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
2024-08-08严彦吴启红
摘 要 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地方本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两个重点,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与科研互融。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分离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缺乏协同理念、学科对专业支撑不足、评价导向不一致,地方高校需在发展理念、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获取资源能力等方面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此,文章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9.012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YAN Yan, WU Qihong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re two key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between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ack of collaborative concepts, insufficient disciplinary support for majors, and inconsistent evaluation guidanc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management mechanisms, talent training models, 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capabil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1 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学科和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知识链关系,二者相互依附、相互影响,需要协同发展。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协调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形成学科资源和专业资源共享,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1 有利于实现特色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实现高水平发展,建设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晰的办学目标,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明确定位,避免学校之间的同质化发展。高校应重视自身特色建设,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质量型和差异化的竞争为主,不仅需要研究型大学,同样需要应用型大学。地方高校要办出水平,办出优势,就要错位发展,从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化向形成有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群转变,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转变,实现特色发展。从整体上看,眼下地方高校在特色办学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既来源于学科,也在于专业。地方高校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以自身特色优势学科资源为支撑,建设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从而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有利于提高校内资源利用率
地方本科高校资源有限,这里的资源包括师资队伍、实验器材、经费等。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一般是采取分开管理的模式,因此,二者有着各自独立的师资队伍,其中学科团队一般负责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主要负责本科教学工作。由于目的和分工不同,其人力资源基本不能相互调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从物力资源看,学校经费的总量是一定的。由于学科与专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组织结构不同,购买相关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往往不会考虑对方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校内实验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使资源配置效率未能实现最大化,致使学科资源往往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都具有人才培养的职能,同时专业是以学科为划分依据,因此,在资源使用方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资源共享就有了可能性。
1.3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学科、专业设置也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同步变革,从而使地方高校在大众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应当主动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以培养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重点。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知识应用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类型。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是知识应用型人才,既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型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学科资源的有限性,则要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融合、学科与专业融合,积极搭建各级各类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4 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互融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是每一所高校的愿望。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自身的先天条件和社会环境影响,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经常出现偏颇。出于迅速提升大学排名的考虑,地方高校往往更重视科研。在地方高校建设中要将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当中,进一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思想,构建寓教于研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研衔接、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在师资队伍、实验室与教学基地、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形成协同机制,最终建立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与反哺机制。
2 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困境
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反映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从现状来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使得学科专业一体化良性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学校的高水平发展。
2.1 学科与专业建设缺乏协同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中,既有学科基础较好的传统地方本科高校,也有新世纪以来通过“专升本”或者合并而来的新建高校,其中新建高校占到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多数。大部分高校依然对学科、专业建设缺乏较为清晰的定位与认识,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导致办学定位过高,出现了趋同的发展趋势。在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各高校普遍更加注重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而在专业建设上仅仅维持了原有的投入甚至有所削弱。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贪大求全,为了快速提升办学水平,在不考虑学科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科研考核比重来实现学科水平的快速提升,以追赶“双一流”大学,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专业建设选择了忽视。
2.2 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不足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管理机构一般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负责,机构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管理分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科专业资源各自分离,缺乏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从实际来看,普遍存在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程度低、教学与科研融合度低的现象。同时,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基础条件薄弱,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无法与综合实力强的“双一流”高校相匹敌,实验平台、学术带头人、高水平论文各方面差距显著,学科建设成果少,学科建设不能很好地对专业建设形成支撑。
2.3 学科专业评价导向不一致
从地方本科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来看,大多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各成体系,拥有各自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彼此独立,缺乏相互融合与支撑。高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一支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目前来看,地方本科高校缺乏对学科与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科学认识,对教师更加注重科研考核,而忽视教学考核。这就导致教师评价仍以“科研工分制”为主导,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基金课题和获得奖励荣誉仍然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缺乏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动力。教师普遍偏爱学术理论而不重视应用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 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3.1 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应确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树立学科专业联动发展理念,从而使学校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高校要以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巩固优势、彰显特色为重点,集中资源,重点突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学校要将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当中,统筹考虑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彻底消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科研相互分离的现象。
3.2 建立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要着重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管理机制。学校内部要完善管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妥善处理好大学、学科、专业、教师的关系,在晋升体系、绩效考核、工作评估等方面要逐步建立教学与科研平衡的薪酬标准体系。同时从办学定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全面深化和系统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学生评价标准,突出知识应用、综合素养、社会实践等。不断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3.3 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急需大量掌握现代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地方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难点和着力点。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衔接、有效共享,促进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推进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传统学科改造提升,把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4 以学科专业一体化提升学校获取资源的能力
区域发展的需求应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导向,然而0uSpzNpYC4qwWoxNRo5UXQ==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仍把精英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没有呼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和科研应用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寻找与服务区域相结合的生长点,从而获取更多当地政策、资源的支持和发展机遇。一方面高校应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技术和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急企业所需,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和保障,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区域产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胜任力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塑与优化”(JG2021-1077);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深化四川高校‘放管服’改革路径研究”(CJF19076);成都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全面提升成都大学竞争力研究”(CDJGB2022040)。
参考文献
[1] 孙玉清.大学的学科与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6(7):42-45.
[2] 杜卫,陈恒.新建地方院校应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8):39-41.
[3] 严彦.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评价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Z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