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多元化设计研究

2024-08-10王莉

知识文库 2024年12期

本文探讨了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丰富课堂导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小学美术作业的多元化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创作状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分析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字资源,利用数字工具辅助美术创作,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学美术作业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1 丰富课堂导入,以导促学

1.1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营造积极、有趣、富有创意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力和参与度,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愿意投入的乐园,为他们的创意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首先,利用教学工具和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影音设备等可以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名家传记、创作过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播放短视频介绍艺术家的创作故事,或者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美术领域的多样性,激发对艺术的向往。其次,通过创意性的教学设计丰富课堂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美术的乐趣。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绘画任务,让学生画出自己67LxRcwmQgvo3TftVvjv6b5rhoqo8joccPlSty898bA=心目中的“梦幻动物”,或者以某种特定的颜色来表达对一种情绪的理解,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能促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美术的奥妙。最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至关重要,教师应该采用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一个艺术场景,或者以小故事的形式来导入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教学中,互动性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教师可以在教室布置一些富有艺术感的装饰物,如彩色画作、手工制品等,营造出一个充满美术氛围的教学空间。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播放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迅速进入美术学习状态。

1.2 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为了创造生动、直观、富有创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激发创意。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供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还能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接地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首先,多媒体手段可以用于展示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或电脑展示,教师可以呈现名画、雕塑、摄影、装置等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通过投影展示凡·高的《星夜》、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墨虾》,让学生领略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其次,多媒体手段可以用于播放与艺术相关的视频或动画。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视频资源,播放有关艺术家生平、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不同艺术流派等方面的视频,为学生呈现生动的艺术历史和创作背景,播放关于达·芬奇的生平及其杰作的纪录片,或者播放介绍抽象艺术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艺术知识。再次,多媒体手段可以用于呈现虚拟画廊或艺术展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画廊或展览现场,观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VR设备,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的名画展览,观看莫奈的《睡莲》,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情感。多媒体手段可以用于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和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制作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件,介绍绘画的基本色彩搭配原则,通过色彩理论的图示、实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领会不同颜色的搭配效果。最后,多媒体手段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创作的展示。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进行艺术交流。学生可以制作一个短视频,展示他们绘画创作的过程和心路历程,通过视频展示出学生的创意和创作技巧,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名家的绘画作品,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视频,例如展览现场、艺术创作过程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知逐步进入美术学习状态。

1.3 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创作状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创作状态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日常生活与美术创作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场景、情感中获取灵感,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创意表达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秋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中,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色,如红叶、落叶、秋天的天空等。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氛围、色彩和气息。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创作以秋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表达他们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创作素材,比如以学生日常的早晨起床、学校的校园生活、放学后的活动等为创作题材。学生可以通过描述这些场景的形象、色彩、情感等来创作美术作品,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另外,可以以人物为创作对象,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的人物形象来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等作为创作对象,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特征等,然后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来创作。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人的特点和情感,展现出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以情感为创作源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来创作。可以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真实、自然地展现自己的心情。

比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描绘自然风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校园或郊外,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可以观察、记录,进而进行美术创作,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和感情表达的作品。

2 丰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2.1 设计多样化的美术任务与项目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美术任务与项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审美能力和美术技能。多样化的任务和项目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学习能力的需求,提高美术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方面,设计多样化的绘画任务是多样化美术项目的一部分。绘画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涵盖了素描、水彩、油画、彩色铅笔、彩色纸剪贴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绘画任务。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简单的线条绘画任务,要求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如树、花、小动物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他们尝试绘制立体感强烈的物体,如水果篮、人物等。

另一方面,雕塑任务也是多样化美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可以通过泥塑、木雕、纸雕等多种材料和形式来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雕塑材料,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材料的质感和创作乐趣。可以设计一个以面团为材料的雕塑任务,要求学生利用面团创作小动物或日常用品的模型;也可以设计以废物利用为主题的雕塑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废弃的纸板、塑料瓶等材料进行创作。另外,多样化的装置艺术项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装置艺术是以空间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意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不同主题和材料的装置艺术项目,鼓励学生从生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寻找创作灵感,可以设计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装置艺术项目,要求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创作出表达环保理念的装置作品。

2.2 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创作

实践性创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美术表现技能。通过实践性创作,学生可以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尝试各种创意和表现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一方面,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创作主题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创作的关键。主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可以设计一个主题为“梦幻世界”的实践性创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梦幻世界”的想象和理解,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创作。这样的主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自由的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创作任务,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美术知识。在“梦幻世界”主题的实践性创作任务中,教师可以讲解“梦幻世界”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如色彩、形状、线条等,同时示范一些创作技巧,如如何运用柔和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来表达梦幻感。

2.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材料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意、想象力和创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设计多元化的创作任务是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创作方式和材料的基础。创作任务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可以设计一个主题为“自然风景”的创作任务。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拼贴、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现自然风景,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法或材料,如水彩、油画、彩色铅笔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不同创作方式和材料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可以示范水彩画的技法和特点,如柔和、渐变的色彩过渡,以及水彩画适合表现轻盈、细腻的特质。同时,也可以讲解其他绘画方式的特点,比如油画的艳丽、厚重,素描的明暗、质感等。通过这些示范和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创作方式和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

3 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1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使美术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创作欲望。首先,通过以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作信心。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对所选择的题材更了解,更有信心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家庭生活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比如画自己家庭的一天,或者画自己的房间等。其次,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美术知识。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创作,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的运用和表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画自己学校的校园景色,体验如何运用透视法来表现远近感,或者画自己喜爱的食物,体验如何运用色彩来表现食物的特点。最后,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以自己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时,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创意和看法,从中获得启发,提高创作水平。同时,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作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可以设计一个以“我家的一角”为主题的美术作业,鼓励学生描绘自己家中的一个特定角落,可以是自己的书桌、卧室的一角或者家庭花园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发现家中的美,也能够加深对家庭、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审美能力。

3.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激发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激发审美情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欣赏和创作美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感知美、创造美。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也能够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植物和动物,从而激发审美情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观察树木的形态、花草的颜色、天空的变化等。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感知到自然之美,并将这些感知融入自己的美术创作中。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物品,从中发现美。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建筑、树木、雕塑等,或者观察自己家里的家具、器皿等,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眼中的美。这样的实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美,审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更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艺术品如名画、雕塑等,通过分析艺术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等美术元素,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艺术家的创意和审美追求。可以选取莫奈的《睡莲》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展示这幅画作,让学生领略印象派绘画的独特之处,培养他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人物的美,通过人物肖像、人体结构等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人物画的教学,让学生观察人脸的特征、神态表情,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可以选取蒙娜丽莎的肖像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幅经典肖像画的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美术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由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建筑、雕塑等,并进行素描、拍照等创作。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身边美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3 分析生活中的美术元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生活化教学模式还应强调对生活中的美术元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形状、线条等美术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表现方式等。可以选择一幅名画,如凡·高的《星夜》,通过教师解读和讨论,分析其中的色彩运用、线条构图等美术元素。然后,鼓励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分析其中的美术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加敏感于美。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情感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美,增强对美的认知和理解,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点。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体验,为其未来的创作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4.1 整合数字资源,拓展美术学科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资源成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强大工具。整合数字资源于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数字资源涵盖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在线课程、虚拟博物馆等多种形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和理论知识,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效果。首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视野,拓展他们的审美范围。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与内涵。这种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培养跨文化的艺术鉴赏能力。其次,数字资源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艺术史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艺术的历史脉络和理论框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在线课程等资源,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流派、名家及其作品,解释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展示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特点,并解释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最后,数字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作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数字资源,查找感兴趣的艺术主题,获取灵感,展开创作。学生可以在在线艺术社区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获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进行艺术创作的交流和分享。这样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进他们的创意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4.2 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美术表现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成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更广大的受众,获取更多的反馈和认可。首先,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在线画廊、学校美术作品展示网站或艺术社交平台上,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创作。这样的展示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让他们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上传至一个在线画廊,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爱好者交流。通过与国际上其他学生或艺术家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丰富他们的创作体验。

其次,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在网络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被他人欣赏和评价是一种肯定和鼓励,这能够增强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自信,鼓励他们不断努力、进步。在教育环境中,鼓励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会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促使学生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最后,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他人的作品,学习到不同的创作技巧、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这种交流和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推动他们不断提高美术表现欲。学生在一个在线艺术社区上可以浏览到其他同龄人的作品,了解到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这样的交流和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多样化的美术世界,启发他们创作更具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美术教育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小学美术教育将朝着智能化、多元化、国际化、可持续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美术教育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意和美的享受,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美术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385),作者为课题第二负责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