活情景加深思想认知,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比如,教师从交通法规这一层面着手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案例,如骑电动车的人未戴头盔或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行为。在案例搜集与渗透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想观念,促使其围绕情境中所获得的要素展开分析。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一部分内容,搜集现实生活中所涉及的重要法律条款。比如,可以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个层面着手进行法律条款的资源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对法律常识的认知和理解进行深入探讨,以强化学生对法治思想内容的理解,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法治内涵感悟,教师需要发挥游戏情景驱动作用,整合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然后,构建游戏情境,拓展趣味的体验活动。引领学生就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资源整合,在情景展示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领悟。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现实生活中违背法律的一些情景进行课堂展示。然后,在互动与演绎的过程中,让学生能认识到情景中所包含的基础法治常识。

2.3 开展主题教育,强化素养建设

在融入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剖析。在确定德育主题的前提下,有效开展专项教育活动。从多个维度和层面着手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启迪,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展现出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有些教师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考量,对主题教育目标进行优化设置与安排,促使学生能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向。

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例,在组织主题教育期间,教师需要围绕单元内容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当下社会环境中所包含的具体规则要素,启迪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遵守社会规则的思想认知,展现出良好的自律意识以及对规则的敬畏思想,更要强化学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在明确具体目标之后,教师需要结合课程主题,全面发掘与整理丰富的文化要素。先通过播放短视频的方式,从正面和反面两个层面着手向学生介绍当前社会当中,一些遵守社会规则和违背规则的具体案例。然后,让学生在情境感知的过程中,思考自由与规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基于自己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规则的了解和认知,就如何做到遵守规则、维护规则进行探讨和交流。在整个主题探索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思维更加活跃,并促使其有效回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经验。在深入探讨与分析e95de0b32d8d02f01013dbe5fdae7b00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就高铁占座事件进行话题讨论,在主题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需要在开展主题式教育活动期间,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综合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主题探究式学习任务。之后,引领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内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和法治内涵。例如,可以围绕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进行主题式探究。引领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就一些人闯红灯的行为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在现实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然后引领学生从社会规则这一维度着手,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分析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以丰富学生对规则要素的常识性积累,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能以遵守规则为己任,认真规范自身在日常中的言行表现。

2.4 拓展生活实践,强化社会责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德育促进为导向,整合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多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体验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支撑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展现出优秀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需要发掘生活资源,开展特色主题教育。为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搜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要素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可以从“善用法律”这一层面着手,引领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情景可以应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比如,可以从校园暴力的角度着手,引领学生思考当遇到校园欺凌问题时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青少年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通过生活化实践拓展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想常识,促使其在今后遵纪守法的过程中,也能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其次,教师还需要有效整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化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就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法律知识进行实践调研。在这一过程中,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综合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以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展现出良好的品质。

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引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道德法治的思想认识,发挥自身的职责与义务,用实际行动去构建一个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群众的道德法治文明新风尚的宣传活动当中。让学生能用实际行动去宣扬优秀的道德思想内涵和法治精神,从而营造当地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也能促使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开展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展现出良好的道德精神和法治素养的前提下,助力学生的素质实现综合性发展。

最后,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课程中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精神品质,作为教师还需要在生活化引领下,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引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以身作则,用严格要求约束自己。在积极学习丰富道德法治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之间展开民主的互动和交流。共同围绕新时期社会环境下,如何展现道德精神提升法治素养展开讨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强化学生的思想感悟,以便其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当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和品格。

2.5 注重日常积累,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长时间保持和积累。所以,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需要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围和空间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要从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启示,促使其能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并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从而展现出良好的品质素养。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渠道,比如借助手机等载体自主搜集比较丰富的道德文化知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今后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比如,可以引领学生就爱国主题的古诗词文化进行自主发掘与整理,并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包含的传承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如何有效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或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发现,了解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法治常识。然后,在自身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层次的学习感悟。比如,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国家的重要时事政治新闻,在拓展的过程中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更坚定的政治信仰。以良好的爱国情怀,更努力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或者,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阅读,通过阅读来获取丰富的道德文化知识。在关注新闻事件、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了解新时期国家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以及在社会环境下如何更好地遵守法制规则,展现出良好的公民法治素养。让学生能在健康和谐的氛围影响和熏陶下,树立起优秀的道德思想观念,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助力学生实现其素质的综合性发展。

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引领学生注重日常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及围绕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内涵进行有效提炼和整理的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当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社会常识,以便其在今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基于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底蕴,展开各项实践活动的综合拓展。也能让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前提下,有效解决社会环境中的各类问题,能以正确的方法和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素质水平。

此外,教师还需要在引领学生注重日常生活观察与积累的过程中,围绕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德育目标,就德育拓展作业任务进行科学规划与安排。引领学生借助手机等媒介,有效收集与课程主题有关的文化要素,引领学生思考如何构建法治社会。在资源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引领其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或者指导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主题,构建德育主题的宣传板报,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能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综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德育课外作业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分享自身的整体学习感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积累更全面的经验,并将自己所收获的道德法治文化内涵,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6 展开德育评价,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需关注核心素养引领,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从课程评价角度着手,践行德育指导思想,完善评价体系,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标准,保证评价工作更规范。通过科学评价,切实了解和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呈现的道德素养建设与提升情况。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确定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目标,探寻更有效的教育举措,助力学生的素质实现综合发展。教师需要围绕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在组成要素进行有效剖析,以保证所掌控的课程目标更加明确。之后,从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呈现的素质情况。之后,要突出学生在整个德育评价中的核心地位。要引领学生围绕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自主反思,认识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确定接下来的学习目标,积累更加丰富且有效的学习经验,在彼此分享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整体的学习水平。

同时,教师还需要在组织课程评价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品质建设考量,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全过程表现,以有效激励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为导向,探寻更合理的评价方法和举措。要发挥现代媒介支撑作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以及在课外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全方位记录。在展示成果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以精准定位接下来的教育方向。

3 结论

依前所述,为了优化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活动,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功能价值,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为着手点,探寻更有效的育人路径。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品质,综合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教师需要有效整合教材中的德育文化,构建法治情境,开展主题教育,拓展生活实践,注重日常积累,让学生能在掌握丰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树立优秀的品质。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