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施存统
2024-08-09蔡明菲
施存统,又名施复亮,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五四运动前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施存统逐渐由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参与组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1921年4月,施存统成为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负责人。1922年初回国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施存统为建党、建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施存统,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上私塾,接受较为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1917年,施存统被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录取。在校期间,施存统热衷阅读《新青年》杂志,受新思想、新文化大潮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他说:“我的思想因为受了《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而已有了很大的变动,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动。我对于孔孟之道已不再信仰,对于旧礼教已表示反对。”这时,施存统在陈望道、夏丐尊等宣传新思想的老师们的赞赏与支持下,与俞秀松、周伯棣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了《浙江新潮》,并撰就《非孝》一文。此文一经问世,一鸣惊人,成为反封建主义的檄文。施存统也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浙江省当局借《非孝》大做文章,将《浙江新潮》查封,陈望道、夏丐尊等进步师生被驱逐出校,校长经亨颐遭到教育厅的免职。学生们为此奔走请愿,却被浙江当局镇压,“一师学潮”随即爆发。“一师”师生经过两个月的斗争,最终赶走了浙江省长,取得了胜利。期间,施存统感受到斗争的重要性,对无政府主义思想中反对强权、抨击家长制度等观点,产生了思想共鸣。
“一师学潮”受到思想界的广泛关注。陈独秀高度赞扬创办《浙江新潮》的这些进步学生的奋发精神,十分赏识这位著《非孝》的年轻人,称赞其文“断断不是乡愿派的绅士说得出的”。施存统也将陈独秀视为自己的老师,他说:“陈独秀不断发表思想言论,我一直佩服他的学说。”1919年底,施存统与俞秀松到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陈独秀去团内看望成员,向施存统等询问了“一师风潮”的经过,鼓励他们来北京后继续与旧思想旧势力作斗争。工读互助团一开始模拟共产生活,经常讨论共产主义的问题,在精神上十分团结。然而两个月后,国内各地的互助团体便由于经费危机相继解散。施存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成《工读互助团的实验和教训》,阐述了温和的改良主义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首先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支配等观点,此时他的思想又有了明显的变化。
1920年4月,施存统受沈玄庐的邀请到《星期评论》工作,结识了李汉俊、戴季陶等思想界名流。不久,施存统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推荐,到上海《新青年》编辑部工作。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商讨、酝酿建立共产党组织的事宜。受陈独秀等人的影响,施存统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积极参加陈独秀发起的建党活动,成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此时的施存统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1920年6月,施存统抵达日本,在宫崎滔天、宫崎龙介父子的帮助下,7月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他专心学习日语,凭借刻苦的学习精神,仅仅半年就具备了日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期,施存统通过宫崎滔天、宫崎龙介父子结识了堺利彦、山川均、高津正道、山崎今朝弥等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向他们请教马克思主义问题。1920年12月,施存统与好友谢晋青介绍的韩国人权熙国一同会见堺利彦。1921年5月,在施存统与邵力子交流研读心得的信函中,施存统称赞山川均撰写的《苏维埃研究》。文中关于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诠释,以及对考茨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批判,使施存统对苏维埃政权在过渡时期的政治组织有了新的认识。1921年下半年,施存统多次拜访山川均,与其探讨日本社会主义者的最新著作,思想上深受启发。施存统坦言:“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中,我认为第一人是堺利彦,其次是山川均。”
当国内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与形形色色社会主义进行激烈论战时,施存统在《新青年》《共产党》上发表大量文章,结合中国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给予坚决回击。他极力主张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阐述中国革命的方法,表达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决心。1921年5月,施存统在《民国日报》刊发《为主义信主义》一文,强调:“被主义征服,屈服于主义,这决不是有丝毫可耻的事。……只有主义是值得跪下的。”此时的施存统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还是对待共产主义的信念,都称得上是一名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负责人
1920年6月,施存统抵达东京时,随身带着一份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党纲。他与陈独秀、李达保持联系,经常商讨建党的有关问题。陈独秀要求施存统与身在日本鹿儿岛的周佛海联系,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指定施存统为旅日党组织的负责人,安排二人尽力发展组织,与日本社会主义者建立联系。在筹建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过程中,施存统主要在宣传和组织方面作出了贡献。
其一,向国内传送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和研究论著,特别是日本社会主义者的相关论著,同时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寄回国内发表。施存统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发表文章共计60余篇。从1921年1月至1922年初,施存统陆续将山川均的《现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从科学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观》《考茨基的劳农政治反对论》等,以及河上肇的《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俄罗斯革命和唯物史观》等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寄到国内,并在《新青年》《共产党》《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传播。尤其是施存统在充分理解山川均对《哥达纲领批判》阐释的基础上,将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发表在《民国日报》上。《哥达纲领批判》的传人,是批驳当时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剂良药。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对于中共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特殊作用。
其二,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得到扩充。1921年4月,施存统与周佛海建立了联系,标志着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成员最初只有他们二人。在日本留学生中,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的彭湃、李春涛、杨嗣震受河上肇的影响,组织成立了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赤心社。施存统获悉,与该社团建立联系,在中共一大以后,先后吸收了彭湃、杨嗣震、林孔昭等十几位留学生加入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其三,参与日本共产主义运动。施存统到日本后不久,便开始与日本社会主义者堺利彦、高津正道、近藤荣藏、高濑清等交往,这些人属于日本共产党临时执行委员会、晓民共产党等日本共产主义团体的创始人或成员,受到日本警视厅严密的监视。
此时共产国际还没有与日本社会主义者建立直接的联系,苏俄与日本没有建立邦交,无法派共产党人前往,而施存统与日本社会主义者建立了联系,当共产国际准备召集远东人民代表大会,需要联系日本方面的代表时,只能通过中国共产党组织与施存统联系。1921年10月初,张太雷按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指令,从上海启程,于10月5日抵达东京并找到施存统。6日,施存统陪同张太雷走访堺利彦。张太雷向堺利彦、近藤荣藏传达了共产国际准备召开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指令,请他帮忙联络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参会,并转交了一定的经费。就这样,在施存统的协助下,张太雷顺利完成任务。这一事件不久被日本警方侦破,并认证了施存统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身份。同年11月,施存统被日本警方逮捕。在接受东京地方审讯时,他毫不避讳自己“现在是共产主义者,即属马克思派”的立场。次月,日本政府以施存统扰乱治安环境为由,向他发出驱逐令,施存统随后回国。随着施存统被遣送回国,旅日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基本结束。
远东人民代表大会1922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日本本土的社会主义者也派出代表出席,开始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正式成立。在这一过程中,施存统发挥了重要的联络员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团中央书记
1922年初,施存统回到上海。陈独秀高度认可了施存统的工作成绩,称赞他有着一股斗争的精神,且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因而任命他负责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早期青年团由于团员成分复杂,团的主要负责人俞秀松、张太雷赴苏等原因处于停滞状态,恢复和整顿青年团的艰巨任务落在施存统的肩上。施存统总结早期建团的教训,认为必须把全体团员的“主义”统一起来,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团体的共同指导思想。秉持这一原则,施存统领导全国青年团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各地团组织的恢复取得了成效,同时积极筹备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5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从此,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施存统被推选为团中央首任书记。他立即投入到青年运动工作中,开展各地团组织的恢复和整顿工作。
施存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唯一的机关报——《先驱》的负责人,表示:“《先驱》刊物的出版工作,从约稿、写稿、编辑,到校对、跑印刷厂,都是我一个人干。”在就任团中央书记期间,坚持不拿薪金,尽管病情严重,仍然坚持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施存统的主持下,《先驱》不仅及时介绍全国各地学生的实际运动,还宣传少年共产国际和各国青年运动的情况,让中国青年时刻感受到国内外青年运动的革命氛围。经过施存统的不懈努力,《先驱》成为中国青年讨论青年运动问题,统一思想、团结奋斗的阵地。施存统还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如《本团的问题》《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等,尤其是《本团的问题》一文长达2.4万字,是指导团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文章,为青年团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宣传作出重要贡献;出版了《社会运动史》《社会思想史》等高质量理论著作;《资本制度解说》《马克思学术摘要》《劳农俄国问答》等7篇译著,彰显了施存统的理论研究水平的高度与深度。
1923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施存统做了团的一大以来15个月的工作总结汇报。此时他已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怕影响青年团的工作与发展,决定辞去团中央书记的职务。施存统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之后青年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聂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