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美育观,开启高校美育新担当
2024-08-07牙韩高
过去的百年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与国外美育思想激烈碰撞融合的百年,也是中国大美育观思想生成、内涵沉淀和成熟发展的百年。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校美育建设受到空前重视。研究现当代中国大美育观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时代新意,对高校开展美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代中国大美育观的生成逻辑
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育思想为基础的学科体系之上,大美育观彰显了中国传统美育元素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也彰显了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坚守。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美育建设需要厘清大美育观的思想指引和生成逻辑,更好地强化美育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从美育的目的、功能和实际运用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中国大美育观的形成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基于完善人格教育的目的,侧重解决美育人才的短缺问题;第二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关切社会现实的目的,发挥美育的社会性功能,推动思想觉醒;第三个阶段,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艺术为人民”的思想,意味着美育价值和功能被重视,标志着美育关照现实的功能上升为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功能;第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美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课程建设逐渐规范化;第五个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美育被放置在融合视野中,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美育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育不断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
大美育观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
正确理解大美育观视阈下高校美育的思想内涵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前提。1901年,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中提到“美育”一词。100多年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美育思想在人格教育方面不断交汇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梁启超、王国维、沈从文、宗白华、朱光潜、徐志摩、辜鸿铭等“美学”大师及相关经典作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美育思想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连的主体性逐步得到重视,美育对于完善人格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成为美育的目标,具有扎根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唯物属性和社会历史发展属性。
近年来,中国大美育观思想不断明晰和深化。美育包括培养认识美、欣赏美和评价美能力的他人视角的审美教育,以及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自我视角的美感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学校是展现美和培育美的最佳实践场域,狭义范围的学校美育,主要是指艺术类学科、专业和课程及相关育人活动,涵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课程及相关活动;广义范围的学校美育,即大美育观视阈下的美育实践,可理解为美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知美、识美和创美的能力。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将新时代学校美育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青年一代的身心成长,一是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创新中融入美育理念,特别要突出艺术美、人文美、思想美、品德美等价值观的塑造。教师要善于把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融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将理想信念、审美观念、道德情操和专业能力融入教学目标,使美育课程思政展现出心灵、情感、人格和创造力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优势。高校要通过美育理念普及、知识传授、美育实践参与以及美育兴趣培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缓解审美焦虑、走出审美困惑,提升高校文化格调,优化高校育人格局,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医+X”融合式美育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大美育观为学校构建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美育方式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我们将医药与艺术、体育、音乐、手工创作等各育人要素、育人手段相结合,历经多年,形成了以“药香、书香、花香”(“三香”)为特色的美育文化品牌和载体,确立了以培养医学生的内在心灵美、人格美等为主的“人美”(“一美”)培养目标,打造了由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医药文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文化等共同构成的“和合校园”文化品牌。
我校专门成立美育教研室和美育师资队伍,设置壮瑶医药专业,开设相应必修课,并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修订课程标准,将壮瑶医药美育融入其他相关课程。基于成果导向与任务驱动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建构了目标对象、实施主体、内容载体、教学资源、方法手段和时间空间“六位一体”的药香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路模型;围绕内容载体要素,创新探香、品香、食香、传香、创香等“五纵”药香文化活动载体;围绕实施主体要素,构建社会、学校、学校二级机构、教学团队、教师个体等“五横”协调机制;围绕方法手段,以健康科普技能竞赛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开发“课堂可用、课外可传、人人可创”的文化育人资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浸染药香特色”的知、信、行文化育人模式。
我们组织学校医药专业类社团和公共文化活动类社团开展民族医药文化“医+X”美育活动。一是推动健康科普队伍、资源和平台融合。构建了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平台联动的育人格局,将“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通过第二课堂及延伸课堂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使师生实现育人与自育的双循环;以“卫之元”健康教育工作室为依托、以教师创新团队为牵引、以志愿服务团队为主体,完善社团队伍建设;厘清资源模块,推进“教研学做赛”一体化资源开发,通过自建、整合和外联,搭建集培训、科研、资源共享和宣传为一体的平台。
二是广泛开展弘扬壮瑶医药文化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参与开发“桂十味”手工制作香包等文创产品,注册专利,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赛事;参与创作融合壮瑶医药文化的书画作品,传唱壮瑶歌诀;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暨广西壮瑶医药文化传承等系列活动。
三是开展健康科普“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四进”)活动,拓展健康科普能力培训和实践路径。运用“基地+活动+信息化”手段,以“四进”路径培养学生;用好培训基地,利用生命科学馆、医药标本馆、文化长廊等开展健康研学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开展“百校联动”进校园、“千人行”“星火计划”进乡村、“三桥行动”进社区、“助力健康赋能履职”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活动,有效拓展了美育实践的路径和空间。
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突出育人价值引领,具有理念的开放性、理论的融合性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性。我校秉承大美育观,遵循高校美育新要求,准确把握高校美育价值意蕴,创新实施广西民族医药“医+X”美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促使学生毕业后志愿下基层,甘心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作贡献;促使学生不仅把专业学精,而且注重品德修养,真正成为“学得精、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德才兼备的基层医药卫生人才。
【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民族医药文化‘医+X’美育工作模式构建与实践”(编号:2022SZ040,主持人:牙韩高)阶段性研究成果】