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重构
2024-08-08雷琼
摘 要 建设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课程,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诉求,推动形成支持学生随时随处可学习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重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当下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有力回应。文章深入辨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A”课程为例,对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环节进行了实践重构。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实践重构;辨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9.016
Analysis and Practice Reconstruction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LEI Qio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
Abstract Building cours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eeting the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or pers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new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s students to learn anytime, anywhere, and reaffirm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student-centered" is a powerful respons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and takes "Landscape Design of Landscape Plants A"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practice and reconstruct its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mode, methods, and assessment.
Keywords student-centered; practice reconstruction; discriminate
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并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于1900年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论”[2]。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孔子就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主张“因材施教”;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抛开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倡导“教学做一体”,严厉反对“课堂满堂灌、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记、一切为考试、分数体现一切”的思想,生动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
2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实施的困境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往往容易陷入困境,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模式进行,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究其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学校的系统改革不全。学校层面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改革激励政策,没有充分认识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对整个办学体系的冲击力量和重构力量。尤其没有在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资金配套、教师学习进修、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真正引导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理念改革,围绕办学定位配置的学生学习资源不足。二是教师的主动实践缺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意识”和“中心地位”仍然根深蒂固,不愿轻易改变。三是学生的迫切需求模糊。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取决于成才需求。没有明确的个人学习需求,是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最大障碍。四是学生的基础能力不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的自学素养,包括能力、习惯、愿景等。在“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中,学生跟着教师“走”,不用提前自学相关知识,不用自己提出问题。五是考试的目标导向单一。最简单省事的考核模式就是闭卷考试,但这也是最不适合考核大学生学习结果的模式。这种考核模式直接导致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呈现分数至上的单一量化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重构
3.1 厘清办学定位,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层面要厘清办学定位,精准确定办学类型特色,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尊重教学地位和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要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资金配套、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优化政策供给,鼓励教师投入精力研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统筹优化教师培训,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加大“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MOOC(慕课)、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品牌影视作品等资源的配备供给,让师生想学即可学。
3.2 转变教育观念,重构教学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落实者,在学校综合政策的激励下,学校或二级学院要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内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主体学习地位;从“课程的主讲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科学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
3.3 尊重学生需求,分类引导学生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院要以专业为单位,统筹整合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就业指导教师等力量,科学建立学生学习需求采集分析机制,可以按照考研、就业、考公务员(事业编)、自主创业等类型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类管理,并针对不同的类型建立学习项目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习能力需求,完善课程指导模式,真正实现“人以群分”。
3.4 重构知识体系,突出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其实质就是“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中心”[4]。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内容重构,按照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分类编排和指导。重点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突出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自觉担当起“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5 改革考试模式,形成倒逼机制
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一张试卷定成绩,课程考核存在单一、机械、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课程要改革考试模式,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结果考试”为“过程性考试”,变“解答式考试”为“论文式考试”,学生在此类考试模式下,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和实践。这种转变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并提高各种综合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4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
如何在具体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本文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A”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予以探讨。
4.1 改革思路
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育”的核心目标,以教师科研、实践项目为支撑,以课程知识体系的创新重构为重点,以多维度学生学习评价为引导,开展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构建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与实践。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
4.2 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4.2.1 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A”课程特点,优化课程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三大模块:研究性学习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实验(实践)学习模块。构建“任务—知识—方法”教学资源库;优化课堂教学、实验实践及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并体现在“课堂学习—课下实践—课外探究”的各个环节中。
4.2.2 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如雨课堂平台、智慧教室以及慕课、新媒体等网络资源以及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资源等,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为参照,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学(预)习、课堂练习、现场调研、实践探究、方案设计等教学活动,探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思维导入方法,形成“(问题)任务驱动—知识汇聚—问题求解—系统评价”相互融合、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
在问题、任务驱动环节,一方面以学生为主,通过知识学习、主题阅读、项目研究等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筛选,结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梳理,建立融合课程知识的问题或任务库;另一方面,以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为背景,通过项目导引,启发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在知识汇聚环节,结合提出的问题和教师布置的任务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框架。以“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头脑风暴—教师指导”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构建起本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实现问题与知识学习之间的相互融合;在问题求解环节,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构建的知识框架,确定任务选题,以“教师指导选题—学生分组实施—教师给予研究指导”的方式,以学生小组为主体完成任务选题的研究工作;在系统评价环节,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主体为小组学生,根据小组成员在问题发现、知识汇聚、问题求解各个环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投入和贡献给出量化评价权重指标;结果评价是以学生最终任务选题的研究结果为核心,由教师综合小组评价权重指标和最终结果对小组各成员给出量化成绩。
4.2.3 探索立体多维的教学方法
①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的实景图片、设计图纸的演示,结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理与设计构思的讲解,可达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意识。
②案例教学。在进行植物景观方案设计教学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设计构思,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设计。同时注意将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空谈设计理念,还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灵感,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构思的能力。
③现场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A”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到不同类型的绿地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能够多维度立体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在学习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单元时,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认识平面抽象感受有余,立体感性不足。因此,教师可选择校园内溯园植物景观进行现场教学。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需现场验证的各知识点,然后学生分组对现场进行调研和简单测绘,调研场地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与优点,各小组完成任务后与教师一起分享、讨论和评价,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开展场地调研,分析和评价场地植物景观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④实践(项目模拟)教学。以具体植物景观设计案例或园林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模拟教学,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增加学习制作场地分析图、方案图、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效果图及施工图。学生根据施工企业承接工程项目的程序要求,按照植物景观设计的程序,紧紧围绕投标任务的需要来完成实训任务,融入社会实际需求的学习,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⑤网络助学。课程充分利用在线慕课资源,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慕课“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导论”,该课程高屋建瓴,在宏观层面介绍了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导向,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A”的有力补充。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慕课的部分章节由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对应的学习测试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聆听名师授课,感受名师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4.2.4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理念高阶目标的构建,遵照“基本目标达成”和“高阶目标达成”两个类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维度评价。基本目标达成主要用来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笔记及理论笔试等为基本目标达成度设计相应的考核权重。高阶目标达成则是指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后,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学习并完成课题任务。如撰写课程论文、案例研究、方案设计等。
5 结语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体在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其核心都要集中到学生的成才需求和能力养成上。在本课程实际实践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环节往往因为学习任务多、学习任务重以至于投入学习的时间不足而达不到理想要求,从而导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相应的角色改变,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临沂大学校级面上教改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G2020M39)。
参考文献
[1] 王殿军.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评价[J].中国考试.2024(1):17-19.
[2] 冯晓云,郝莉.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1-75.
[3] 代晶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启示[J].生活教育,2023(8):112-119.
[4] 陈省平,吴慧英,汪帼英.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推动卓越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23(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