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双向奔赴,共谱成果转化新篇章

2024-08-08刘晓

教育家 2024年30期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新动能,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和国内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勇于担当,深化改革,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向“新”前行、逐“新”而进。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掣肘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得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源头的作用更加凸显,其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将科技、人才、教育一体统筹发展,教育改革发展逐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改革理念,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却远未达到预期水平,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竞争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这不仅制约了高校创新能力的发挥,也影响了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构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关键在于长期以来产教融合的割裂与错位。

一是市场需求导向不足。高校科研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导向,导致很多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产教融合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导致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进而影响了转化效率。二是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不够。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并不高,协同创新也未能得到充分实现,高校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转化。三是缺乏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和人才。这导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种种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将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以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通高校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产教融合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产教融合通过深度融合教育与产业,使得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合作模式还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还进一步激励了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化和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可以说产教融合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力,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产教融合发展的有力证明和目标所在。高校必须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实体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产教融合实施载体与组织方式。

打造多样化的产教融合实体化实施载体与组织方式,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破解现有制度“藩篱”,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形成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新机制,推动高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

一是汇聚区域高等教育办学资源,打造产业园区型产教联合体。以区域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实体化产教联合体,搭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促进院校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的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为区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汇聚行业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行业产教融合体。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构建科技研发、产品制造、技能补强协同发展机制,畅通新理念转化为新技术、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快车道”,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把产教平台锻造成技术与产品紧密联结的纽带。

三是推广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规模,培育更多产教融合型企业。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挥大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按不同产业、行业以及对国民经济重要程度和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指导和协调作用,有序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引导国有企业集团公司、龙头企业完善参与高校产学研考核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体系和责任清单。

四是推进产教协同对话机制构建,强化产教融合平台支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校企合作服务机构,搭建合作平台,通过行政手段培育和扶植校企合作服务机构,依据专门服务机构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把众多的企业与院校联结起来,促进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院校的校企合作联盟,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及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网络,与政府、企业或科研机构等外部创新主体形成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打造由龙头企业和高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组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应该成为破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困境的有效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构建产业界与教育界深度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共同体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制,有助于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强化共同体成员联结纽带,在关键节点和环节上增强联系,以促进教育端主体与产业端主体的对接。强化与行业产业组织的联系纽带,推动共同体组织内部的主体加强共同体意识,促进各主体的互动与合作,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合共同体内部各主体共同打造科研团队,根据产业需求与企业的现实难题协同进行技术攻关,创新技术技能积累,并共享成果。强化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面向企业为代表的参与主体,制定参与共同体的责任标准与责任清单,并将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使其参与度透明化、公开化。

二是实现共同体资源聚集与共享,以优质资源吸引为带动,推动各主体协同合作,相互促进。要充分调动共同体内部成员的资源,通过搭建各类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各类项目,加强共同体内各类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高效共享,如在学校层面引导产教资源对接,深入整合共同体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充分吸收、利用外部投入资源,重视政府对共同体组建的资源投入,以及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资助、激励和推动各主体的协同与合作活动。

三是筑牢坚实的共同体建设基础,帮助共同体走深走实,形成高质量的平台。一方面要加强牵头企业和院校号召力,引导产教资源对接,深入整合共同体各类资源,提升育人成效与产业贡献度,使行业、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建设,形成专业与产业的紧密衔接,合力打造优秀专业。另一方面要联合内部各主体共同建设集教学、研发、生产、鉴定、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和仿真实训系统与共享平台,打造高水平实践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与企业参与,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的每一个环节。

四是全面规划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打造更高效的平台来引导、支撑和服务科研成果转化。共同体需要专门机构负责制定战略规划和运营规则,承担明确的现实功能,要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运行,系统、动态分解和落实目标,支撑共同体目标以实现人才有效培养,服务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在组织模式设计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分设决策与执行部门,充分保证管理机构的行政权威。在运行模式设计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项目推进运行工作,加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

五是加大后续的保障与监督力度,强化支持共同体建设的保障力度,为共同体发展孕育良好环境。共同体需要形成对各成员的专项保障政策,维持组织内部有序的发展,也要加大各参与主体的评估监督力度,建立履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认定机制、退出机制,确保组织成员构成的基础。同时,完善外部保障,共同体外部也要加强政策扶持与法律保障,为共同体的后续发展保驾护航。各级政府和行业要提高对共同体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保障政策、组织协调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向共同体倾斜,在产教融合、一体化长学制培养、经费投入、资源统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支持共同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