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2024-08-10陈梦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中指出,要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
1 “思岗课赛证”融通内涵解析
1.1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践行课程思政是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教学的育人导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幼儿语言教育观、幼儿语言教育方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该门课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善思考、愿合作、能创新的精神品质。例如,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教学任务中,学生在书写教学设计以及组织教学中应体现以幼儿为本,体现对幼儿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的品质,保持对幼儿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只有把握好这些思政元素,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职业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2 以岗定课,职业岗位与课程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幼儿园老师。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对接幼儿园工作岗位。根据幼儿教师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到幼儿园进行实际调研以及与行业专家共同提炼该门课程在幼儿园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了三个教学模块、七个教学项目、二十一个课题任务。以“明确岗位能力→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基本程序作为课程实施的整体思路。例如,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模块中开展不同类型的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第一步,明确岗位能力。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师幼互动的能力等,进而确定教学目标;第二步,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即科学准确设计并且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步,转换学习领域。重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核心经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三个教学项目。第四步,设计学习情境。基于模拟幼儿园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参考实际教学案例、观摩课堂教学实录、模仿操作、自主练习等方法实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到学习情境的环节中。
1.3 以证定标,职业资格证与课程融通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作为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分析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中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考点内容及考核要求,将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和标准融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中。例如,语言领域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在教学笔试和面试中都是体现较高分值的考题内容,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题以及考核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汇总,将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梳理,优化知识内容结构,强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打好基础,提高考证的通过率,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4 以赛提技,技能竞赛与课程互促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高职组)比赛是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各类竞赛类型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类比赛。通过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目的。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学前教育技能赛项中,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学习内容占了较高比例的分值,如在故事片段教学项目、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项目中都体现了其核心的价值。所以,在本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将竞赛的内容、评价标准等运用到课程的授课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紧密围绕职业竞赛内容,将课程与竞赛进行内嵌化融合,重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同时通过课程考核选拔出优秀的技能大赛选手,通过参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
2 设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以素养教育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专业文件为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通过行业调研,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中体现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结构,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即教育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在这一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理论基础上,课程依据幼儿园真实工作岗位要求、融入思政元素、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和标准重新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见图1、表1):
3 优化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
3.1 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18周,共计36学时。立足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对接大赛和考证相关标准,确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标准。依据岗位和课程标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重构项目式、任务式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重构为3个教学项目:认识幼儿园语言教育、3~6岁幼儿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3~6岁幼儿“语言+其他领域”教育活动指导,并设计共16个学习任务。
3.2 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优化
(1)设计并实施“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课内+课外”的“双线三阶双课堂”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利用智慧树等学习平台建设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创建“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阶段课程教学过程,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训评价、课后迁移提升三个阶段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调查、相关微课或是视频资料、自学PPT课件等;课中实训评价:提供课中实训任务单、评价表等;课后迁移提升:提供课后练习题、测试题、评价表、微课或是视频资料等。最终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走园实践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标见图2。
(2)教学方法遵循“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创设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讨论和探索过程中掌握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在情景模拟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树立职业理念;现场教学法,即探索“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开展真实的教学活动,通过“看”课—“仿”课—“创”课三个阶段,以探究式、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在真实工作场景(幼儿园)中的保教能力提升。
4 更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形式。通过考核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便于教师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内容或是教学策略等。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多数是以最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这样的考核形式不利于全面、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次期末成绩不能真实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基于此,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深化增值评价,建立“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知识+能力+素养”的全程全域多元多维评价体系,结合学龄前儿童语言教学活动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内活动、园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以活动增知识、以活动强技能、以活动促发展。如在云平台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在每学期设计3~4次过程性考核,学生的每一次过程性考核结果都体现在个人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内,这样可以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体现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同时设计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权重,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权重比例见表2。
5 结语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已然成为职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教师将课程思政、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与课程融通,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是新时代职校教师践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重点课题“基于PBL教学法的‘思—岗—证—赛—创’五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编号:2022JGA01)研究成果;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数字化视域下民族地区早期阅读推广模式与路径研究”(2024KY151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