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有效路径的探究

2024-08-09查正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7期

[摘 要]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融合教材“元、角、分”单元及“小小商店”的相关内容,探讨在跨学科学习中如何有效应用“整合”“任务”“活动”和“评价”等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货币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 ;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0-0004-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学习活动应基于跨学科背景,深入探究数学知识。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优化各学科资源,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

一、智慧整合,让知识更关联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曾多次强调:“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我们期望能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紧密联系,并提升至科学的高度,通过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各个学科。”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课程设置多采用分科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科间相对孤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相比之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跨学科”这一核心理念,在课程设计中主动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相关或相邻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一)学科知识整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在于“如何跨越”,这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得以运用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以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元、角、分”单元中的“小小商店”综合实践课为例,若孤立地开展,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发展。为了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笔者设计了“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教材“元、角、分”单元以及“小小商店”部分内容,整合了人民币币值、进率、图案及发展史等知识,并融合了语文(介绍人民币,提升语言能力)、美术(艺术与审美)、德育(通过人民币图案中的信息,培养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发展)等多个学科。

(二)学习方式整合

仅有内容的跨学科并不足以构成真正的跨学科学习,学习方式也需相应变革。综合与实践课程不仅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还应结合调查、探究、发现和交流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随着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学生接触人民币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在“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笔者设计了课前收集“人民币发展史”的环节,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历史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联。课堂上,通过绘本《我会用钱买东西》引入超市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课后,开展“小小调查员”活动,让学生在超市选购商品,为后续的“介绍人民币”交流活动做准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

(三)学习场域整合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应贯穿始终,不仅限于课堂,还应扩展至课外、校外。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时,笔者安排了课前收集、校外调查、超市购物等不同场域的活动,让学生在家长协助下体验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二、巧设任务,让目标更聚焦

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驱动型任务的指导下,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与家长探讨等方式主动完成任务,以提升综合素养。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科间的联系,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内容广

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设计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它不仅包括本学科的知识,还包括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针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笔者就设计了相关的课前任务单(如图1)。

在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单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助,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合理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还能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时间长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通常需要比常规学习更长的时间,可能是一周、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以“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其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学习和课后活动拓展等多个环节,时间跨度约为两周。在此期间,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对周围的成年人进行采访调查,并对人民币实物进行观察与记录,初步了解人民币。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整合,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对人民币的认识及认识方法,分类整理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口头汇报,并提出改进建议。课后,通过“超市购物”活动,学生在实际购物中学习人民币的换算。这种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和牢固。

(三)思维深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课程标准》或关键能力为目标依据,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实现深度学习,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在“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通过“超市购物”和“爱心义卖”等活动,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建立并完善对人民币的认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合理使用人民币的重要性,通过实际买卖活动,他们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还感受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发展了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促进了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三、精做活动,让价值更凸显

实践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载体。小学数学领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可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教师教学更为轻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创新性重组和设计,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凸显跨学科学习的价值。

(一)“有备而来”,确保活动的有效

有准备的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确保“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提前规划,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活动流程,精心策划每个细节。主题学习中有许多活动,每个活动都应有明确的负责人。例如,“读绘本”活动需要数学教师提前准备相关书籍,并指导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亲子阅读。“逛超市”活动则需要家长在周末陪同学生到超市,让学生接触小面值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购物体验。“爱心义卖”活动则需提前了解学校活动方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布置和筛选,学生则需了解义卖物品及其价格,估计自己的购买能力。

(二)“不拘一格”,展现活动的多样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至关重要。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中,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跨学科课程作为切入点,通过绘本《我会用钱买东西》引入故事情境,帮助学生还原生活场景——从人民币的分类到买东西时如何付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小小调查员”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有学生就在调查中发现生活中标价以“元”为单位,如3元5角,超市的标牌上显示的是“3.5元”。有了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介绍人民币”活动中,学生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在前期的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爱心义卖”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义卖店铺,并使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其他店铺的商品。通过这种真实的买卖实践,学生体验了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货币,深刻理解了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也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满载而归”,体会活动的意义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整体的,不分科的。从认知特点来看,儿童只有在真实世界和情境中观察、体验、探究、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认识人民币”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通过担任“掌柜”这一角色,学生锻炼了语言交际、活动组织、应变及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能力,同时产生了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沟通、诚信,体验了活动创造价值的乐趣,并在具体活动中进行人民币的换算与应用,进一步认识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合作态度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四、多元评价,让发展更全面

因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跨度较长,且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教师需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及时评价,以鼓励和引导学生。

(一)充实自我的评价——给予学生资料收集的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资料收集是关键环节。学生通过收集文字、图像或实物资料,与同伴分享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即时性评价,提供分类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和归类资料,形成如“人民币的由来”“人民币的发展史”“人民币图案的意义”等系列主题。这种评价不仅激励学生,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发展自我的评价——给予学生主题探究的描述性评价

描述性评价是通过直接表述,直观展示学生的学习状况。它包括评价者的“外部描述”和学生的“自我表白”。在展示“人民币的由来”主题活动中,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描述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民币的学习兴趣。

(三)张扬自我的评价——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性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特质。展示性评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根据研究主题和个体特长的不同,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在班级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人民币知识,如制作幻灯片解说或使用实物演示等。

综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改变了对数学枯燥的理解,并且这种跨学科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柳小梅.关联综合实践: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22(35):30-32.

[3] 席灿刚.激励评价让课堂激情飞扬[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5):17-18.

【本文系江宁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运用的案例研究”(编号:JN2023/19)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