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比较阅读思维,研习传统文化文本
2024-08-08成丹
传统文化文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历史长河中的作者和作品,可谓“群雄逐鹿,群文争辉”。然而当代的高中生适应了信息时代的便捷生活,如何让他们接受、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文本,品味文化的精深和丰富,是值得语文教师持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同时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传统文化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度解读等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比较阅读思维,助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较思维主要包括横向比较思维和纵向比较思维,培养比较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分类研究、深度鉴赏。在实际教学中,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篇或者两篇以上内容、形式有关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借助求同、求异思维进行比较对照的综合性阅读活动。如比较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创作思想和风格,不同的作家对同一题材内容的认知和差异,同一思想流派的思想萌芽、发展、衰落历程,同一风格作品的基本样态和创作规制等,丰富的比较教学活动能够增加文本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传统文化文本阅读的比较阅读思维,提高文本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同中求异,读懂作者情感
在进行传统文化文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类型相同的文本,并从中寻找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学习思路。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同类型(同样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题材的怀古词中,通过创作背景、典故运用等突破口,探寻怀古之情下不同的情感差异,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从内容来看,两首词分别提到了三国时期的哪位英雄?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英雄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战而胜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赞周瑜英姿雄健、儒雅风流、蔑视强敌、指挥若定。两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在作品中何其相似。但同样是赞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孙权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与缅怀,感慨自己屡被贬谪、壮志难酬,悲凉之感郁结胸中,更感慨英雄难觅、奸臣当道,情绪深沉而热烈,更多一层丧权辱国之痛,既悲愤又沉郁;《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来表达词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落差很大,但最终上升到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却也感慨人生如梦,不妨从有限中玩味无限,既伤感又旷达。两位英雄人物相映生辉,各臻其妙,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异中求同,拓展精神世界
在应用“异中求同”的方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阅读材料中,分析出类似的阅读感受,以此提升比较阅读思维。如在教学姚鼐《登泰山记》时,可以与苏轼《石钟山记》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进行群文阅读比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情境,帮助学生走进作品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比如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跟随三位作家进行了三趟不同的游历,饱览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与秀丽,除了风景,你还有何收获?”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褒禅山抒发尽志、尽物、尽力无至可以无悔之叹,借古书之不传议深思而慎取;苏轼的《石钟山记》写景之余,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姚鼐《登泰山记》写了泰山的位置、登泰山的经过、泰山观日出、泰山其他古迹、泰山的自然环境,只采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未见一字抒情、议论之语,若无纯净、寂静心境不可能如此。三篇文章都描写自然风光,或壮丽或秀美,或让人流连或引人深思,都饱含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喜悦豪迈之情,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横向比较,全面理解文本
横向比较不仅可以从文章内容入手,还可以结合文章创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后人评价,多角度分析,更全面地解读人物形象和理解作品的情感主旨。
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棒打洪教头》两个文本,辩证分析人物在面临道义时做出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揭示作品中的价值倾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陆虞候为了名利背信弃义,李小二则知恩图报,表现了小人物的江湖道义;鲁智深为了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彰显了英雄好汉的侠义;林冲以礼相待,处处礼让,充分表现出了英雄好汉的礼义。施耐庵先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强敌入侵、国家动荡之际,作者想借这本书中所彰显出来的“江湖道义”精神,激励人们反对元王朝的黑暗统治。通过训练比较思维,多角度解读“义”的含义,能指导学生从浅表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纵向比较,体悟不同人生
纵向比较阅读主要是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开对比分析,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及其代表作,来看千古才女人生起落,绘制一代才女人生轨迹及情感变化的思维导图。
例如,“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浣溪沙·闺情》写的是豆蔻妙龄,少女怀春的情怀,天真活泼,娇憨明媚。《点绛唇·蹴罢秋千》中“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多几分慵懒纯情、俏皮羞涩。“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前不久,有情人把酒月下,对月当歌。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余醉未消,慵懒的同时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乱世飘零之中深感寂寞无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丈夫去世,又加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尝尽了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更兼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恨,怎能不“凄凄惨惨戚戚”?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更全面地认识李清照的才华和情感,让学习走向“深度”,让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让教学指向核心素养。
当前,一些学生的“快餐阅读”文本短小,涉及面狭窄,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文本也缺乏整体阅读和深入阅读,因此,传统文化文本的阅读教学需要活力与整合力。与具有碎片化、解剖型阅读倾向的阅读形态不同,通过比较阅读思维的培育,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情境,更有利于打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与群文阅读的通道,建立内在逻辑关联,让学生获得更具有深度的阅读体验,感悟作品的内涵,能够迁移并进行灵活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评价、思辨、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