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构建策略

2024-08-09戴之兵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7期

[摘 要]目前教育领域对练习课的研究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避免练习课陷入简单重复、机械训练、枯燥讲评的困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练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并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练习课中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练习课;多维训练;“双减”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0-0091-03

一、练习课现状分析

在小学阶段,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较少将练习课当作一种课型进行系统研究,多数研究仅局限于特定课例,成果碎片化,缺乏广泛性和可推广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步转变,但这种转变多体现在新授课的教学中,练习课仍呈现粗放低效现象。部分教师将练习课当成作业课、训练课,导致练习课上“思维缺席”现象严重,学生在低等级水平技能上“高频”练习,在高等级水平技能上(如数学思想、理性思辨等)上“低频”发展,教师就题讲题的现象严重;成绩好的学生对练习课兴趣索然,成绩差的学生将练习课当成负担。这样的练习课无疑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因此,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在整个小学阶段,练习课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一半。然而,由于缺乏系统且有效的研究,练习课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解题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上的不同需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变革,高质量的课堂应覆盖多数学生,直至全班学生。“双减”政策的出台,将“减负增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在“四基”“四能”的基础上拓展到“三会”,更注重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无论是“减负增效”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落实在各种课型,而不仅仅局限于新授课。如何避免将练习课上得简单重复、机械训练、枯燥讲评,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练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并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练习课中得到有效发展,真正实现“减负”与“增效”同步,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构建练习课教学策略

(一)单元统筹有的放矢,紧扣主题定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先明确目标,再依据所确立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达成优良的教学成果。《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内函和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每个单元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安排的练习课的课时也不同。在每个练习课中,因对应知识点的数量不同,所编排的习题数量也不相同。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共编排了10道例题,安排了4个练习,其中练习一对应例1到例4,练习二对应例5、例6,练习三对应例7,练习四对应例8到例10(如图1)。

从整个教学单元来看,这部分内容虽然都属于“数与运算”主题,但是这几个练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这几道练习题中,练习三所针对的知识点为例7(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但是练习三的内容却不局限于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其中包括口算训练,运用乘加(减)解决实际问题,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估算等方面。

不同练习题的编排意图一般不同,部分是新授知识的巩固练习,部分是新授知识的变式练习,部分是实际应用,还有部分是在新授基础上进行综合提升,甚至提前拓展和渗透后续学习内容。因此,在进行练习课教学时,首先需要研究教材,明确习题编排意图,进而针对各题进行相应练习,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统筹整个单元的内容和目标来制订本节课的授课规划。比如,“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主要是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新知教学分四个阶段: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倍”的认识以及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对练习三的编排,不仅仅是要对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行巩固,还要对其他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练习的目标定位除了考虑各个层次的习题(局部),还要统筹考虑整个单元的内容和目标(整体),明确让学生巩固哪些知识点、形成哪些技能、体会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哪些数学核心素养。

(二)正视差异整合内容,面向全体分层次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人心理发展程度等存在个体差异,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业水平表现不一致。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分层教学还是差异性评价都是对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差异的尊重,彰显了“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课后练习中的习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练习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教材编排好的练习,这些练习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与新授课相互关联。然而,教师在使用这些练习时,往往将完成一个练习中的题目等同于完成了一整堂练习课的全部内容,未能充分展现教材编排的层次性。从课堂教学规范性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练习课应全面考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进行练习课教学时,需整体筹划,适度调整,统筹安排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对练习中的题目进行整合和调整,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需求,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练习一中的第8题,该题有两小问,分别对应的知识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如果将其作为基础性练习,那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别解决这两道题就可以了,但要是作为综合提升的题目,则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两道题加以比较,区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本质,以及厘清这两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贴近现实设计活动,形式创新重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练习课中能否有所收获,取决于教师能否运用吸引学生关注的方法。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进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但是传统的练习课往往缺乏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课上也就是在不同的载体上做题,在随堂本上做、直接在书上填写、在作业本上完成……课上做不完的课后接着做,习题做完了,一节练习课也就结束了。部分教师甚至采取做一题、讲一题或讲一题、做一题的方式,完全忽略学生实际需求。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非但无法使学生对解题技能熟能生巧,反而可能导致“熟而生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与“双减”政策相悖。要避免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练习课的效率,教师应像教学新授课那样设计有效的练习活动,变换练习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提升练习课的效果。

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练习二,整个练习以计算为主,虽然也穿插了一些解决问题题型,但是本质上还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实际应用。教师如果对教材不加以设计,那么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在计算而已,尽管题目不同,但是形式上容易陷入重复,这样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对此,首先,教师要明确整节课设计的主线,可以用闯关的形式呈现,伴随不同层次的题目,设置不同的关卡,如“小试牛刀”“火眼金睛”“大显身手”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实用性,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在练习的形式上要有变化,可以通过比赛、交流、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从而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后,要关注每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设立不同方式的激励机制,给予不同形式的及时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多维训练提升素养,挖掘价值疏痛点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仅限于新授课,练习课也承担着同样的任务。在新授课中,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成长,在知识技能、思想经验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双减”政策中的“减负”减的是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反,在核心素养的发展上还要有所提升,即减负增效。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对现有习题的分析,在练习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下足功夫,挖掘现有练习的价值。在知识练习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训练,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练习一中的第3、4题(如图2):

这两道题都是针对“倍”认识设计的练习,以第3题为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白菜的棵数和青菜的棵数进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把白菜圈在一起并数出白菜的数量,然后按这个数量把青菜分别圈起,再思考两种菜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两种菜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形象直观地加深了对“倍”的认识,而且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推理到建模这样一个完整的数学思考过程,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长此以往,核心素养自然获得提升。

(五)立足发展有效评价,彰显育人树导向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育人过程中应发挥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作为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三会”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主线,需要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习阶段或环节,而是贯穿于各个阶段、环节及活动中。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突破局限,关注“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的维度,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展开,并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练习一的第1题(如图3),“快且对”是对该题评价的一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上下两道算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看得准”“悟得出”“说得清”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在关注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学生数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练习课作为小学数学重要的一种教学课型,在落实课程育人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同样承担着重要作用。如何在练习课中落实“双减”政策的“减”与实现教学质量的“增”,切实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仍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欣莲,曹一鸣,Paul Cobb.中美教师高质量课堂教学观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5):51-60.

[3] 臧春霞.例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1(26):44-45.

[4] 黄兴梅.小学第二学段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5] 戴之兵.把握“六度”促进“深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2(17):30-32.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高质量小学数学练习课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K2303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梁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