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

2024-08-08张磊杨晓亮

科教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 新工科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兴起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涵盖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还包含了敏锐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创业视野和坚韧的创业精神。因此,文章在新工科背景下,全面剖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与思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9.004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ZHANG Lei, YANG Xiaolia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6)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is a direc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that has emerged in response to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iming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In this context, how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the key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o adapt to social needs,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It not only covers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cellent practical skills, but also includes a kee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 broad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and a resilient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新工科以其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推动了工程教育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响应,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1 新工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新工科是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主要目标,以工程教育为主体,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它强调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高度契合。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新工科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1]。此外,新工科倡导交叉融合,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创新,这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同时,新工科重视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这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新工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育人目标、教育理念和培养路径等方面高度契合,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路径。

2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和重塑世界格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变革,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过硬的创新能力和果敢的创业精神,方能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产业发展。其次,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行动上。因此,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内在潜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其成长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最后,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更能以创新创业实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因此,高校必须立足新工科建设,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路

3.1 构建“通专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通专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思路。具体而言,要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为基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系统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一方面,要在通识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夯实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践环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3]。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联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展联合教学和实践指导,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某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基础与实践”等必修课程,在专业教育中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智能制造创新创业项目”等专业选修课程,并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成立“机械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由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和创业实践。在此基础上,学生以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并在企业的支持下进行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有效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3.2 打造“双师型、创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打造“双师型、创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重点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前沿技术和实战经验。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一批“创业型”教师,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支持教师开展创业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4]。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教师工作室”,搭建教师培养和实践平台。例如,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打造“双师型、创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过程中,选派骨干教师到知名电子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聘请企业首席工程师和技术总监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学校为教师量身定制了“创业导师培训计划”,邀请知名创业导师开展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创业指导能力,并设立了“电子信息创新创业教师工作室”,鼓励教师组建创业团队,孵化教师创业项目,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该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教师参与孵化的“VR智能眼镜”项目成功获得风险投资,并在产业园落地转化。

3.3 搭建“多维度、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

搭建“多维度、开放式”创新创业8OgrBa9dTXqdjK/geCB75wCgvfIiNT/NgAB/J4JPR30=实践育人平台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维度实践育人体系,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社团活动、竞赛项目等各个环节,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要打造“学校—企业—园区—社会”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5]。例如,某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设置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块,引入建筑设计公司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参与方案设计和优化;在课外成立“建筑创新设计工作坊”,开展创意设计大赛和创新项目孵化;在校内建设“建筑设计创新中心”,配备专业软件和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实践空间;联合知名建筑设计院共建“建筑创新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设计和项目攻关;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城市更新计划”,鼓励学生为社区微更新提供创意设计方案,并引入创业投资,在大学科技园内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支持,带动学生创业实践。在这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撑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旧城改造中的环保微更新设计”在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斩获金奖,并受到市政府和社区的高度认可,部分设计方案已在城市更新中落地实施;学生“社区共享工作空间”项目获得创业投资,并在多个社区成功推广。

3.4 建立“过程性、发展性”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过程性、发展性”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是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偏重结果导向,忽视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性和持续性。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管理,也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长期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项目孵化转化等各环节的建设成效;在评价主体上,要从单一的学校评价转向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引入企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在评价方式上,要从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定期开展评价,持续追踪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6]。例如,某高校机械工程学院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时,制定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践项目实施、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并邀请企业专家、行业学会、创业导师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进行多角度考查。同时,学院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跟踪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成长轨迹,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在学期末和学年末,学院组织专家团队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估答辩,考查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并提供针对性指导,助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评价机制的引领下,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断高涨,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如“面向智能制造的机器视觉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装配平台”等,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殊荣,充分彰显了“过程性、发展性”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积极作用和实践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立足新工科建设要求,深入剖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并结合实践案例,从“通专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双师型、创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维度、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搭建、“过程性、发展性”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等方面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路。未来,高校必须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与新工科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广阔平台。

基金项目:2022年度第十七批宝鸡文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电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22JGYB38);2021年宝鸡文理学院校企技术研发项目“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辅助送药机器人模型设计”(2021-KJHX094 )。

参考文献

[1] 朱骥,于淑会,张红娟.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探索[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3(6):135-139.

[2] 胡银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9):175-177.

[3] 张仕兰,滕祥臣,张仕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J].大众科技,2023(8):184-187.

[4] 高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J].韶关学院学报,2023(5):87-91.

[5] 杜密英,何志贵,刘澜江,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4):87-89.

[6] 凃云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服装电商为例[J].西部皮革,2023(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