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
2024-08-08秦田
在跨学科任务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思考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应注意的问题,聚焦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的“结点”,充分体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点,落实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板块设置了基础型任务群、发展型任务群和拓展型任务群。在拓展型任务群下开创性地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需要整合学科知识,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要围绕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开展综合课程,强化育人功能。其实,在具体情境中,众多学科和语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习会有“跨界”之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需求就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小说《孤独之旅》的跨学科教学实践,对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孤独之旅》一课的跨学科学习教学实践
1.1 确定教学目标
《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根据本单元目标的确立和《孤独之旅》的文本特点,可以先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快读阅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2:品读环境描写,感受杜小康的心理成长历程。
教学目标3:在杜小康的成长中,多角度理解“孤独”的含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1.2 《孤独之旅》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初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信息技术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制作视频的能力,使本文的教学能够和信息技术融合。笔者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和教学目标,将语文的学习和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创作相结合,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创作短视频介绍《孤独之旅》。把语文课文改编成短视频的任务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梳理《孤独之旅》的情节,让小说鲜活地“动起来”。
(2)设置跨学科教学任务,有利于达成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需要把视频制作的过程和小说理解的过程有机融合,以视频制作过程推动语文活动的开展,以语文知识的运用活动支撑视频制作内容,从而达成两个学科共同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融合的可行性。学生要完成制作短视频介绍《孤独之旅》的任务,首先就需要了解小说主要情节。学生在完成初步感知视频制作对象的任务时,也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1——快读阅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教学环节融合的可行性。学生在制作视频时需要考虑如何在短时间内介绍《孤独之旅》,此时教学目标2就为视频内容的制作提供了思路,本文有丰富的环境描写,而视频制作可以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生动地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在生动的画面中更加有利于学生去感受杜小康的心理成长过程。
第三个教学环节融合的可行性。用短视频介绍《孤独之旅》,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在短视频的结尾处给出推荐本文的理由。这个制作过程就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多角度理解“孤独”的含义,理解小说的主题,写出对小说主题的感悟以及探讨这篇小说的精神价值意义,即达成教学目标3。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语文科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教学现代化,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以上三个环节有效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了以完成语文任务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唤起学生对《孤独之旅》的学习兴趣,创新课堂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1.3 《孤独之旅》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践
(1)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他科内容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我校将举行阅读推荐会,请每个班级制作一个短视频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视频不要超过10分钟。
(2)第二阶段:根据情境,明确主任务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班级选择介绍《孤独之旅》,所以本次教学的主任务是根据《孤独之旅》小说内容制作一个短视频,介绍和推荐这篇小说。
(3)第三阶段:根据主任务,设计分任务群
在主任务确定的基础上,本次教学活动分成三个分任务推进教学。
我们班的视频制作小组经过讨论后,确立了视频制作工作的具体过程。
步骤一:要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对小说的情节要进行整体把控。
步骤二:根据小说内容为视频制作一个片头语,根据小说的特色,保留小说中关键的景物描写部分,设计画面,为画面配音。
步骤三:根据小说内涵,设计片尾结束语,完成视频制作。
任务一:我们班的制作小组初步确定速读《孤独之旅》,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为微视频的制作做准备。
片段1:杜小康为什么去放鸭?杜小康到哪里去放鸭?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简要说说这个故事,给视频设计一个片头语: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片段2: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给以下画面排序。(图略)
在本组任务中,以语文教学活动为依托,以跨学科任务群的设计,双线并行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和视频制作目标,既达到了初步了解小说的目的,又能够完成制作视频前对制作内容整体把握和了解的任务。两个活动具有关联性,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以探索实践为学习方法,以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学习小说的兴趣。
任务二: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独特,在环境描写中体现了人物的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孤独之旅》的主题,小组讨论可以保留哪些景物描写,根据描写的片段梳理杜小康的心理,选定画面设计的明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朗诵后进行视频录制。
片段一: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片段二: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片段三: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给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片段四: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片段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片段六: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请为以上片段选择画面的设计和背景音乐。
片段一:杜小康的心理是茫然和恐惧,画面设计□明亮□暗淡,背景音乐□激昂□低沉□悲伤□轻柔
片段二:杜小康的心理是未知的茫然,画面设计□明亮□暗淡,背景音乐□激昂□低沉□悲伤□轻柔
片段三:杜小康的心理是害怕和胆怯,画面设计□明亮□暗淡,背景音乐□激昂□低沉□悲伤□轻柔
片段四:杜小康的心理是从恐慌中镇定下来,画面设计□明亮□暗淡,背景音乐□激昂□低沉□悲伤□轻柔
片段五:杜小康的心理是着急找鸭子,画面设计□明亮□暗淡,背景音乐□激昂□低沉□悲伤□轻柔
片段六:杜小康的心理是长大了坚强了,画面设计□明亮□暗淡,背景音乐□激昂□低沉□悲伤□轻柔
在本组任务中,以语言研读为依托,以视频制作的设计目标,双线并行完成语言分析和视频画面制作的目标,把学生在景物描写中感悟到的杜小康心理变化,以视频制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审美水平。
任务三:读完小说以后,根据你对孤独的理解,给视频的结尾处写一段话。
(1)孤独就是——
(2)利用视频剪辑工具,完成视频制作,分享视频作品。
在本部分任务中,学生需要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孤独”的含义,为视频的最后加上结束语。在完成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自主融合本学科的内容,并把语文学科内容延伸到视频制作中,将两个学科有机融合,共同完成任务。
2 《孤独之旅》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初中学段有丰富的主题,比如“社会热点”“科技活动”“身心健康”“文化精神”“文化活动”等。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提高兴趣、积累知识、锻炼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但是要想实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在“跨界”中达到美美与共的效果,就需要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之初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2.1 明确本课的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确立引入学科
“跨界”是指在任务群设计中要处理好语文学科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时能够运用语文学习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能力迅速地提升。“跨界”不仅意味着学习资源增多,而且需要学生在其他课程知识与能力上的学习深度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只着眼于“课堂活跃感”,太过于去追求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无法处理好语文学科学习的内容和跨学科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就容易顾此失彼,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科学课”等,造成了语文课“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所以在设计跨学科任务群前,教师需要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确定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目标后,再从核心目标中寻找相关的跨学科知识,思考实现语文学科知识可以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点。比如《孤独之旅》所处的小说单元有明确的单元目标,设计者需要根据语文学习目标达成的要求去寻找能够与之相互推进的跨学科,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思考“跨学科”是为了解决什么共同问题,能够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实现美美与共才是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在确立《孤独之旅》的教学目标后,笔者选定视频制作的方式进行跨学科任务群教学设计,让语文学习内容为“线”和视频制作步骤为“针”,将两个学科的任务目标相融合。
2.2 创设具体情境,将跨学科任务群在真实的情境中推进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精心创设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该情境可以使学生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孤独之旅》任务群中,笔者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设计一个主任务:让学生制作一个短视频,介绍最感兴趣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主任务的设计可以让跨学科任务群有情境可以依存,引导学生在视频制作中学语文、运用语文。这样富有开放性、代入感和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可以将生活实践、学科认知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表现欲,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视频制作能力。
2.3 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将语文学习内容和具体任务相结合
语文跨学科任务群的实施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语言学习为靶向来连接其他学科。为防止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非语文学科学习内容的情况,授课教师需要检查每个实践活动过程的设计,明确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任务设计都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在《孤独之旅》的任务群设计中,先明确本次学习的主任务——根据《孤独之旅》小说内容制作一个短视频,介绍和推荐这篇小说。这个主任务的确定既指向本课语文学习目标,又符合视频制作的要求。在子任务群的设计中,语文活动围绕着三个教学目标展开,这三个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子任务群的具体活动里,而三个具体活动又能够围绕着视频制作的整体把控—内容充实—视频呈现来展开。这种设计让语文学习内容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又可以把学生学到的视频剪辑的方法用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最后制作出的视频可以是语文和信息技术两学科协同共进的成果。
3 《孤独之旅》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孤独之旅》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时,教师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固有学习模式,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要在三个分任务实施时,给予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在学生创作和呈现本课的学习成果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3.1 《孤独之旅》任务群实施过程中要紧扣语文内容教学
在《孤独之旅》教学中,要处理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语文学科内容的学习和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关系,避免非语文教学内容的出现。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时,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孤独之旅》的小说情节,按照视频的时长去安排视频内容。视频主要介绍《孤独之旅》的具体情节、环境描写与人物成长之间的关系、小说对“孤独”二字的解读等三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视频内容安排为主要任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分析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旨为核心进行语文教学。这样把课文作为学科之间的桥梁,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对短视频的制作有所了解,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方法。
3.2 《孤独之旅》任务群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在本课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在“根据描写的片段梳理杜小康的心理,选定画面设计的明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朗诵后进行视频录制”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体会去选择合适的画面和音乐。比如,在确定片段一的画面明暗和背景音乐时,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是“纯粹的前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片段一中营造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极致的孤独,这对于人物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学生自主阅读和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从自然环境的孤独去感受人物情感的孤独,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搭好台阶,然后让学生在网上搜索音乐资源,根据自己对音乐氛围的感受,选择适合本部分背景的音乐。再比如,在片段六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读到这个片段的环境描写是暖色且充满希望的结尾。这样的结尾充分展现了曹文轩小说中对色彩非常敏锐的美感,同时这个片段也适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这个片段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景物描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画面去表现这部分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网络上搜索合适成长主题的音乐。
3.3 在《孤独之旅》任务群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孤独之旅》任务群在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要选择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层次标准。
任务一的评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等级:优等(10~9分)能做到准确、完整地梳理《孤独之旅》的事件,概括简洁明了;良好(8~7分)能较完整地梳理《孤独之旅》的事件,概括较明确;合格(6~5分)大致梳理《孤独之旅》的事件,能加以概括。
任务二以文字同画面、背景音乐的适配度为主要评价标准,分为三个等级:优等(10~9分)能准确梳理出人物心理,结合人物情感匹配合适的画面,选择有相同氛围的音乐,做到有感情朗读;良好(8~7分)能较准确地梳理出人物心理,画面和人物情感基本适配,音乐较符合氛围,能流利朗诵片段;合格(6~5分)能基本理解人物心理,画面和人物情感结合不够紧密,能结合背景音乐读出片段。
任务三围绕“孤独”的理解为主要评价标准,分为三个等级:优等(10~9分)能认识到成长的主题,体会苦难背后的成长孤独,能用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达小说主题;良好(8~7分)能对孤独有初步的认识,对小说的主题把握基本到位,用连贯的句子表达出来;合格(6~5分)能认识到成长和孤独之间的关系,能把基本观点表达出来。
4 结语
“跨学科学习”的任务设置,需要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真问题、真需求。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施,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学会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在不同学科知识的重叠区,带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学习语文,从而实现“跨学科”美美与共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