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24-08-08臧爱琴

科教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校企协同是其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目前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地方企业输送更优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关键词 校企协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9.009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for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Take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ANG Aiqin

(Graduate Schoo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Abstract A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is a professional degree related to qualif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emphasizing engineering,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cultivating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and proposes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raining and delivering higher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o local enterprises.

Key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engineering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以工程领域任职资格为纽带,以注重知识,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才。这类研究生在培养时既要符合相应的学术标准,又要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12年来,江苏理工学院实行“1+1+1”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1年的理论课程学习,1年的专业实践,1年的学位论文,累计招收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达1990余名,已毕业研究生826名,研究生对口就业率超76%。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和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对高等学校来说,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管理,还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使他们能够从企业中获取项目资源,并通过这些项目来培养人才。对企业来说,研发与创新是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这就要求高校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而高校又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协同培养是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依托高校,与企业联合,高校以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教育为主,企业以提供实践场所和项目为主。校企协同培养,可将高校在师资队伍、学科理论、科研仪器设备、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市场需求信息、资金、生产设备与试验场所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使研究生的培养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的技术现状紧密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校企协同培养的特点强调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实践。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有助于弥补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研究经费有限的劣势,更好地满足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需要;有助于高校导师深入理解和把握企业需求和动态,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助于拓展研究生培养渠道,从企业遴选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研究生企业导师进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壮大研究生导师队伍;有助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高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克服前沿课题,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帮助其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促进其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取优秀人才储备。高校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有利于“双师型”导师的培养。对于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高校导师可利用自身理论知识进行研究,为企业提供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企业与高校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促使企业更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为研究生提供实验场所、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实践与学习机会。

三是研究生去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能在一线学习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以便日后能够迅速进入职场,缩短就业适应期,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通常会被企业优先考虑,从而显著提高了就业率。各高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授课、走进学校开讲,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先进的科研理念,为研究生提供就业方向和指导,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和引导作用。

3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问题

2022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江苏理工学院2022届毕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调查。从调研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高校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内导师追求学术能力提升,希望获得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增加科研积累,研究生本人希望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能按期毕业并提升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希望研究生能为他们创造效益、节省成本并能在短期内解决技术问题。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导致双方对校企协同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成效。

3.2 研究生“双导师制”指导效果不佳

大多数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重视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仅让研究生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企业导师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有限,存在精力投入不够、挂名等现象,不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给予实质性指导,因此研究生对企业导师的认可度不高;高校缺乏对“双导师制”运行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合作沟通机制薄弱,高层次合作不够深入。

3.3 企业参与度不够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基本由高校单方面完成,没有真正引入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

4 优化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对策

4.1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协调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力宣传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重要性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主体共建协同培养实践基地。企业也应意识到,将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壮大行业尖端人才队伍,使企业将参与研究生协同培养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其次,对参与协同培养的主体应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倾斜,鼓励协同培养单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以支撑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实施,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企业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协同培养,加大经费投入,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4.2 企业自我完善,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才能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与高校紧密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在高校导师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参与下,企业不仅能够从技术上寻求到突破而且能够共同培育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4.3 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加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建设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中,装备制造业位居第一。江苏理工学院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等共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产业学院等平台。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江苏分院有限公司、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3家企业共建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是由设站单位(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等)与高校联合申请设立、共同建设,高校选派教师和研究生进驻,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4.4 健全完善协同培养机制,规范协同合作模式

高校和企业双方完善制度体系,出台《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协同培养。第一,校企协同培养主体配备专门人员,处理双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合作能顺利、稳定地开展。第二,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联合企业参与招生选拔,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考核,共同攻关相关课题,解决企业一线的复杂工程问题,推动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实现有效衔接,提升企业协同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5 聚焦提升实践能力,建强校企导师队伍

学校以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依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行“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就是给每位研究生安排两位导师:一位是来自就读高校的学术导师,即校内导师;另一位是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管人员,即企业导师。校企双方导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协商确定研究生课题,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学生学习生产现场的设备、工艺及原理,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从事的研究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高校制订企业导师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帮助企业导师提升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水平,形成一支优势互补的双导师队伍。

5 结语

校企协同是培养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将高校和企业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得到最佳组合和共享,从而取得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江苏理工学院将紧扣“直面企业需求”导向,扩大校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大新能源领域协同育人力度,推动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培养更优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更好地赋能新能源之都建设。

基金项目:常州市第十九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新能源之都建设背景下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CZSKL-2023C144)。

参考文献

[1] 殷翔文,沈炯,冯建明.研究生培养协同机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 张兰红,何坚强,石峻,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5):37-40.

[3] 王丰元,潘福全,邹旭东,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109-111.

[4] 刘晶磊.校企合作协同模式下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32):60-61.

[5] 肖中俊,张伟超.校企协同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89-90.

[6] 茹煜,危卫华,周宏平,等.校企协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1,39(3):59-60.

[7] 马钧,曾祥君.校企协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3):17-20.

[8] 石慧,李丽君,李美玲,等.协同双赢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411):160-162.

[9] 鲁芳,龚苗苗.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9(1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