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学习单设计
2024-08-09陈翠花
[摘 要]随着《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实施,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核心议题。“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日益普及,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单”应运而生。文章从学习单的现实价值与实践策略入手,并通过“做好学情前测”“立足知识本质”“关注思维进阶”以及“着眼认知结构”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学习单在实际中的应用策略,实现课堂学习单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单;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0-0088-03
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愈发得到重视。如何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如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等问题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课程标准》提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因此,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单便应运而生。然而,学习单的设计并非只是简单的任务下达,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数学知识的本质以及学生思维的特点,关注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引导、推动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度理解以及对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性构建和结构化构建,推动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提升,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数学学习单的现实价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呢?任务驱动式学习单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媒介,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启发学生探究的路径,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这种学习单具有学习导向价值、 方法优化价值、分层指导价值。
(一)任务驱动式学习单具有学习导向价值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显然,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非“放羊式”教学,也不是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而应巧妙地运用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向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所向、思有所循。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使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紧密结合,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单(如图1),引导学生依据学习单有序地进行课前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部分无须占大部分时间,而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单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与交流,分享他们的发现,提出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单发挥了学习导向的价值,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任务驱动式学习单发挥着方法优化价值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深受一线教师青睐,旨在实现学生间资源互补、共享与碰撞。若无学习单的支持,部分暂时处于学习劣势的学生可能难以跟上课堂讨论、探索的节奏,而借助学习单,学生的思考有了扎实的思维支撑,从而发挥着方法的优化价值。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在学生完成“圆的认识”课前自主学习单内容后,对于圆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圆的本质内涵的理解,笔者设计了“圆的认识”课堂学习单(如图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共同探究新知。
设计这样的学习单,让学生提供不同圆的数据,进一步让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度的建构。在学习单的支撑下,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思考、交流、探究。学习单成为学生发表见解、畅所欲言的平台,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知识的顺应内化,提高学习效益。此外,新知识得以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实现学习的实质提升。
(三)任务驱动式学习单发挥着分层指导价值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源自我国古代圣人孔子,至今仍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著,若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必将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则是“跟不上”。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任务驱动式学习单,设计时注重基础性、探究性和拓展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完成相应的任务,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式学习单作为教学载体,具有显著的分层指导价值,使学生均有所收获,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学习单的实践策略
任务驱动式学习单在学生自主、合作、动手实践等探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传统的学习单在设计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任务不明朗、学习反馈效果不佳等。显然,如果学习单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只是流于形式,则很难启迪学生思维及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与具体教学案例,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单的设计与实施,让学习单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一)做好学情前测,学习单任务设计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即被动地接受讲解,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关注的是“做什么”,他们并未主动地探究“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再知道什么”等问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应做好学情前测,确定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并站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习单,以便精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以实现知识顺应与同化。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笔者对本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学情前测,测试内容如图3所示。
通过前测题统计笔者发现,本班有85%的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出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的面积;有70%的学生理解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随后,笔者对没有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有8人表示通过提前预习仅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另外4人表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不太理解。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立足于学生真实学习真实起点设计“三角形的面积”学习单(如图4)。
这种学习单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避免学生已自学掌握的知识重复出现,从而有效节省课堂时间。同时,巧妙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实现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在促进数学知识意义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二)立足知识本质,学习单任务设计变“单一”为“多维度”
如果学习任务单较单一,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领会与构建往往局限于表面层次。而设计多维度的学习任务单,则可以助力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本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知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与必要性,进而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促使深度学习成为现实,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教材出示了某一天6个城市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并以“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引出0和负数的意义、表示方式。显然,教材采用的是直接告知的方式,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学习任务显得较为单一。对此,笔者设计了“负数”学习单(如图5)。
这样的学习单,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负数”的产生过程,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过程,学生从温度、房屋楼层、行走方向等多维度体验并自主建构负数的意义,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三)关注思维进阶,学习单任务设计变“封闭性”为“开放性”
正所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单往往较为封闭,答案唯一,指向性明确。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教师应注重其开放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及关系,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从而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商不变的规律”教学为例,人教版教材通过出示“除数不变、被除数不变”的例子,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商不变的性质。然而,教材对该知识的编排,可能导致学生局限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不为0的数,商不变”的数学结论,这样的学习任务相对封闭。笔者在学习单中对该知识设计了问题:“请举例说明被除数和除数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商会不变。”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考,使他们在充分自由的探讨中,对“商不变的规律”产生深入理解,并能举出相应的“反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获得了新的学习体验,从低阶思维逐步ouQgRT6xLlJ1T5Wi/DyznjyeCy8WpWslk5NyIqq7A6w=提升至高阶思维,从模仿和应用转向评价和创造,有效推动了思维的进阶,培养了数感和推理意识。
(四)着眼认知结构,学习单任务设计变“零散”为“整体”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基于此,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要关注有联系的结构化任务,摒弃那种无联系的、零散的任务,促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所学内容,完善认识结构,形成一种结构化、系列化、整体化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为例,笔者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单(如图6)。
这样的学习单,一是能加深学生对于内角概念的理解;二是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发现:AB边不动,顶点C位置发生变化时,三角形的形状虽然发生变化,但其内角和是不变的;三是让学生在“变中不变”思想中感悟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通过这样任务驱动式的探究,让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建立一种体系化的建构,提升他们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应用意识。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对“为何学习”“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意义”等问题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清晰地理解知识的生成脉络。教师在设计学习单时,应重视“学情前测”“知识本质”“思维进阶”以及“认知结构”等方面,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学习内容”,更明确“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与方法的同时,促进其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娟娟.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任务设计[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2):32-37.
[3] 陈丽玲.刍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J].新教师,2020(1):44-4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自主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任务精准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2-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梁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